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专利文献25839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等; 译者行为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领顺、赵国月、张林熹等。

译者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25839 占比:99.61%

总计:25940篇

译者行为—发文趋势图

译者行为

-研究学者

  • 周领顺
  • 赵国月
  • 张林熹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
  • 张丹
  • 李正栓
  • 刘晓晖
  • 唐蕾
  • 唐蕾1
  • 孙晓星1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李鹏辉; 高明乐
    • 摘要: 本文从翻译外与翻译内两个层面考察英国人邓罗的译者行为,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从他的中国小说观和官员学者的双重身份揭示其译介《三国演义》的深层动机。通过将邓罗于1888-1892年发表在《中国评论》上《三国演义》的片段译文与1925年全译文对比,研究发现,译文由编译、改写、阐释的归化方式逐渐转变为贴近源语意义与风格的异化方式。在汉学与翻译史勃兴的今天,考察清末民初时期的译者行为是题中应有之义。
    • 柳婷
    • 摘要: 对回忆录的翻译方法分析比较缺乏。运用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可以更好地评价译者行为以及译文的效果[1]。该文以《应许之地》为例,从“求真度”和“务实度”对译本进行讨论,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从而检验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并认为开展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对我国翻译批评及翻译实践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希望能为回忆录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些许经验。
    • 钱阳
    • 摘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皖籍翻译家通过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形式推动了语言革新、文学改良、社会变革,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这些翻译家带着语言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透过自己的汉译作品传达了具有新文化运动历史语境意义的汉译内容、汉译原则及汉译目的,既展现了属于皖籍人的语言特色,也表达了属于先进知识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
    • 傅敬民
    • 摘要: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学科为其研究边际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翻译研究系统的逻辑。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相关逻辑,其中包含构成逻辑、行动逻辑和功能逻辑,而且任何系统的建构都只能实现多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并以系统的自我参照性为基础进行区分与演化。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在逻辑上构成了另外一个自洽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翻译研究系统中,相关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为了生存、发展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必须直面复杂的系统环境,处理好区分化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相应的自我参照体系,努力简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清楚认识并合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功能。
    • 许明武; 潘育彤
    • 摘要: 中国科技典籍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外译成为了“走出去”战略下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朱琰著《陶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陶瓷专史,由汉学家卜士礼(Bushell)完成的英译本在西方世界实现了较好的传播和接受。在翻译外层面,译者的翻译行为始于个人兴趣以及学术需要;在翻译内层面,译者求真于原文和作者,力求译文再现源语文化和信息,同时尽可能务实于读者和社会,符合译者行为的一般性规律。
    • 韩菲; 何春艳
    • 摘要: 以《骆驼祥子》中的“两可型”叙事话语为研究对象,论述和分析了翻译规范和译者身份、译者惯习对于译者行为和翻译抉择的影响,指出了制度化译者施晓菁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上均倾向于符合国家机构考量和遵从基本翻译规范,尽力达到语义和语言形式的求真;市场化译者葛浩文选择译本时注重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译文力求达到语义的求真和语境意义的务实。
    • 李正栓; 张丹
    • 摘要: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社会进行的伦理选择。以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为基础,皮姆提出了“译者伦理”,重新界定了译者的身份与角色,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和方向。近年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被广大学者接受并使用,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中,译者“语言性”与“社会性”的身份界定与译者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译者伦理与译者行为研究相结合,对许渊冲的译外与译内行为进行了研究,以助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我国译者翻译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 许钧
    • 摘要: 各位领导、同仁、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我觉得具有特别的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发起并组织这场会议,选择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我觉得是有深意的。所以,去年在筹备会议的时候,周领顺教授和秦洪武教授一起跟我说起这场会议,我说届时我一定来。
    • 汪琳; 余荣琦
    • 摘要: 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研究视角,结合“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林纾匡时卫道的译者行为进行“翻译内”和“翻译外”的分析。通过审视林纾在《孝女耐儿传》中留下的各种“译”和“非译”痕迹,探究其行为背后的社会化动因,认为其匡时卫道的行为是建立在个人意志性和特定社会需求之上的“务实”之举,充分彰显了其“社会人”属性和传统伦理捍卫者角色的意志性。
    • 代红
    • 摘要: 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中,场域是社会力量斗争的关系空间,斗争的方式和目标是资本。翻译是译者在翻译场域中凭借自身的各种资本,与相关行为主体进行资本角逐的实践活动。通过解读商务翻译场域中社会行为体的资本分配和其在场域中的位置,以及由资本斗争折射的行为体间的权力关系,探寻意志体译者如何在翻译场域动态的资本、权力博弈中,基于译者惯习,遵循翻译规范,同时兼顾各方社会参与体的利益诉求,与其他行为体斗争又合作,实现资本的交换与重组,展现译者在主体性基础上的自律、务实翻译实践行为,探究译者行为体现的翻译本质,为翻译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