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街道峡谷

街道峡谷

街道峡谷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285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学报、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街道峡谷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远东、崔鹏义、黄震等。

街道峡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7.3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1.21%

专利文献>

论文:1285 占比:91.46%

总计:1405篇

街道峡谷—发文趋势图

街道峡谷

-研究学者

  • 黄远东
  • 崔鹏义
  • 黄震
  • 王嘉松
  • 王远成
  • 谢晓敏
  • 吴文权
  • 康宇
  • 谢海英
  • 刘宇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猛; 许科; 冯毅
    • 摘要: 上海市液氨运输、使用频繁,且运输路径中街道峡谷密集,一旦液氨泄漏并在街道峡谷中扩散,会造成严重后果。以上海市为例,选取街道峡谷环境,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液氨泄漏后的扩散规律,模拟了主导风向顺吹街道峡谷和横掠街道峡谷两种工况下,街道峡谷内氨浓度场的分布,同时得到临街建筑立面上氨的浓度分布,并分析了产生浓度分布差异的原因。研究成果为救援、逃生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李晓莉; 战乃岩; 吴思洁; 苗盼; 毛开宗; 刘文
    • 摘要: 为研究长春市不同风向结构对街道峡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本文利用ENVI-met软件,模拟分析了城市微尺度范围内3个风向(即135°,180°和225°)下街道峡谷污染物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135°及225°风向下,距面5 m处和距地10 m处的气流结构较相似,但前者的污染物浓度比后者的污染物浓度低.180°风向气流结构与135°及225°风向气流结构相比,差异较大,街道A风速比街道B风速高,利于污染物扩散.180°风向时街道A距地1.55 m处污染物浓度最大,225°风向时最小,135°风向时次之;135°风向时街道B距地1.55 m处污染物浓度最大,180°风向时最小,风向225°时次之;距地1.55 m处污染物高度聚集的原因是此处建筑群较紧凑、开敞空间少,故来流风无法较快地稀释掉污染物,导致污染加剧,且同一街道布局下不同风向时污染物分布多样,这是由风向、流速和涡旋结构三者共同决定的.上述结果可为城市街道峡谷污染物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 刘文; 战乃岩
    • 摘要: 近年来,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某些类型的城市街道布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街道峡谷是最典型的污染物聚集地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形态之一,影响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包括高架桥、隔声屏障、绿色植被、太阳辐射、风向、建筑物屋顶形状等六个方面。本文主要根据现有的一些研究,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影响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城市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 王薇; 程歆玥
    • 摘要: 以PM_(2.5)和PM_(10)为代表的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街道峡谷是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选择合肥市3种典型功能的街道峡谷,监测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功能街道峡谷PM_(2.5)和PM_(10)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空气质量评价模型对其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街道峡谷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波峰出现在08:00—09:00,波谷多出现在14:00—15:00。PM_(2.5)质量浓度波峰为61.22—73.71μg·m^(−3),波谷为32.73—33.59μg·m^(−3);PM_(10)质量浓度波峰为67.65—85.19μg·m^(−3),波谷为37.35—39.81μg·m^(−3),均位于一级标准极限值上下。