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轨迹聚类

轨迹聚类

轨迹聚类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0707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海军工程大学学报、通信学报、计算机工程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年会、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术会议(CCNIS2010)等;轨迹聚类的相关文献由66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磊、夏士雄、段宗涛等。

轨迹聚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707 占比:99.61%

总计:30826篇

轨迹聚类—发文趋势图

轨迹聚类

-研究学者

  • 张磊
  • 夏士雄
  • 段宗涛
  • 王璇
  • 皮德常
  • 俞庆英
  • 关琦
  • 冯心欣
  • 刘聪
  • 崔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杰; 王绚; 马纯永; 陈戈
    • 摘要: 中尺度涡旋在世界各大洋中广泛存在,对海洋物质能量的输送以及海洋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南大洋区域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受海底地形、流场、风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移动规律。为了高效、准确地得到南大洋区域中尺度涡旋的移动特征,本文提出基于方向的轨迹时空聚类算法。首先,采用最小描述原则将涡旋轨迹按照特征点划分为多条线段;其次,在时空聚类的基础上提出阈值确定原则和方向距离的度量方法,对涡旋线段进行聚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提取涡旋迁移通道。实验结果表明,45°S以北均为西向的涡旋迁移通道,45°S以南均为东向的涡旋迁移通道,这与大洋环流的流向基本一致;从涡旋迁移通道的统计特征来看,西向所包含的涡旋在南半球的夏季达到峰值,东向所包含的涡旋在冬季达到峰值,东向所包含涡旋的涡旋动能比西向高;从涡旋的性质来看,在南大洋区域,暖涡(Anticyclonic Eddy,AE)和冷涡(Cyclonic Eddy,CE)的涡旋迁移通道在统计特征、地理位置和移动方向上都极其相似。
    • 郁舒昊; 周辉; 叶春杨; 王太正
    • 摘要: 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船舶轨迹挖掘与分析技术变得愈发重要,轨迹聚类在船舶领域有很多实际应用,如异常检测、位置预测、船舶避碰等。传统的轨迹相似度计算方法在精确度和效率上都较为低下,而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大多数只提取静态特征,忽视了静态与动态的多特征的综合提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自编码器的静态-动态特征融合模型,用于提取更完善的船舶轨迹特征,弥补了多特征融合技术在船舶轨迹聚类应用方面的不足。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LCSS,DTW等传统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特征提取模型,所提模型在精确率、准确率等指标上均至少有5%~10%的提升。
    • 姚学成; 胡明华; 袁立罡; 陈海燕; 刘振亚
    • 摘要: 为准确分析对流天气对终端区进场交通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面向对流天气场景的基于轨迹聚类的进场交通流分析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与K means++算法对对流天气进行特征提取和聚类;采用均匀化参数方法对进场飞行轨迹进行重采样;进而采用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对进场轨迹进行聚类,采用K means算法识别交通流的中心轨迹。对广州终端区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准确识别进场轨迹与对流天气的关联性,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张欣环; 刘宏杰; 吴金洪; 施俊庆; 毛程远; 孟国连
    • 摘要: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是最有效的轨迹数据挖掘方法之一,但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往往受到输入参数选择的限制。在轨迹数据挖掘中,聚类结果不仅受到类内距离和类间距离的影响,还受到聚类中坐标点个数的影响。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内外占空比的集群有效性指标来平衡这三个因素,该指标可以自动选择密度聚类的输入参数,并在不同的数据集上形成有效的聚类,优化后的聚类方法可应用于出行者行为轨迹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实验结果证明,与传统的有效性指标相比,提出的基于占空比的评价指标能够优化输入参数,获得较好的出行者位置信息聚类结果。
    • 刘博; 卿粼波; 韩龙玫; 龙瀛
    • 摘要: 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核心,聚焦人及其活动的公共空间活力测度一直是人本尺度城市研究的难点。针对公共空间活力表征问题,提出了基于人群轨迹聚类的空间活力表征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视频的多目标跟踪技术提取人群运动轨迹,并对轨迹聚类分组处理;根据轨迹类别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差异性,提出了新的"空间轨迹熵"来反映公共空间人群行为模式的丰富度和混合度,从新颖而简洁的角度来测度人群活动复杂状态,以表征公共空间活力。以成都市武侯区3个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用本方法计算出分时段的空间轨迹熵,结合人工检视探讨了3个场景的空间活力时序变化及成因并给出了空间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该空间活力表征方法可以客观描摹人群时空运动状态,精准测度时空活力,有效解决传统活力表征方法时空精细度低等问题,反映空间中的城市运维现实,辅助建立人本尺度的空间活力动态评价机制,为公共空间活力评估、品质优化、场地微更新等城市治理课题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
