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导

转导

转导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111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87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遗传、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等;转导的相关文献由4228位作者贡献,包括白璟、底青云、刘庆波等。

转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5.8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987 占比:94.13%

总计:2111篇

转导—发文趋势图

转导

-研究学者

  • 白璟
  • 底青云
  • 刘庆波
  • 张继川
  • 陆灯云
  • 王自力
  • 刘伟
  • 杜建生
  • 陈文轩
  • 张德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吉尔伯特·西蒙顿; 陈鹏(译)
    • 摘要: 以往的个体理论,主要分为原子论和形质论。然而,无论是原子论还是形质论,其本质上都是假定个体化原则的存在,而忽视了个体化过程本身。事实上,要想把握个体的本质,应该从个体化过程的视角去理解个体,并进而理解个体创生。为了思考个体化,首先必须认识到亚稳态均衡的思想,它与稳态均衡和静态都不同,是一种持续待消解的潜能性,它也是认识到前个体的基础。晶体的结晶过程是理解亚稳态和前个体概念的一个很好的示例,物理领域的个体化过程就是一个亚稳态系统的两极能量的组织和分散过程。其次,生物领域的个体中,实存着一个需要持久通信的内部共振域,这个共振域动态维持生命体的亚稳定性。生命个体通过不断创造新的内在结构来改变自身。生命个体是一个个体化系统,是一个不断个体化的系统。再次,前个体在个体化过程中,会形成个体-环境的二元组,而前个体化实在也会被个体化为精神领域的存在和集体存在。通过个体创生理论,可以重新架构对形式和逻辑的理解。形式的概念应该由信息的概念所替代,转导是与演绎和归纳所不同的更基本的逻辑概念。
    • 王晓; 黄晓平; 黎玲; 刘嘉; 刁勇
    • 摘要: 为揭示氧化应激在重组腺相关病毒2型(rAAV2)转导中的作用,以过氧化氢(H_(2)O_(2))和铁过载(Fe-NTA)氧化应激为模型,在293T,LO-2,Hela,A549细胞中,从转基因表达量、阳性细胞数、基因组数和病毒衣壳分布等方面研究氧化应激对rAAV2转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_(2)O_(2)和Fe-NTA能促进rAAV2转导,转基因表达量、阳性细胞数、基因组数与对照组相比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细胞转导12 h后,氧化应激组核周围衣壳分布数目显著比对照组多,氧化应激能够促使rAAV2长时间聚集在细胞核周围;当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ROS)被N-乙酰-L-半胱氨酸(NAC)消除,则氧化应激促rAAV2转导作用消失,说明氧化应激通过ROS发挥促进rAAV2转导作用.
    • 吕伟; 康丽娟; 陈肖峰; 林小伟; 郭永明; 郭义; 刘阳阳
    • 摘要: 针刺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穴位产生的是物理信号,而机体内的各种变化、反应、信息传递主要是化学信号过程,针刺的物理信号在穴位局部是如何启动针刺信息传递,如何与机体的化学信号进行转换传导的。该文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从穴位的组织结构、针刺物理信号的启动、物理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导以及化学信号启动4个方面阐释了针刺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转导过程。
    • 刘佳; 万思敏; 白露; 李建华
    • 摘要: B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体液免疫应答过程涉及大量基因的上调表达,为快速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需在体外建立一种有效敲低B细胞中目的基因表达以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但目前已有的方法转导效率较低且很少将B细胞转移到小鼠体内以观察其增殖和分化.本研究首先将Drosha酶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与反转录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至病毒包装细胞中,大大提高了病毒的滴度;其次,在培养基中加入抗CD180抗体,构建了原代B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使B细胞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再次,增加离心感染(spin infection)次数,进一步提高了B细胞的转导效率;另外,通过小鼠预先感染,可收获更多增殖、分化的B细胞以供表型分析.通过上述改进措施,成功敲除了B细胞功能基因Bcl6的表达,验证了其抗凋亡功能.该方法的建立为研究病毒急、慢性感染中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缺陷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曾振灵; 王勉之; 孙永学
    • 摘要: 噬菌体是地球上最丰富和最多样化的生物实体,其数量是细菌的10~100倍。它们感染易感细菌宿主,并通过转导作用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或以前噬菌体形式整合自身基因至细菌基因组中,从而有助于它们在细菌宿主中的繁殖(短期)或进化(长期)。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q PCR)对不同环境来源的噬菌体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其基因组中携带大量的耐药基因(ARG),其中检出率及丰度最高的为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基因,主要为blaTEM、blaCTX-M-groups、blaSHV、blaNDM和blaKPC,以及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基因qnr A、qnr B和qnr S。且随着高通量测序方法的不断改进,用此方法针对不同样品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也同样发现了高水平ARG的存在。这些结果表明噬菌体可能成为潜在的储存载体,促进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本文将从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和全基因组测序方法两方面综述全球不同环境样本中噬菌体基因组携带ARG的情况以及其多样性和丰度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潜在危害性,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
    • 蓝惠华; 张玲; 王厚照