(2)合肥市办公型街道峡谷与商业型街道峡谷日变化呈明显的下降型双峰形式,居住型街道峡谷呈平稳型双峰形式。街道峡谷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办公型>商业型>居住型。街道峡谷内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峰值多在下沉广场和次干道,低谷值多在主干道绿化带旁和主次干道交叉口。(3)夏季,合肥市街道峡谷PM_(2.5)质量浓度与PM_(10)质量浓度、相对湿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空气温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4)运用AQI对合肥市夏季不同功能街道峡谷进行评价,其空气质量级别以优良为主,空气质量级别多分布在一级和二级。该研究对合肥市不同功能街道峡谷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对照,为街道峡谷特征功能评估提供了基本参数。
    • 贺广兴; 王润; 曾国梁
    • 摘要: 基于二维k-ε湍流模型,模拟分析不同挡板设置位置对街道峡谷模型内部的气流分布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街道峡谷来风方向设置挡板对改变峡谷内部流场及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有显著影响。在与墙面近距离设置挡板时,有利于峡谷内部污染物的扩散;当挡板设置距离较大时,污染物扩散改善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流分布。因此,合理设置挡板位置对提高峡谷内部空气质量作用明显。
    • 申成军; 张永平
    • 摘要: 流体数值模拟是分析和预测城市区域风环境的有效方法,介绍了山丘对城市街区风环境影响的计算机二维模拟结果。首先研究了仅有两座建筑物形成街道峡谷时的风环境工况,然后研究了当存在山丘和一个街道峡谷街道峡谷中的风环境工况,接着研究了山丘和两个街道峡谷工况下的风环境,得出了在迎风山坡时,山丘对单个街道峡谷内的风环境影响比较明显和两个街道峡谷和单个街道峡谷工况下的风环境略有不同的结论。
    • 刘宇辰; 黄远东; 张震; 孙蓓莉; 崔鹏义; 罗杨
    • 摘要: 采用通过卡尔斯鲁厄大学风洞实验数据验证的数值模型,研究绿墙(包含壁面绿化和屋顶绿化)在不同太阳辐射条件下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背风面受热以及地面受热情况下,绿墙会削弱峡谷与外界的通风,并略微加剧峡谷底部污染物的堆积;在迎风面受热情况下,峡谷内出现多旋涡结构,通风削弱,污染物浓度大幅增加,而绿墙的蒸腾降温效应会略微抵消壁面受热带来的负面效果,降低峡谷底部的污染物浓度。
    • 张震; 黄远东; 崔鹏义; 刘宇辰; 罗杨
    • 摘要: 采用经风洞实验验证的数值模型(标准k-ε模型)研究了树冠尺寸与建筑高度改变对街谷内自然通风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考虑了3种树冠尺寸与4种街谷结构,并采用无量纲浓度K与空气交换率ACH分别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程度与通风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建筑高度与树冠尺寸改变会显著影响街谷内气流流动结构。上游建筑高度增加与树冠尺寸增大不利于街谷内的环境通风与特定区域的污染物扩散。树冠尺寸的减小会增强街道峡谷的通风性能,从而改善街道峡谷内的空气质量,但在一些特定结构的街道峡谷内,树冠尺寸的改变对ACH的影响并不明显。
    • 张震; 黄远东; 刘宇辰; 梁千逢; 罗杨
    • 摘要: 应用Standard k-ε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壁面加热条件对有绿植街道峡谷内自然通风及污染物分布的影响,采用无量纲浓度(K)与空气交换率(ACH)分别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程度与通风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上游建筑背风墙加热对街道峡谷内的流场影响最小,全加热条件下热浮力的作用最为明显,此时街道峡谷内的自然通风性能最好,峡谷内污染物浓度最低。同时绿植能够明显降低街道峡谷内气流的流动速度,但无论是绿植还是壁面热效应,对街道峡谷迎风侧污染物分布的影响都不明显,污染物主要分布在背风侧。
    • 任飞虹; 白骅; 邱兆文; 田顺
    • 摘要: 减少道路环境的颗粒物污染对通勤者的健康至关重要。道路绿地在交通排放和邻近区域之间形成屏障,但这种植被屏障是否可以有效消减局部颗粒物污染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阐述了植被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途径;分析了街道峡谷和开放道路两种典型城市道路环境中,植被组成及群落结构设计的关键特征对颗粒物分布和扩散的影响;总结了有利于消减颗粒物浓度的植被单株性状和叶片微形态;探讨了影响颗粒物浓度的其他因子的耦合作用;针对不同道路环境提出了有效的植被屏障设计建议,并指出了植被群落设计和叶片微形态方面的研究趋势,以期优化道路植被规划,改善路域空气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