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两难

道德两难

道德两难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133976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延边党校学报等; 道德两难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海燕、任开蕾、刘琳等。

道德两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3976 占比:99.93%

总计:134075篇

道德两难—发文趋势图

道德两难

-研究学者

  • 吴海燕
  • 任开蕾
  • 刘琳
  • 周苏明
  • 房华强
  • 曹斯
  • 朱坚强
  • 武娟
  • 殷凤
  • 钱淑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殷凤
    • 摘要: 学习是个体认知在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中不断建构、持续转变的过程。能够引发认知差异或冲突的问题往往更易催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建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两难元素,教师可借助两难问题的学习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通过激活原有经验让学生自主判断,通过引导组内讨论让学生生发并反思认知差异,通过集体交流让学生实现认知改变与重构,从而让学生在两难问题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碰撞,不断完善、调整道德认知结构,实现新的动态平衡。
    • 李军山
    •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世界中、从可信故事中、从生成问题中提炼、设计道德“两难”。借助于道德“两难”,引导学生对话、活动、选择,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辨。道德“两难”能有效地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思辨力、审判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生成。
    • 程红艳
    • 摘要: 通过对采集的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两难冲突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道德两难问题为大学生现实两难问题中占比最高的问题,其中人际冲突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两难困境的第一大因素.在两难冲突涉及的主题上,男性和女性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男性的两难选择,更多地集中于抵抗诱惑和思想困扰,而女性的两难选择则更多地涉及亲密关系,选择和谁更亲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其中有城乡生活的转换带来的自我意识重构,还有沉重的责任感及夹杂着些许的自卑意识.经济上的贫困带来大学生选择机会受限,教育机会受限.在选择方法上,自己选择和听从父母两种方法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能力评价并不乐观.高校德育应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
    • 唐亚兰; 邱莉
    • 摘要: 教学道德冲突是教学道德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探求教学道德冲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轨迹,本研究将从教学道德冲突的概念内涵、研究路径、类型研究以及应对策略四个维度梳理国内外对于教学道德冲突的研究概况,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教学道德冲突重理论分析、轻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教学道德冲突研究不深入、教学道德冲突类型状况不明确、教师应对冲突策略不明晰等问题。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深入具体的教育实践、倡导研究方法多样化,促进教学道德冲突研究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 胡国仙
    • 摘要: "道德两难法"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创新路径.文章论述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即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设合适的两难情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安全心理氛围;注重价值引导,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以引导学生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做出合法合理的抉择,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殷凤
    • 摘要: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有效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着天然的“道德两难”要素。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并即时记录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同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刘传军; 谢忠桔; 王星元
    • 摘要: 前人研究发现诱发高兴情绪会显著降低人们的道德规范敏感度,但其使用的CNI模型法存在缺陷.为了重新检验该效应,本研究使用对CNI模型法修订后的CAN算法对该效应的原始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并进行了概念性重复研究和跨研究元分析.研究结果均显示,该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结果表明,高兴情绪降低道德规范敏感度的效应,无法排除假阳性的可能.本研究为重新审视该效应,全面认识CNI模型法的贡献与局限提供了实验证据.
    • 黄慧玲
    • 摘要: 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拓展学生思想深度;把握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实现价值引导;通过开放结局的想象,让学生感同身受.
    • 张含之; 袁智忠
    • 摘要: 国产电影《误杀》翻拍自印度高分电影《误杀瞒天记》,于2019年末在国内上映,上映短短一周票房突破两亿,票房与讨论热度均居高不下。本文致力于从悖论叙事的角度进行伦理反思,浅析犯罪题材电影《误杀》对观众造成的一种涵化效果,回归现实社会,探寻道德两难困境的出口。
    • 王栋; 陈作松
    • 摘要: 目的:揭示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对暴力行为、兴奋剂使用、假赛与消极比赛、自知失诚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的判断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判断材料(每类40个)进行有效性评定.运用4类实验材料,采用ERP技术从行为和认知神经层面对19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考察.结果:1)研制的运动道德判断实验材料有效性良好,可以作为开展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有效实验材料;2)运动员在对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判断时,兴奋剂使用类的决策时间最短,假赛与消极比赛类的决策时间最长,自知失诚类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选择,兴奋剂使用类更倾向于做出非功利性选择;3)4类运动道德失范行为在刺激锁时和反应锁时所诱发的各ERP成分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溯源分析表明P260成分都显著激活了右侧BA10区,说明4类运动道德判断具有相同的认知神经机制,都是认知和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