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知主体

认知主体

认知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5992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山东教育:中学刊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与人格心理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等;认知主体的相关文献由28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峰、刘常宝、刘汉东等。

认知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1.3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5992 占比:98.56%

总计:16226篇

认知主体—发文趋势图

认知主体

-研究学者

  • 刘峰
  • 刘常宝
  • 刘汉东
  • 周红儿
  • 屈本宁
  • 张曙红
  • 曹介南
  • 李志斌
  • 杨峰
  • 王春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迪江
    • 摘要: 翻译主体性是翻译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其研究往往侧重于认知主体的求真而忽视价值主体的求善。这需要反思认知主体的价值缺失,将之置于价值主体之中并追求真善美的和谐共存。在翻译主体性的思想内涵中,价值主体具有相对于认知主体的优先地位,将自身理解为求真主体、求善主体和求美主体,这必然超越认知主体的工具理性,朝向价值理性,能够有利于解除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建构一种“求真善美”的翻译精神。
    • 解雨歌; 洪婉婷; 意大利马特奥·波利; 李方正
    • 摘要: 人的景观认知对于城市绿色空间优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此类研究仍由主观认知经验主导,缺少客观测度方法支撑。引入人因工程学视角,界定人因耦合系统下的景观认知对象,总结人因场景构建及测度技术方法,梳理人因耦合的景观认知相关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研究内容:1)景观认知产生机制;2)景观认知主体评价;3)景观认知行为效应。从城市-社区-场地三重维度解析人因视角融合下的景观认知研究发展趋势,阐明开展此类研究的重要价值。
    • 李秀玲
    • 摘要: 正所谓“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对音乐的认知不能仅局限于铜锣鼓钹、笙琴笛箫等乐器的操弄,而要上升至音乐情感、音乐情绪、音乐情思等主观心理要素的反应层面,以及面对不同音乐类型所形成的心理感知。从这一角度出发,广义的“音乐类型”探讨范围可扩展到“一切自然之声”的范畴,相对应的,也应进一步丰富音乐认知主体,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命体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音乐的影响。
    • 龚晓康
    • 摘要: 牟宗三试图通过“良知自我坎陷”说解决主客的分化以及认知主体的开出问题,但他未能清楚地阐明良知“坎陷”的发生机制,由此带来诸多理论上的困境,尤其是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难以并立的问题。“良知自我坎陷”说既然基于“良知”而展开,那就有必要回到阳明学的语境,以对其作进一步的澄清。阳明学所言之良知,为“造化的精灵”,虽能呈显万物,但却“与物无对”,并不能自我坎陷以产生主客的分化。主客的分化其实是源于意识的作用,“意之所在便是物”,意识活动的发动者成为主体,意识活动的对象则成为客体。故而,主客的分化并非源于良知的“坎陷”,而是源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由此而有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的开出。不过,两种主体的开出,皆不离于良知的作用:良知之知善知恶,能为人提供先天的道德法则,依之而开出道德主体;良知之虚灵不昧,能使人有明觉精察之思虑活动,依之而开出认知主体。两种主体的开出皆是良知的“呈现”而非“坎陷”,故能并行不悖。就此而言,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之间既非相互开出,亦非相互消解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的开出路径,但又可以相互促进。
    • 付鹂娟; 续佩君
    • 摘要: 以高中物理"简谐运动"一课为例,提出落实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策略,阐述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进而"实质性参与"及"深入化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活动设计.
    • 黄俊维
    • 摘要: 在大部分科学和哲学的讨论中,学者们普遍认为,简单的理论更应该被采纳,这被称为“简单性原则”。简单性原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认知规范,时至今日,它依旧是众多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法论原则。潜在检验辩护,即认为越简单的理论经受住越多的潜在检验,所以认知主体面对一个以上证据或辩护强度相若的理论时,应当采信更为简单的理论。
    • 赵光义
    • 摘要: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在进行校本课堂模式优化改革时,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据,从知识建构视角来考察、构架易加生态课堂。基于建构主义,审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各个分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深度、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理论倾向,但都认同并坚信知识是认知主体自主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 刘宇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的认识论问题逐渐凸显.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场,可以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本质、存在地位以及人机关系进行合理阐述与科学预判:人工智能有其自身的认知限定与限度.从机器的模拟大脑、符号语言和行动方式可以判别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本质差异;从机器作为"实践主体""情感主体"和"道德主体"的设定可以判断人工智能的认知局限;从未来"人机关系"构想消解对人工智能的盲目崇拜.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审视人工智能,可以祛除认知偏差,规避技术风险,进而实现人工智能的科技价值,为人类创造福祉.
    • 黄冠文
    • 摘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大学政策性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词汇量和基本知识积累的不足,导致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出现一定困难,进而导致学习主动性缺失.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如果采用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缺少课堂互动,就会降低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当今大学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们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ICT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充实,不断地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真正的教学改革.在该文中,作者基于对ICT教学模式的了解和研究,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开展研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从而真正地在大学英语的改革中对学生主体认知实现提高和帮助.
    • 黄冠文
    • 摘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大学政策性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词汇量和基本知识积累的不足,导致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出现一定困难,进而导致学习主动性缺失。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如果采用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缺少课堂互动,就会降低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当今大学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们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ICT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充实,不断地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真正的教学改革。在该文中,作者基于对ICT教学模式的了解和研究,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开展研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从而真正地在大学英语的改革中对学生主体认知实现提高和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