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高山

亚高山

亚高山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5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五台山研究、致富天地、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等;亚高山的相关文献由3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等。

亚高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8.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135 占比:91.90%

总计:1235篇

亚高山—发文趋势图

亚高山

-研究学者

  • 刘世荣
  • 史作民
  • 刘兴良
  • 缪宁
  • 杨万勤
  • 王开运
  • 胡庭兴
  • 鲜骏仁
  • 张健
  • 张劲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璇; 邓丽梅; 刘刚才; 陆传豪; 董先勇; 朱万泽
    • 摘要: [目的]揭示川西亚高山区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趋势,为明确该区的水源涵养动态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岷江上游的杂谷脑河流域为例,根据杂谷脑河流域出口处的历年降水、气温和水沙资料,应用水量平衡原理,研究该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区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2.83 mm,即水源涵养量平均每年提升28.3 t/hm^(2),特别是2000年左右(开始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至2020年,平均每年减少3.12 mm,即水源涵养量平均每年提升31.2 t/hm^(2);(2)径流中的含沙量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即表明该区的径流在递减而土壤保持能力在提升;(3)研究区降水无显著的波动式变化,表明径流减少不是降水导致的。[结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对水源涵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熊凯; 赵玉娟;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 摘要: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亚高山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pH均值为4.85;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50.05、3.40、0.53、24.97 g/kg,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1.44、2.24、8.12 mg/kg;(2)p H低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西侧,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高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全钾高值主要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则呈斑块状;(3)土壤pH和养分的变异系数在11%~86%之间,其中pH的变异系数为11%,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均为86%。土壤pH和养分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11~0.50,硝态氮和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性质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pH与全氮和全钾、有机碳与铵态氮、全氮与有效磷、全磷与全钾和硝态氮、全磷与有效磷外,其余21对土壤性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呈酸性,各土壤养分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性质之间具有较为普遍的相互联系,土壤有机碳在本文研究的8个土壤性质的综合变异中最具有代表性。
    • 赵广东; 陈健; 史作民; 杨洪国; 许格希
    • 摘要: 暗针叶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但目前亚高山暗针叶林气象因子与土壤温度、水分的相关性及其对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晰.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2019年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探讨了气象因子对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1)5、20和40 cm深度处的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3.97°C、3.82°C和3.80°C,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分别为18.74%、25.08%和12.82%.三个深度处的土壤月平均温度均为1月最低、8月最高,而土壤月平均体积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则随深度而不同.(2)在气象因子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大气压、降雨量、饱和水汽压差中,除土壤温度与降雨量、土壤体积含水量与风向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外,三个深度处的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与其他气象因子均显著相关(P<0.05).(3)依据随机森林模型的增长均方误差大小,极显著影响5、40 cm深度处土壤温度和三个深度处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前四个气象因子均为空气温度、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大气压(P<0.01),而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则排在极显著影响20 cm深度处土壤温度的前四位(P<0.01).研究结果可为认识亚高山暗针叶林小气候特征及其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 陈健; 刘顺; 史作民; 赵广东
    • 摘要: 土壤生物有效磷在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不同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对于退化森林的适应性恢复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川西亚高山不同恢复途径下形成的3种森林类型,即粗枝云杉人工林(人工种植,PF)、岷江冷杉-红桦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NF)和粗枝云杉阔叶混交林(人工种植后自然更新,MF),采用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磷分级方法测定土壤生物有效磷(CaCl2-P、Citrate-P、Enzyme-P和HCl-P),探究不同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影响显著(P<0.05),NF和MF的土壤Citrate-P和Enzyme-P显著高于PF(P<0.05),而PF的土壤HCl-P显著高于NF(P<0.05).自然更新是3种森林恢复途径中最能提高土壤生物有效磷的方式.3种森林恢复途径下的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与速效磷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NF的土壤速效磷与生物有效磷的相关性更强(CaCl2-P除外).显著影响NF 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土壤理化性质有全钾、铵态氮含量和pH值,且全钾对NF的土壤生物有效磷变异的解释程度最高(r2 = 0.63,P=0.001).土壤pH值、钙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显著影响MF 土壤生物有效磷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P<0.05).对PF的土壤生物有效磷具有显著影响的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有机碳、铁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对3种恢复途径下森林土壤生物有效磷的解释率均超过了 80%,森林恢复途径对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
    • 古韬; 王华; 刘瑞; 杨玉婷; 谭波; 张丽; 徐振锋; 李晗
