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微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31909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菌物学报、北方园艺、食用菌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福建省第九届猪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西南宠物医师大会暨第九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学术交流大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等;菌种分离的相关文献由687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付振艳、王晓军等。

菌种分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1909 占比:99.93%

总计:232060篇

菌种分离—发文趋势图

菌种分离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付振艳
  • 王晓军
  • 王波
  • 甘炳成
  • 邢礼军
  • 鲜灵
  • 黄忠乾
  • 丁爱中
  • 冯连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雪琴; 刘良忠
    • 摘要: 为了提高现有纳豆激酶产量,促进其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本文从不同产地的鲜纳豆中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先后通过菌落形态初筛与酪蛋白平板复筛,选出水解圈与菌落比值较大的菌株,测定其发酵液中纳豆激酶酶活,选定一株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X_(3)。通过系统16S rDNA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对比,确定X_(3)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纳豆激酶摇瓶液态发酵条件,确定了X_(3)菌株液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4°C,初始pH6.5,接种量2%,装瓶量20%,发酵时间30 h。在该条件下,发酵生产的纳豆激酶酶活为393.095 U/mL,且与购买的纳豆激酶相比具有更高的酶活。本试验为后续工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 彭凤珍; 杜亚填; 周春长; 龚雪元
    • 摘要: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组织培养、形态学观测结合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生物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菌根组织解剖学各部位、茎段愈伤组织及其与菌根真菌互作后紫杉醇含量、菌根菌组分离纯化和种属鉴定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菌根原始根组织中紫杉醇的含量比须根高0.645 mg/g,比其他器官组织高1个数量级,且南方红豆杉茎段愈伤组织与菌根真菌互作可提高愈伤组织紫杉醇的含量。菌根菌组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6个菌株,分属3门6纲9目11科14属,分别为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菌属(Trichoderma)、镰孢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Cylindrodendrum、小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ella)、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炭角菌属(Xylari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棒孢属(Corynespora)、Paraboeremia、无柄盘菌属(Pezicul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烟管菌属(Bjerkandera),其中前两属为优势菌属,表明南方红豆杉菌根真菌存在种属多样性,且发现与其根、树皮、韧皮、木材、叶等器官组织中的内生真菌菌群的种类多样性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菌根真菌与南方红豆杉未木栓化根共生互作是其具有较高紫杉醇积累的生物学基础。本文为南方红豆杉菌根较高紫杉醇含量与菌根真菌间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周慧宁; 张一晟; 张惠玲; 李海峰
    • 摘要: 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蛋白质等有机成分的汁水,如果直接排放,其中的蛋白质会被分解,从而产生如尸胺、腐胺、精胺、吲哚及硫化物等具有臭味的物质,造成空气污染.该研究通过筛选获得1株能够降解马铃薯汁水中蛋白质的菌株,并且降解后产生的臭味小于气味阀值,将其用于还田灌溉,有效的进行废物利用.实验经过初筛、复筛分离获得了能够降解酪蛋白质的菌株,并进行马铃薯汁水发酵,通过测定分析挥发性成分,未检测到吲哚、硫化氢等臭味成分,尸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等物质含量极少,感官评价臭味极低,并可以在15°C保持较好发酵活力,通过《细菌学手册》及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确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命名为NXYS-S.
    • 孟庆国; 池景良; 朱巍巍
    • 摘要: 对杨树口蘑菌种进行分离和驯化研究.通过组织分离得到杨树口蘑菌种,并进行室内栽培试验.采用杨树叶、杨树木屑为主要原料制作栽培袋,利用杨树林的土壤和杨树叶为覆盖材料进行出菇试验.在室内栽培过程中,菌丝爬土后扭结变粗,形成类似子实体原基的形状,虽然并未形成真正的子实体,但为子实体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杜萍; 涂慧; 蒋佳颖; 崔宝凯; 戴玉成
    • 摘要: [目的]对野生食用菌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其进一步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一野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由新鲜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纯菌株为Paxillus ammoniavirescens,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培养温度为25°C,最适pH为4.5.[结论]卷边网褶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最佳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 g,蛋白胨2 g,KH2PO4 3.0 g,MgSO4 4.5 g,水1L.按此配方培养,可获得平均干质量为80 mg的菌丝体,明显高于其他配方.
    • 毛宁
    • 摘要: 食用菌菌渣发酵微生物分离及应用属于生物产业绿色生产技术,品评《食用菌学实验教程》一书,从中可以挖掘出如何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将微生物发酵技术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核心领域,对提升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整体实力、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具有重大意义。《食用菌学实验教程》作为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系列之一,共包括26个实验内容,分别为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制作,菌种分离技术,液体菌种制作技术,菌种保藏方法,平菇不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凝胶电泳鉴定,RAPD检测平菇菌株间基因组差异,平菇栽培技术.
    • 冯连荣; 王占斌; 矫丽曼; 杨志岩
    • 摘要: 筛选对舞毒蛾有致病性的虫生真菌。野外采集被感染的舞毒蛾蛹,进行菌种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喷雾法研究其对舞毒蛾幼虫致病性。从采集的舞毒蛾蛹中分离得到1株虫生真菌,将其命名为HEB-2016,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菌落特征有所不同,显微观察其与曲霉属特征相符。rDNA ITS序列测序获得片段长度为595 bp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Aspergillus ochraceus和A. westerdijkiae等序列相似性达98%~100%,结合系统进化树鉴定分离菌种为A.westerdijkiae。该菌株对舞毒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经浓度为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7天后,校正死亡率为80.69%,10天后肉眼可见菌株的产孢结构。HEB-2016对舞毒蛾具有致病性,菌株可为防治舞毒蛾、开发生物农药提供候选菌种资源。
    • 宋立志; 冯连荣; 梁德军; 矫丽曼; 张妍
    • 摘要: [Objective]To find suitable strains of wild edible fungi cultivated under poplar forests. [Method]Wild macrofungus under Populus alba forest collected from Mongolia Autonomous County,Fuxin City,Liaoning Province was isolated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paration sites on mycelium growth were studied. The rDNA ITS sequences of mycelium were studied.[Result]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cap and stipe was the best separation site for the fungus. The rDNA ITS fragment was amplified by PCR, the length of the amplified product was 692 bp. The Blast comparison was performed between NCBI and a known strain in GenBank. The Query cover between sequence and Agaricus bitorquis (Quél.) Sacc was 97% to 100%,the idents were all 99%.[Conclusion]The identified strains belong to mushroom family,mushroom genus and Agaricus bitorquis.The study can provide the preparation of strains for the nest stage of poplar-edible fungus compound management.%[目的]寻找适宜杨树林下栽培的野生食用菌菌种.[方法]对采集自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银中杨林下的野生大型真菌进行菌种分离,同时研究不同分离部位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获得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菌盖与菌柄连接处为菌种最佳分离部位.对分离株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692 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与Agaricus bitorquis(Quél.)Sacc的Query cover为97% ~100%,ident均为99%.[结论]鉴定分离菌种为蘑菇科、蘑菇属、大肥菇.该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杨-食用菌复合经营提供菌种准备.
    • 付坤; 李多; 贾荣利
    • 摘要: 从煤化工废水和厌氧污泥中分离出2株高效的硫酸盐还原菌,通过革兰氏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其种属,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硫酸盐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SRB-1为革兰氏阴性柠檬酸杆菌;菌株SRB-2为革兰氏阳性丁酸梭菌;两种菌株在最佳条件下培养4 d,菌液菌量均可达到1×106个/mL的水平;在SO2-4质量浓度为1360 mg/L的条件下,两种菌株的SO2-4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