    • 摘要: 近几十年来,病原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已上升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抗菌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不仅仅见于临床所分离的病原体,而是包括所有的致病菌、 共生菌以及环境中的细菌,它们都能在可移动遗传元件和噬菌体的作用下,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途径获得耐药性,进而形成抗菌素耐药基因簇(耐药基因组).HGT可导致抗菌素的耐药性在环境共生菌和病原菌之间传播扩散,这可通过临床上一些重要的抗菌素耐药基因的传播证实.传统观念认为HGT的三种机制中,接合对ARGs的传播影响最大,最近研究表明转化和转导对ARGs播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耐药基因组的传播及其在动员病原菌耐药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控制这些基因的播散是至关重要的.将讨论耐药基因组的概念,提供临床相关的抗菌素抗性基因水平基因转移的例子,对当前已研究的促使抗菌素耐药性传播的各种HGT机制进行回顾.%In recent decades ,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mong pathogenic bacteria has been a rising problem of graveness for public health .More and more studies suggested that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 ARGs) were not only encountered in clinical isolated pathogens , but all of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 symbiotic bacte-ria,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 of bacteria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and bacteriophages , all of them were able to obtain drug resistance via th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 HGT) and then proceeded to form 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 ARG ) cluster ( medicine resistance genome ) .HGT could cause antibiotic resistance to spread among commensal bacteria in environment and pathogens , as has been proven through the spread of some clinically important ARGs.Traditional sense considered that among the three mechanisms of HGT , conjugation was thought to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spread of ARGs .And recent studies suggested that metaplasia and transduction were deemed to play a position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ARGs that could not be ignore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the spread of the ARG and its role played in the mobilization of pathogen resist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these genes.Here, the concept of ARG will be discussed to provide examples of HGT of clinically related ARGs and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udies that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spread of ARGs of various HGT mecha -nisms that hasten to the spread of ARGs .
    • 王洪伟
    • 摘要: 厘清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基因重组的认识误区,对细菌能否发生基因重组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了3种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细菌杂交、转导和转换。
    • 彭娟; 黎翠林; 刘剑秋; 李智
    • 摘要: 目的:构建表达不同基因型的人多巴胺D_1受体(DRD_1)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明确DRD_1Ala229Thr多态性对受体信号转导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基因组经PCR扩增DRD_1基因编码区全长,将纯化后的PCR产物与pMD_19-T载体进行T连接,得到DRD_1229Ala(野生型)重组克隆载体。在野生型重组克隆载体的基础上,应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229Thr(突变型)重组克隆载体。用KpnⅠ和EcoR Ⅰ双酶切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克隆载体,将酶切后得到的目的片段纯化后与经相同双酶切的pc DNA3.1(+)表达载体连接,即得到野生型和突变型DRD_1-pcDNA3.1(+)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将pc DNA3.1(+)空载体、野生型和突变型DRD_1-pcDNA3.1(+)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入COS-7细胞,用c AMP 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forskolin和不同浓度多巴胺及(±)-SKF38393处理下细胞内基础cAMP的水平及激动剂诱导的cAMP的水平。结果: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野生型和突变型DRD_1-pcDNA3.1(+)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在forskolin处理的情况下,空载体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内cAMP的水平分别为(0.40±0.14)和(0.78±0.24)pmol/well,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082),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细胞内c AMP的水平分别为(2.06±0.35)和(1.37±0.12)pmol/well,野生型组细胞内c AMP水平显著高于空载体组(P<0.001)和突变型组(P=0.007);在多巴胺及SKF38393处理的情况下,细胞内cAMP的水平均呈浓度依赖性升高,但突变型组细胞内的cAMP水平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01)。多巴胺的EC_(50)值在野生型组为625 nmol/L,突变型组为9 612 nmol/L,比野生型组增加15倍;SKF38393的EC_(50)值在野生型组为421 nmol/L,突变型组为417 nmol/L,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野生型和突变型DRD_1-pcDNA3.1(+)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DRD_1Ala229Thr多态性影响受体的激活和信号转导功能,与野生型相比,229Thr型受体信号转导功能显著降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