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荧光标记

荧光标记

荧光标记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1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化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7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106169篇;相关期刊353种,包括法医学杂志、中国法医学杂志、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江苏省营养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学术年会等;荧光标记的相关文献由3434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卫国、郭育林、杜蔚安等。

荧光标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7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6169 占比:99.47%

总计:106736篇

荧光标记—发文趋势图

荧光标记

-研究学者

  • 郑卫国
  • 郭育林
  • 杜蔚安
  • 葛斌文
  • 陈学元
  • 刘超
  • 陈拓
  • 梅兴林
  • 李仁富
  • 葛海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彩霞; 张俊; 张樱涛; 张梅
    •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介入导管室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质量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方法以介入手术间容易被污染的高频接触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11月采用常规管理法,2019年12月采用综合管理法,采取荧光标记法评价两种管理法对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质量的影响。结果采取基于荧光标记法的综合管理措施后,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基于荧光标记法的综合管理能显著提高介入导管室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的效果。
    • 姜兵兵; 王威威; 杨依婷; 李玉华; 刁华; 邵志宇
    • 摘要: 合成了3个含有荧光基团的1,2,4-噻二唑-3,5-二酮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ESI)表征,并考察了这些衍生物对精子的制动活性和荧光标记作用。结果表明:与先导化合物Tideglusib相比,目标化合物均保持了较强的杀精活性,且在紫外光激发下,具有相似的荧光标记模式。
    • 刘添仪; 孙军峰; 师乾凯; 赵冉; 邸涛; 张春玮; 陈林娜; 张智颖; 韩宗玺; 刘胜旺
    • 摘要: 本研究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新城疫病毒(NDV)检测病毒的吸附、融合和进入,旨在为研究NDV入侵细胞的机制提供一种工具。首先通过DiOC标记NDV(DiOC-NDV)检测病毒的吸附和进入,随后利用R18标记NDV(R18-NDV)检测病毒的融合,最后利用R18和DiOC同时标记NDV(DiOC/R18-NDV)进一步检测NDV在内体中的融合。病毒吸附的检测结果显示,代表NDV的绿色荧光定位于细胞表面。病毒进入的检测结果显示,60~120 min不能被台盼蓝淬灭以及被台盼蓝淬灭的绿色荧光强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病毒融合的检测结果显示,30~120 min时均能在细胞表面和细胞质中观察到红色荧光,且60~120 min时细胞的总荧光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NDV吸附细胞后,在细胞表面与内体中发生膜融合及进入,且该过程在60 min内完成。综上所述,荧光标记的NDV能直观、可靠地展现病毒的吸附、进入和融合过程,荧光标记NDV可作为一种研究NDV入侵细胞机制的工具。
    • 孙倩; 刘万卉; 纪云霞; 王运庆
    • 摘要: 通过机械破碎和差速离心制备聚丙烯微/纳塑料(PP MPs/NPs)颗粒,以考察其细胞毒作用,采用荧光标记和活细胞成像技术在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和肝细胞(HL 7702)两种典型细胞中探索其潜在的毒理学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摄取/积累水平、毒性和氧化应激(ROS)与颗粒大小和细胞类型具有相关性,潜在的毒理学机制是PP MPs/NPs诱导的ROS导致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本研究提供了涉及PP MPs/NPs对细胞毒理学影响的基本信息。
    • 琚慧敏; 杨键; 张偲; 李洁
    • 摘要: [背景]研究珊瑚-细菌、虫黄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解析珊瑚健康机理的关键.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稳定荧光标记有助于原位观察细菌与虫黄藻或珊瑚的相互作用.当前,对于野生型珊瑚共附生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研究有限,限制了对细菌与珊瑚、虫黄藻原位互作模式的揭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对珊瑚组织来源细菌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用于研究标记菌株与虫黄藻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电穿孔的方式将构建好的广宿主重组质粒转入供体菌(Escherichia coli WM3064),然后将供体菌与添加海水才可以生长的受体菌SCSIO 12696(港口球菌科,Porticoccaceae;分离自鹿角杯形珊瑚组织)按供、受体菌细胞数比分别为4∶1、2∶1、1∶1比例混合,在25 °C和30 °C下于改良LB培养基上接合转移.显微观察标记细菌与虫黄藻相互作用.[结果]改良的LB培养基适用于需海水才可生长的专性海洋细菌的接合转移实验.接合转移的效率与供、受体菌的比例及温度有关.确定优化的接合转移条件为:供、受体菌的比例为1∶1,温度为30°C.利用建立的接合转移体系,构建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SCSIO 12696.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能清晰观察到标记菌株SCSIO 12696和虫黄藻在共培养时的相互作用.[结论]建立了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构建荧光蛋白标记菌株可用于虫黄藻-细菌、珊瑚-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珊瑚共附生细菌的生态作用机制.
