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1-08-17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我国环境介质中持久性有毒物质(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PTSs)污染状况研究数据和结果,分析我国环境介质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污染状况,为我国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各环境介质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程度整体上比欧美国家要低,并整体呈现从东往西的递减趋势,这与我国PCBs的历史使用分布特征大致相同.我国历史上六六六使用量占全世界首位,滴滴涕使用量较高,所以在我国各种环境介质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污染程度整体上较高.我国历史上氯丹和六氯苯使用量较少,所以在我国各种环境介质中氯丹和六氯苯的污染程度整体上很低.其余的有机氯农药,包括狄氏剂、异狄氏剂、艾氏剂、灭蚁灵,以及七氯因为在我国使用很少或根本就没有使用,所以在我国环境介质中污染程度很低.
  • 摘要:颗粒的富集与分离研究对环境科学和具体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s)进行颗粒物的分离具有样品消耗量小、设备体积紧凑且易于与集成其他功能的特点.在基于介电电泳(Dielectrophoresis,DEP)的微流控芯片中,DEP力主要与流体黏性力一起共同作用于颗粒上,通过合理的设计电场和流场可以实现对颗粒物的分离.尽管如此,传统的连续型DEP仍存在一些缺陷,通过发展了针对微米尺度颗粒的脉冲型DEP方法,成功地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对三种不同尺寸颗粒混合物的高效、特异性提取与分离,极大地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现有的DEP理论框架,拓展微流控芯片的应用范围,也会对环境科学、生物学、分析化学等领域产生影响。
  • 摘要:本文进行了基于SWAP模型模拟的北京银杏-早熟禾绿地不同水文年灌溉需水量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SWAP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不同水文年绿地蒸散与土壤水分过程.根据模拟结果,在特级养护条件下,丰、平、旱三种不同水文年银杏-草地早熟禾绿地蒸散耗水量分别为496.0mm、575.4mm、624.2mm,深层下渗量为251.7mm、206.5 mm、59.1 mm,降水利用率为61.6%、60.8%、83.1%,所需灌水量为45 mm、198 mm、275.6 mm;在一级养护条件下,丰、平、旱年份绿地蒸散耗水量分别为441.5mm、508.5 mm、549.3mm,深层下渗量为385.2mm、259.5 mm、88.9 mm,降水利用率为41.9%,51.4%、74.6%,所需灌水量为8.6mm、108.0mm、180.0mm.
  • 摘要:1,3-丁二烯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和人类致癌物,在体内可被代谢为四种化合物:3,4-环氧-1-丁烯(EB)、1,2,3,4-双环氧丁烷(DEB)、3-丁烯-1,2-丁醇(BDD)和3,4-环氧-1,2-丁二醇(EBD).EB、EBD和DEB是直接起作用的致突变剂.本文使用彗星实验方法研究了这三种代谢物对人胚肝细胞L02的遗传毒性,发现它们均引起DNA断裂,在相同浓度下作用强度为EBD>EB>BDD.EBD在50 μmol/L时就引起统计显著的DNA断裂,而EB和BDD分别在200和1000μmol/L时才造成统计显著的断裂.按尾部DNA百分含量计,1000μmol/L时EBD的效应达到了几乎30%,大大强于同浓度的EB(17%)和BDD(7.5%).细胞先裂解再用代谢物处理的实验表明三种代谢物不能直接导致DNA断裂,因此,它们在活细胞内引起DNA断裂的可能机理是与DNA形成加合物,在修复过程中产生了断裂,或通过诱导氧化应激.
  • 摘要:温度可影响生命体在各层次上的应激耐受,并改变污染物的毒理效应.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检测热影响下铜胁迫鲤鱼组织HSP70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重金属铜胁迫下,鲤鱼体内HSP70在心脏、肾脏、腮、脑中的蛋白表达量增加.温度与铜的联合胁迫增强了肾脏中HSP70的表达,但降低了HSP70在心脏和腮中的诱导.鲤鱼腮组织在单一铜胁迫下,HSP70蛋白表达水平随胁迫强度升高而增多;热影响下毒物胁迫对腮中HSP70的诱导水平降低,热与铜的联合胁迫对HSP70诱导在一些组织中表现为拮抗作用.鲤鱼肾脏HSP70与胁迫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具有作为水域污染的生物标志物潜质.本文基于HSP70探讨温度影响下鱼体的应激反应,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和风险评价提供模型依据.
