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贾樟柯电影

贾樟柯电影

贾樟柯电影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专利文献5041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西部广播电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电影评介等; 贾樟柯电影的相关文献由112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兆旭、韦亮节、任姝娴等。

贾樟柯电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2.23%

专利文献>

论文:5041 占比:97.77%

总计:5156篇

贾樟柯电影—发文趋势图

贾樟柯电影

-研究学者

  • 卢兆旭
  • 韦亮节
  • 任姝娴
  • 孙甜
  • 李钦彤
  • 郎静
  • 韩琛
  • bobo1
  • 丁河之
  • 丁浩1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燕群
    • 摘要: 作为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导演之一,从《小武》到近期电影,贾樟柯执导的大多数电影都采用纪实主义手法,以城镇为主要的叙事空间,呈现了富有时代气息和社会历史质感的城镇意象。文章主要以贾樟柯电影为案例,分析影片中城镇意象独特的视听表现形式,通过新旧“故乡三部曲”探析其电影中城镇意象的变迁,由此探讨贾樟柯电影创作的独特风格。贾樟柯电影的时空交融所呈现的随着时代变迁而嬗变的城镇意象,既成为导演的个性化表达,影射着他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观感受,也体现出他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与期待,同时还改变并重塑受众对城镇、时代与社会的印象。
    • 杨梦婕
    •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既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同时又非常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贾式电影文本的构建,尤在声音符号的运用上别具一格:音乐上,他常使用与主题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的现成的流行音乐;音响上,他热衷于使用大众媒介传出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声音,人声上,他电影里的人物几乎都使用方言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声音成为电影符号并组成“符号集合”。对音乐符号感知的“定向汇集”,使音响符号与对象产生“像似关联”、使音响符号组合产生“指示性意义”以及突出声源(发出者)并指向解释项,对人声符号(电影中人物语言的音响形式)表意的巧妙运用等等。通过对这些功能的运用,音乐、音响、人声便转换为“电影文本符号系统的有机成分”,参与到与其他体裁的电影符号对意义网络的共同编织中去,最终形成贾樟柯极具个人化的电影艺术风格。
    • 王钰倩
    • 摘要: 在贾樟柯电影中,人物往往遭遇多种主体性困境,如疾病困境、经济困境、命运困境等。在困境中人物突围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突围成功者,这一类角色让观众欣喜地看到了其自主性;也有突围失败者,这一类人物无法与各方强大力量对抗,但贾樟柯让观众看到了其心理活动,看到了其并非甘于任他者驱使或宰割的群氓之一。此外,贾樟柯电影中还存在具有争议的突围者,他们作用于环境、影响外部世界的方式是触犯法律的,其所展现出来的巨大超越力量令人不安。
    • 玛丽娜
    • 摘要: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在俄罗斯传播至今,早已受到俄国电影界及各界观众的关注。随着他诸多电影作品在俄罗斯各级电影节相继亮相,在传递了中国电影文化艺术特色的同时,为更多的中国电影作品在俄罗斯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对中俄两国电影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天注定》成功入选了萨哈林国际电影节、《山河故人》成功入选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使贾樟柯导演进一步打开了俄罗斯市场。笔者将在此背景下,展开对贾樟柯电影作品在俄罗斯传播与发展方面的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 丁露
    • 摘要: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其电影在社会题材的选择、底层人物群像的塑造以及东方美学风格的呈现上,都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关照。本文从贾樟柯电影语言、人本主义以及东方美学的言说方式层面来研究其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
    • 陶赋雯
    •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日本放映传播的接受效果参差不齐,但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贾樟柯的电影在日本获得普遍好评,这一现象可以从高维、中端、低度三个层面加以审视.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影评界对贾樟柯电影中的权力主体批判与新富阶层矛盾的关注,呈现偏重权力话语的意旨;同时在故乡崩溃与家庭重建方面与中方评论界取得了东亚文化谱系的共识;继而以底层叙事中死角里的微光和"非法的"生命力,实现从低度视角对人性的共同探索.藉此,以贾樟柯电影的日本传播为例,对思考如何降低中国电影域外传播的"文化折扣"有所启鉴.
    • 张珂南
    • 摘要: 在声音制作过程中选择后期制作为主的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人选择大量保留同期录音,从而追求更“物性”的世界。将对话埋在大环境之中,这样的方式是导演自己的美学追求,同时也是同期录音的美学诉求。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贾樟柯,他的电影风格往往是“发现了中国的小县城”,追忆其电影中裹挟的“ 文化乡愁 ”,思考现代化转型中人们正在经历的“ 历史阵痛 ”,触摸电影再现的“ 现实空间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丰富了我们对贾樟柯电影的理解。然而,这些观点仍未触及贾樟柯电影美学与风格的根本——那就是对于“物”的还原与突显。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里声音特点地剖析,来解读影视声音中,艺术物性论对真实感的体现。
    • 包哲寒
    • 摘要: 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底层人物,他们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底层被动的生活行为,而是带有作者个人色彩的"自主性行为",这种"自主性行为"使得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脱离了纯粹的底层范畴,他们是贾樟柯理想化了的"底层".本文探讨了贾樟柯电影中底层人物"自主性行为"的主体,以及其所具有的特点、所展示的底层生命力和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由此体现出贾樟柯电影底层叙事的独创性和作者性.
    • 文良平
    • 摘要: 贾樟柯电影一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平民甚至是边缘人的身上,有强烈的纪实美学色彩,关注社会转型时期个体承受的代价和命运的变迁.他的电影伴随着时间的转向,在空间上也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从《小武》到《江湖儿女》,从山西汾阳到南国之都广州,虽然实现了不同空间的塑造和人事的变迁,但处在其中的个体身体和精神都呈现出一种漂泊无依的困苦之感和悲剧色彩.
    • 任骄阳; 戢桂荣
    • 摘要: 当下影视作品呈现出回归个人的时代特征.贾樟柯电影聚焦中国社会底层现实人物,以部分底层人物的人生为缩影,为生活在大时代下的普通人树碑立传,表现中国社会变革中个人的生存现状.贾樟柯用影像记录社会历史发展,纪实性地呈现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场,冷静而深刻地对整个时代进行在场式的整体表达,折射出中国人精神思想的转变.贾樟柯将电影回归到电影艺术本身,通过好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真实的时代讲述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