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野大豆

野大豆

野大豆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343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杂志、山东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等;野大豆的相关文献由2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娜娜、田汝美、丛韫喆等。

野大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5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343 占比:99.48%

总计:16428篇

野大豆—发文趋势图

野大豆

-研究学者

  • 李娜娜
  • 田汝美
  • 丛韫喆
  • 刘敏
  • 孟晨
  • 张小燕
  • 张成省
  • 徐宗昌
  • 李义强
  • 李润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永星
    • 摘要: 1.基本信息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野生大豆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大豆育种研究工作。
    • 刘晶晶
    • 摘要: 农业野生植物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辽宁省的野生大豆资源广泛分布于辽宁省沿海地区,但种群密度较小,多生长在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基于此,对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调查,摸清辽宁野生大豆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状况,并提出保护野生大豆资源的措施.
    • 白泽珍; 杨美红; 赵祥
    • 摘要: 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吸附法(DHA)和固相微萃取法(SPME)收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黑豆(black soybean)和野大豆(Glycine soja)3种豆科植物气味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3种植物挥发物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探究了不同收集方法对豆科植物挥发物组分分析的影响.结果 表明:3种植物通过2种方法收集到7类化合物:醇、醛、酸、酯、酮、萜和烃类,动态顶空法收集到的挥发物组分与固相微萃取收集到的组分不同.挥发物扁蓿豆动态顶空法收集到33种,固相微萃取法收集到24种;黑豆和野大豆动态顶空法收集到18种和16种,固相微萃取法收集到24种和22种.2种收集方法检测出扁蓿豆中有6种相同化合物,黑豆和野大豆中的相同化合物分别为3种和4种;其中,4-乙基苯甲醛和乙酸叶醇酯是3种豆科植物的共有化合物.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的挥发物以酯类为主,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挥发物以醇类为主.动态顶空吸附法可反映植物近自然状态,因此建议使用该法收集活体植物挥发物.该研究结果可初步确定豆科植物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筛选豆科植物中对昆虫具有引诱活性的挥发物提供参考.
    • 豆明珠; 蒲顺昌; 闫淑珍; 陈双林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对野大豆内生间座壳真菌的子囊壳促生培养方法,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对分离和培养的野大豆内生间座壳真菌进行了鉴定.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水琼脂培养基(WA),接种分离获得的野大豆内生间座壳菌株DYYP4342菌饼,同时分别在接种菌饼两侧平行放置灭菌大豆茎秆和灭菌松针,以诱导野大豆内生间座壳Diaporthe sojae在大豆茎秆和灭菌松针上产生子囊壳,之后在25°C、12 h光照与12 h黑暗交替处理下培养,添加灭菌大豆茎秆和灭菌松针的培养基中持续产生子囊壳,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水琼脂培养基(WA).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分子序列鉴定该分离菌株为大豆间座壳Diaporthe sojae,该菌此前被报道发生在栽培大豆上,引起茎荚枯病,作为内生真菌在野大豆上则为首次记录,文中比较了野大豆内生Diaporthe sojae与栽培大豆上发生的Diaporthe sojae及其他Diaporthe种的差异.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Diaporthe kochmanii为Diaporthe sojae的命名异名的观点.
    • 王一行
    • 摘要: 上一期中,我们知道了生长在田间地头的杂草野大豆居然是珍贵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本期,让我们再来看看野大豆还有什么小秘密吧!植物界的多面手没错,野大豆堪称植物界的多面手。其种子富含蛋白质,美味可口,营养价值与利用率都很高。据大豆研究所测定,野大豆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比人工栽培的大豆高。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用野大豆的种子来制作酱油。
    • 朱梦卓; 孙洋洋; 赵晓妍; 董芮萌; 朱淼; 汪雅楠; 王兰兰; 于翠梅; 马莲菊
    • 摘要: [背景]野大豆具有栽培大豆所不具有的一些优良特性,这与其特有内生菌有关,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目的]对野大豆内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促生和抗逆潜能菌株.[方法]以组织分离法和涂布划线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通过选择性培养基或比色法等对菌株进行促生特性分析,采用水培试验分析菌株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利用盐胁迫及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究菌株抗逆性.[结果]分离得到一株编号为YDX26的细菌,基于菌株形态、理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YDX26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该菌株溶磷量为46.12 mg/L,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活性为19.97μg/mL,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脱氨酶活性为3.95 μmol/(mg·h).菌株YDX26对水稻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部干重与地下部干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分别提高了17.34%、12.19%、5.32%和10.70%.相较于对照菌株DX22,在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菌株YDX26表现出较好的耐盐和抗旱能力.[结论]野大豆内生细菌菌株YDX26具有较好的促生、耐盐和抗旱能力,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上新的菌种资源.
    • 黄元炬; 董爱书; 王春; 赵长山
    • 摘要: 野大豆与栽培大豆同科同属,且适应性、抗逆性和繁殖能力远强于栽培大豆.文章针对东北地区旱田中野大豆的防除问题进行了介绍,建议采取以农艺措施为主,结合除草剂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从合理轮作、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化学防除几个方面介绍了防除技术,并对除草剂进行了简要介绍.
    • 王一行
    • 摘要: 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下称《名录》)正式向社会发布。新调整的《名录》中,共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5种和40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4种和4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01种和36类。我们在湿地边常见的野大豆也在《名录》中,为国家二级野生植物之一。当然了,野大豆并不是新调整进《名录》中的,1999年发布的《名录》中就有它的名字了。
    • 丁胤
    • 摘要: 野大豆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较为广泛,近些年由于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展,工程周边野大豆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使得本就属于渐危物种的野大豆处境更加艰难。文章结合安徽省黄山市月潭水库工程对其周边野大豆的影响,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合理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保护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和有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提供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