  • 摘要:1,2,3,4-双环氧丁烷(1,2,3,4-diepoxybutane,DEB)是1,3-丁二烯(一种致癌性的空气污染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物之一,通常被认为是1,3-丁二烯致癌性的根本原因.我们已经发现DEB能够在活细胞中引起DNA损伤,但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用彗星实验技术研究了DEB是否能够在裸露的DNA上直接引起损伤,发现DEB确实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损伤.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产生的损伤并非DNA断点,而是碱性不稳定位点(alkali-labile sites,ALS).ALS在彗星实验的强碱性(pH>13)条件下被转化为断点.结合文献中报道的结果,我们推测这种损伤的机理是DEB与DNA中的鸟嘌呤碱基发生反应产生N7位的加成产物,这种加成产物在生理条件下不稳定,通过糖苷键的断裂(即化学脱嘌呤过程)而分解,从而形成无碱基位点(apurinic/apyrimidinic sites,AP位点),一种ALS.然而,通过化学脱嘌呤过程产生ALS而导致的断点只占DEB处理的活细胞中形成的断点数目的小部分,说明活细胞中DNA断点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细胞机理(如碱基切除修复)而产生的.
  • 摘要:1,3-丁二烯是一种致癌性空气污染物,它的致癌性主要来源于其3种代谢产物:3,4-环氧-1-丁烯、3,4-环氧-1,2-丁二醇和1,2,3,4-双环氧丁烷(1,2,3,4-diepoxybutane,DEB).其中DEB的致突变性最强,因此是丁二烯毒性机理研究领域的焦点所在.DEB能够引起DNA-DNA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细胞暴露于DEB后这两种交联产物形成的比例情况,是否有一种交联产物占主导地位.本文采用彗星实验手段研究DEB在人胚肝L02细胞中产生的DNA损伤和交联效应,并用蛋白酶K进一步确定DEB诱导产生的交联产物类型.结果表明,DEB具有很强的DNA损伤能力和交联能力.在较低浓度时(≤200 μmol/L)主要表现为引起DNA的断裂;在较高浓度时(>200 μmol/L)则主要表现为对DNA的交联作用.用蛋白酶K的实验表明DEB引起的交联几乎完全是DNA-DNA交联,仅在最高浓度(1000 μmol/L)时才有很少量的DNA-蛋白质交联产物形成.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化对丁二烯毒性机理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 摘要: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作为非常重要的业务活动来抓.然而,应急监测工作,无论从法律法规、机制、体制、还是从管理、技术层次都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有待作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本文在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应急监测工作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包括如何保证环境应急监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应急监测方案的确定和编制,应急事故处理应有成本核算,应急监测工作如何终止,常规监测项目与监测项目的储备,应急监测方法数据有效性问题,如何保障监测一线人员的工作环境,应急监测数据和报告要形成完整资料存档等,仅供同行参考.
  • 摘要:本文介绍了二噁英的产生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并分别从我国二噁英类化合物排放量较大的废弃物焚烧、制浆造纸工业、含氯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钢铁工业和遗体火化等五个行业,介绍了当前二噁英污染控制技术,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二噁英类物质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为了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对中国分布广、危害大的二噁英类污染物实行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应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评估,针对POPs排放来源,建立健全地方政策法规体系、重点行业的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标准,通过标准的有效执行控制二噁英排放水平,并促使污染控制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加强对排放源的监测能力,尽快建立具有资质的二噁英分析检测实验体系,以满足我国二噁英减排工作中监测调查的需要。此外,二嗯英减排控制还要依靠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加强对企业和公众二噁英来源和危害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自觉采取措施减少二噁英排放的积极性,减少、消除和预防POPs带来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