    • 高兴艾; 裴坤宁; 王淑敏; 闫世明; 王雁; 蒋云盛
    • 摘要: 基于汾渭平原吕梁市2017~2019年颗粒物浓度监测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以及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等方法研究了吕梁市冬季PM_(10)和PM_(2.5)大气污染特征及其潜在源区,最后结合轨迹密度分析法(TDA)、轨迹停留时间分析法(RTA)对轨迹聚类分析得到污染输送通道进行补充分类,并分析了不同输送通道的输送特征.研究发现,吕梁市2017~2019年颗粒物年均浓度逐年下降,其中PM_(10)下降了28μg/m^(3),PM_(2.5)下降了17μg/m^(3),冬季下降幅度最大.3a冬季风向风速和浓度的统计分析表明吕梁市颗粒物浓度受东北和西南风影响最为显著,其原因是受当地三川河河谷地形的影响.影响吕梁市PM_(10)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位于西南方向,PM_(2.5)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和东南方向,颗粒物污染输送通道可概括为:西北、西南和偏东(东+东南)通道.西北通道气流移动速度快,途经新疆、内蒙、甘肃和陕西北部等区域;西南通道气流移动速度慢,主要途经陕西中南部渭河平原等污染严重的区域;偏东通道的气流移动速度慢,气流先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在经过太行山的横断山谷(太行陉、井陉等)时转向进入山西.PM_(10)污染时西北通道贡献最大,偏东通道贡献最小,且两个通道下绝大多数发生的均是轻度污染,占比都在90%左右;PM_(2.5)污染时三类通道下发生轻度污染的比重较PM_(10)均下降,西南和偏东通道下发生中度污染以上的比重在50%左右,且西南和偏东通道途经的区域恰好是PSCF计算得到的潜在源区位置,说明了西南和偏东气流容易将细颗粒物输送至吕梁.WRF(天气预报模式)的风场模拟较为直观的解释了三类污染输送通道,且复杂地形是形成污染输送通道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和西南污染输送通道主要受吕梁山脉的影响,偏东污染输送通道主要受太行山及其横谷的影响.
    • 孔秀平; 陆林
    • 摘要: 智能网联汽车的高维轨迹数据被广泛用于从车辆的行驶轨迹中发现不同运动模式,从而降低交通风险、提高通行效率.然而,数据利用过程中的隐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算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针对车辆轨迹数据分散在不同持有方且出于隐私保护无法共享数据的背景,利用差分隐私联邦学习框架来构建序列自编码网络提取轨迹序列的低维表示,并进一步利用轨迹的低维空间向量来发现不同时段下车辆的频繁路线.提出的框架既通过本地训练避免了用户隐私数据的分享,又能通过高斯差分隐私机制防止模型信息的泄露.该框架在真实的轨迹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利用LSTM自编码作为嵌入学习网络,与非联邦、非差分加密的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三种得到的轨迹嵌入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该框架下学习的模型在充分尊重了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仍然能够找出有效的频繁轨迹.
    • 王华杰; 翟丽红; 张俊生
    • 摘要: 军事交通场景中军用车辆目标的高效分割及其行为分析至关重要。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轨迹刚性运动约束及3D空间轨迹聚类的车辆行为分析算法。算法通过提取每条特征点轨迹的3D属性特征,构造每条轨迹信息的属性特征向量;之后结合提出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实现军用车辆特征点轨迹在3D空间中的聚类,进而对军用车辆的运动行为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聚类精度及军事交通参数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分析效果,对进一步分析军事交通流行为及评价其交通状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石常坡; 朱武斌
    • 摘要: 港口复杂化加重了船舶的管理难度,为了提高引航安全性,深度挖掘AIS轨迹数据,对AIS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剔除错误信息,再利用轨迹聚类模型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具有相似船舶运动演化方式的轨迹簇,揭示船舶轨迹内在联系,本文对传统DBSCAN算法进行改进,加入AIS约束条件,提高聚类精度,最终实现轨迹的聚类,从而利用轨迹指导引航工作,达到安全引航的目的。
    • 徐兴荣; 张帅鹏; 李婷; 郭娜; 董乐乐; 刘聪; 任崇广
    • 摘要: 现有的剩余时间预测方法仅关注对剩余时间预测任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时间特征信息,并未考虑空间特征信息以及异质事件日志对预测任务的影响,导致预测准确度降低。提出基于轨迹聚类的剩余时间预测方法。将不同轨迹间的相似度作为距离度量,通过对事件日志中不同长度的轨迹进行聚类,以降低事件日志复杂度并细化结构。针对业务流程剩余时间预测任务,结合卷积神经网络与准循环神经网络,同时引入双向机制与注意力机制,设计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准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充分地捕获和增强对剩余时间预测任务有决定性影响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信息,以提高业务流程中上下文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识别不同事件对业务流程剩余时间预测任务的重要程度。在BPIC_2012_A、BPIC_2012_O、BPIC_2012_W等事件日志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剩余时间预测方法,该方法的预测准确度平均提高约20%,有助于提升业务流程剩余时间的预测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