    • 摘要: [目的]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剖面碳、氮、磷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方法]以川西亚高山两种典型针叶林岷江冷杉林(Abies faxoniana)和粗枝云杉林(Piceaasperat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剖面各层碳、氮、磷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①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5~400、2~13.5和0.2~0.6 g/kg,δ13C为-33.4%~-24.1%;粗枝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50~360、1~12和0.2~0.6 g/kg,δ13C为-37.0%~-24.3%;②两种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磷含量在土壤有机层显著低于矿质层;③土壤碳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碳、氮含量均与δ13C呈显著负相关;④土层和林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和13C的分布.[结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均受到林型和土壤层次的显著影响,且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碳氮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 李梓铭
    • 摘要: 竹荪又名竹君、竹蕈、竹笙等,是主要寄生于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营养物质丰富,滋味鲜美。我国目前用于人工栽培的竹荪多产于长江以南。栽培环境竹荪对生长的环境要求特别的严格。竹荪多生于海拔200~2000米的热带、亚热带亚高山地带腐殖质丰富的湿润竹林地,也常见于橡胶林、香蕉园、青冈栎等阔叶树混交林或腐烂的杉木上,单生或群生。海拔150~200米的区域或规模种植大户可在1月份播种;海拔200~600米区域选择在惊蛰至清明期间播种;海拔600米以上区域不适宜大规模种植。
    • 熊凯; 赵玉娟;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 摘要: [目的]探究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为评价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9.6 hm2(400m×240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动态样地表层0~10cm土壤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十林动态样地的土壤Fe含量均值为17.22 g·kg-1,Mn、Cu、Zn含量均值分别为423.09、4.33、47.91 mg·kg-1;(2)土壤Fe、Mn、Cu、Zn含量的高值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高海拔区域,土壤Zn的空间分布较简单,连续性较强;(3)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63.84%,其中,Fe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M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84%.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08~0.50,土壤Mn、Cu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Fe、Zn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了土壤Cu与pH、土壤Zn与SOC、土壤Zn与TK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外,其它17对土壤性质之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 0.01)相关.[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Fe、Mn含量丰富,Cu、Zn含量较低.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与土壤pH、SOC、TN、TP、TK之间呈较为普遍的显著相关.
    • 卫芯宇; 倪祥银; 谌亚; 陈子豪; 杨玉莲; 吴福忠
    • 摘要: 森林凋落物既是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来源,也可以通过新鲜凋落物中易降解组分的输入激发土壤原有腐殖质的降解,导致其相互关系并不明确.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亚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原位培养试验,设置允许凋落物正常输入和去除凋落物两种处理,分析2017年-2019年期间不同凋落物处理下森林土壤可提取腐殖物质的光密度特征,研究土壤腐殖化程度与凋落物的关系.结果 表明,在2年的试验过程中,3种森林土壤的腐殖化程度整体表现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均展现出在冬季降低,生长季增加的动态规律;凋落物对3个森林的土壤腐殖化程度均无显著影响,但凋落物输入明显改变了土壤腐殖化程度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且在冬季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表现更为突出.冬季凋落物的输入使得阔叶林和混交林土壤的腐殖化程度明显降低,而生长季凋落物输入对3种森林土壤腐殖化程度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暖情景下冬季温度的上升可能导致土壤的腐殖化程度增加,但凋落物的存在可以减缓增加的趋势.这些结果对于具有明显季节性冻融且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亚高山森林土壤肥力管理及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何晓丽; 吴艳宏; 周俊; 马婷婷
    • 摘要: 为揭示淋溶过程在山地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贡嘎山东坡海拔2600~3200 m针叶林土壤碳(C)、氮(N)的海拔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海拔4个样点的针叶林土壤C、N含量及碳氮比(C/N),并结合其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探讨了淋溶过程对土壤C、N海拔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强烈的凋落物层(O H层)的C、N含量和碳氮比(C/N)随海拔升高有降低趋势。由于凋落物碳(C lit)含量分别与O H层C、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O H层C、N海拔分布特征主要由C lit输入量控制。与O H层相比,矿质土层(A、B和C层)中C、N含量及C/N并未发现明显的梯度变化趋势。A层C、N含量在2781 m样点较低,而B和C层C、N含量均在2781 m样点最高。天然降雨中C、N含量明显低于壤中流中C、N含量,展现了淋溶作用对C、N空间分布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淋溶过程对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土壤C、N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 张珊; 田晓娟; 顾振东; 安谈红; 马瑞鹏; 赵瑞桃
    • 摘要: 【目的】以白龙江上游海拔2300~2950 m云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异规律及其与海拔的相关性,以期为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法和室内分析法,对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电导率、含水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层土壤pH值、电导率及含水量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降低,土壤容重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机C、全N、全P随海拔梯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K变化幅度较小.土壤pH及容重在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全N和全K无明显变化规律.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海拔与土壤有机C、全K、容重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P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电导率、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海拔与土层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海拔土壤电导率、含水量、有机C、全P表聚性明显,土壤全N、全P、pH、电导率、含水量、海拔相互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