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译者行为批评

译者行为批评

译者行为批评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专利文献25845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文教资料、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宜春学院学报等; 译者行为批评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领顺、黄勤、杨锐婷等。

译者行为批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25845 占比:99.60%

总计:25949篇

译者行为批评—发文趋势图

译者行为批评

-研究学者

  • 周领顺
  • 黄勤
  • 杨锐婷
  • 钱灵杰
  • 南方
  • 吕文澎
  • 张丹
  • 彭白羽
  • 操萍
  • 李冬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伊咏; 宫宝悦
    • 摘要: 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一个民族独有、特殊、复杂的文化信息,不同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增加了其翻译的难度,对于包含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中国典籍来说更是如此。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作为中国本土创建的译论体系,将“翻译内”与“翻译外”相结合,推动了翻译批评的发展。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首先探究荷兰汉学家罗伯特·克莱默斯在从事《孔子家语》译介中的译者行为,进而探讨其对《孔子家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特色,发现其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总体倾向,以期为中国典籍英译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 梅晓娟
    • 摘要: 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的译者角色化视角,分析艾约瑟的西学传播者角色对《辨学启蒙》换例译法的影响,透视译者的身份和角色是如何决定译者行为的。与严复同底本译著《名学浅说》的对比显示,艾约瑟翻译旨在传播西学,换用新例时尽力保持对原例的求真度;严复重视译本的思想启蒙作用,新例的务实度更高。
    • 张秀娟
    • 摘要: 本文以《论语》的刘殿爵译本与安乐哲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描写并对比两译者作为“语言人”的译内行为和作为“社会人”的译外行为,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进行译者行为合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受到译者文化身份、学术背景、读者等因素的影响,刘殿爵译本呈现出较高的求真度与务实性,安乐哲译本在“求真”的基础上偏向社会性务实。
    • 李震
    • 摘要: 孔尚任《桃花扇》是清代文人传奇创作的典范,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走向世界。白芝与陈世骧、阿克顿合译的The Peach Blossom Fan,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获得诸多好评。然而,这样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却未曾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更属首次。通过对译者“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特征的分析,发现译者在追求传递中国文学真色的过程中,并未束缚自己手脚,而是以“务实”为上,既生动地再现了孔尚任的情感意蕴,也有效地照顾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较好地在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戏曲的真实面貌。
    • 王佩
    •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惯用语和俗语等熟语。通过运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对《半生缘》金凯筠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进行描述性评价,发现其译文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一体中偏向务实一端,即坚持“务实为上,务实兼顾求真”的翻译原则,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实现服务读者和社会的目标。这一翻译原则的选定受译者的个人背景、翻译目的及翻译观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金凯筠的翻译启发我们在翻译熟语时要灵活选择和运用翻译策略,尽可能使译文在“求真”与“务实”之间寻求平衡。
    • 吴叶秋; 陆振慧
    • 摘要: 《尚书》作为中国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文化经典,不仅在中国地位隆尊,而且很早就受到西方的关注,自17世纪以来被译成了多种西方文字。在诸多译本中,理雅各的《尚书》英译本最为著名,至今被国际汉学界奉为儒经“标准译本”。理雅各是如何成就这样的“经久不衰”的?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译者行为展开研究,或能更好地揭示理氏儒经翻译成功的本质,为当今典籍外译提供借鉴。本文以《尧典》为例,从“译内”“译外”两个维度对理氏《尚书》译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理氏的译文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顺应了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译者行为合理度较高。
    • 蔡佳立
    • 摘要: “译者行为批评”是由周领顺教授首倡并构建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是在社会学视域下,以译者为切入点、对译者行为所作的批评性研究,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过程及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本文将电影《囧妈》的字幕翻译置于“求真—务实”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下,基于该片字幕的翻译实例,结合与译者的直接交流,分析该片字幕翻译的文本求真度和效果务实度,发现该片译者行为偏向务实而非求真。研究认为,译者的行为与其身份背景和知识体系有关。文章最后对从事影视翻译的译者群体选择和译者行为提出了建议。
    • 翟文慧
    • 摘要: 《贵生》是由沈从文创作、以湘西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含有大量乡土语言。比较戴乃迭和金介甫的译文对乡土语言,特别是对方言和熟语的处理,分析其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上的差异,进而揭示出两位译者面对乡土语言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动因。研究表明,在处理乡土语言时,戴乃迭倾向于归化,直接将原文的深层意义传达,以保证译本的流畅度,可读性和务实度较高;金介甫则倾向于异化,努力将原文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忠实传达,以保证译文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求真度较高。而两位译者处理乡土语言时的差异,则与译者角色、赞助人、翻译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 朱学明
    • 摘要: 以《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的人名、地方名物词及方言、詈骂语三种乡土语言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呈现出的五种渐变形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四位英译者在连续统上表现出不同的走向,梁社乾译本求真度较高,蓝诗玲译本务实度较高,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莱尔译本求真度相同,但前者务实度高于后者。根据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译者的乡土语言英译行为度差别不仅取决于意志体译者的意志性,即翻译理念和策略,还受到个人身份、所处职位以及出版社等因外部环境产生的译者角色化影响。
    • 于辉
    • 摘要: 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莫里哀喜剧研究专家与翻译家。本文为针对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译者行为的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属于翻译社会学研究,研究翻译文本之外的译者身份和角色对翻译文本即译文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译者能力以及翻译观念等方面对译者在翻译文本外的努力进行讨论,并以李译《伪君子》为例,对其翻译文本内的特征作出分析。研究认为,李健吾之所以能用贴切、灵动的译语“重写”原作,既离不开他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对翻译活动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他的戏剧创作能力与表演经验。也就是说,李健吾的译外行为是其文本内翻译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李健吾“研究—翻译—创作”的译者行为模式、严谨踏实的治学与翻译精神对于当前的翻译研究者与实践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