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帝时代

五帝时代

五帝时代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专利文献61141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党的生活(河南)、黄河.黄土.黄种人、学习与探索等; 五帝时代的相关文献由6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九盈、付希亮、许顺湛等。

五帝时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61141 占比:99.85%

总计:61234篇

五帝时代—发文趋势图

五帝时代

-研究学者

  • 何九盈
  • 付希亮
  • 许顺湛
  • 朱乃诚
  • 江林昌
  • 佚名
  • 刘青
  • 徐杰舜
  • 林思翔
  • 赵永恒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莎莎
    • 摘要: 从世界范围看,汉族是人口规模最大、分布最广泛的民族,然而却没有一部系统而全面的专门史,《汉民族史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空白。该书是徐杰舜教授五十多年来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吸收了国内几十年来汉民族研究的成果,在叙事上突破了传统通史的书写结构,打破了历代王朝的书写框架,以探究汉民族形成发展规律为主线,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方法,对汉民族从五帝时代至近代的发展历史和民族特点做了多样化的叙事和立体的展示,全面、系统、生动地记述了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并详述了汉民族地域群体、文化、风俗、海外移民等方面,是我国首部汉民族研究专题史。
    • 龚达才
    • 摘要: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法定的植树节,但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良好习俗。《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公元前五帝时代,舜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我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名叫韦孝宽的将军,于1400多年前在陕西首创的。后来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是为了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最初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倡议设立,而后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
    • 赵世超
    • 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古代统治思想的梳理,以展示我国从"主民"走向民主的历程。从"巫主民"到"天主民"全世界都盛行过巫术文化,中国也不例外。颛顼"绝地天通",意义在于完成了对施巫权的垄断。五帝时代属于施巫权统一、统治中心出现的文明初曙期。
    • 任乃宏
    • 摘要: 以考古学确定的"磁山文化"年代与《山海经》所载"精卫填海"传说为中心,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夏代纪年,推测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当开始于距今7400年以后.
    • 江林昌
    • 摘要: 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黄帝部族不仅是五帝时代出现最早的部族,也是活动发展在中原地区的部族.研究中华文明,不能不研究五帝时代;研究五帝时代,也不能不研究黄帝.五帝时代中华文明多点同时起源、多元并行发展的格局,到了夏商周三族三代便转变为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格局转变的动因,即在于黄帝部族在中原地区发展农耕生产、不断融合周边部族、扩大势力范围;而"多元一体"格局仍然以中原为核心,正体现了黄帝部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力与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五帝时代的研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结合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作综合考虑.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还应该放在当时中国的世界体系由东亚体系转为欧亚体系这个大背景下来把握.早年童恩正先生提出的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半月形青铜文化带,是造就五帝时代至夏商周三代在中原地区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 沈长云
    • 摘要: 五帝时代是中国夏代之前的一个历史时期,其存在是客观事实,而非人为编造.五帝的名号产生虽晚却是其来有自的,应是出自后世一些著名氏族对祖先的追忆.五帝并非古代中国前后相继的五位大一统君主,而是不同氏族部落的首领.彼此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所谓五帝谱系乃后世民族融合的产物.五帝的排列顺序也非前后相继,而是大致处于同一时代的人物.各位古帝所在的地域实际上就是上古各姓氏集团分布的地域.五帝起始年代的上限应在公元前2500年或公元前2300年.从考古学角度辨析,五帝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并已进入农业定居时代.根据当代西方文化人类学四阶段进化的理论和具体实际,五帝时代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应属于酋邦阶段.
    • 朱乃诚
    • 摘要: 苏秉琦晚年围绕“国家起源和民族文化传统”这一研究探索的核心内容,创建起一个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全新的学术体系.这始自1979年苏先生布局在张家口一带进行的考古探索,初衷是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五帝时代前期黄帝时期的史实,后却在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晚期获得突破.然而1989年之后有悖中国古史传统的文明起源研究到处漫延,对此苏先生向大家悉心提醒与告诫,最终发出了学科发展方向“转轨”的要求.苏秉琦晚年进行的考古学研究与探索,始终围绕着与探索国家起源有关的中国古史.这是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 朱乃诚
    • 摘要: 作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五帝时代所处的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黄帝时期、颛顼与帝喾时期、唐尧与虞舜时期.结合先秦文献与考古研究,以上三个时期可以与中华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国文明""古王国文明""王国文明"相对应.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首先是在小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缺乏"王权"特征的"古国文明";之后产生初具"王权"特征的"古王国文明",但此时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且具有小区域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王国文明".目前考古学所揭示的可与三个"文明"阶段相对应,并能列举一系列特征表明其社会进入"文明"发展状态的考古学文化实体个案,分别是"红山文明""良渚文明"和"陶寺文明".其中"红山文明"是否代表着黄帝时期的古国文明,"良渚文明"是否代表着颛顼与帝喾时期的古王国文明,尚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认证.但是"陶寺文明"所代表的应是尧舜时期的王国文明,是中国王国文明的开端,即"最初的中国".
    • 江林昌
    • 摘要: 大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也就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前面一千多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从考古学角度观察,这一时期正是陶器刻画文字、青铜冶炼技术等文明因素的发生期,玉器、城市、宗教礼仪中心等文明因素的兴盛期。从社会学角度考察,这是一个由部族集团向早期国家发展的过渡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