    • 李奇志; 杨业秋; 夏姝; 杨建国
    • 摘要: 细胞骨架是细胞生物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实验课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利用HepG2、C6细胞系和新生大鼠皮肤原代细胞,制备细胞爬片;分别用考马斯亮蓝R250和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细胞骨架微丝,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微丝的分布;并用HepG2细胞作模型,观察细胞松弛素B处理前、后细胞的微丝变化与其形态学上改变的关系.将动物细胞培养、荧光标记和荧光显微镜操作技术等有机地结合,使实验课程教学更丰富形象,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与实验技能,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
    • 兰仙软; 王雨坤; 吴昊鸣; 卢姗; 仇金凤; 李茹; 陈保善
    • 摘要: [目的]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我国甘蔗生产重要的病害.示踪甘蔗鞭黑粉菌侵染甘蔗的过程将有助于揭示其致病性和甘蔗抗黑穗病机制,为抗病品种的选育以及黑穗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对甘蔗鞭黑粉菌进行黄色荧光标记,对转化子进行配合及致病力检测,将标记菌株接种甘蔗感病品种ROC22及抗病品种中蔗1号、中蔗6号和中蔗9号并进行早期可视化观察.[结果]组成型表达的eYFP不影响标记菌株的配合及致病能力,而且黄色荧光性状能通过冬孢子稳定遗传.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表明,注射接种病原菌第5天,在感病品种ROC22的生长点已可见荧光菌丝及少量聚集状菌丝体,在抗病品种中蔗1号、中蔗6号和中蔗9号中可见少量单一丝状菌丝,无聚集状菌丝体.接种后35 d,在ROC22中可见大量聚集状菌丝体,但在中蔗品种中的聚集状菌丝体明显较少,而以中蔗1号最少.[结论]成功构建了甘蔗鞭黑粉菌侵染甘蔗的荧光示踪系统,并发现中蔗系列品种存在抑制甘蔗鞭黑粉菌菌丝体在细胞间扩展的机制.
    • 刘秀芸; 陈丹藜; 关淇峰; 刘田; 杨丰合; 牛旭锋
    • 摘要: 可降解材料作为生物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内降解性能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材料植入后的成败.因此,对材料体内降解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生物材料体内降解评价方法需要在各取样点取出不同批次的降解样品,阻止了对同一个实验样品降解过程的连续测量,并且存在样品需求量大的问题.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具有非侵入性、操作性强等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利用小动物荧光成像系统检测可降解材料降解性能的方法,通过将近红外荧光染料经化学反应标记到可降解材料上,由荧光强度的变化反应材料的降解程度.体内降解实验表明此方法制得的荧光标记材料,荧光稳定性高,材料降解过程中荧光强度变化与质量损失拟合效果良好(R2=0.9994).综上,该方法解决了测量材料降解样品量大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实验过程的连贯性.
    • 张静; 熊鸣; 李小娟; 马伟; 张达矜; 乔媛媛
    •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的荧光标记小分子抗体的鉴定方法并应用于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检测.方法 本研究前期利用噬菌体技术高通量筛选富集到单链噬菌体抗体NFC 20b和NFC 70a,标记荧光后,观察在斑马鱼体内与食管癌细胞的聚集示踪,并用于检测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CTCs;同时通过高通量蛋白组芯片对抗原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 荧光小分子抗体NFC 20b和NFC 70a于不同时间点,在斑马鱼的背主动脉、尾动脉和尾静脉中均能观察到抗体分布,与空白组和阴性抗体组相比,两抗体与移植瘤结合荧光更强;用蛋白芯片筛选抗原蛋白表达谱,初步确定NFC 20 b结合的抗原蛋白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结论 荧光标记的小分子抗体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斑马鱼的卵黄囊,并能与移植瘤有明显的聚集结合效应,可以用于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可以辅助鉴定抗体所结合的抗原种类.
    • 杨坤; 刘小帅; 李天才; 向成权; 赵宇航; 饶强; 宋昭彬
    • 摘要: 为研究鲈鲤早期鱼苗耳石标记的可行性,先采用高温水(20.8±0.3)°C和低温水(10.8±1.2)°C交替饲养对20日龄鲈鲤进行热标记,然后将经热标记的35和45日龄鲈鲤浸泡在50—2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C)或茜素红S(ARS)溶液中进行荧光标记.热标记的耳石生长轮清晰可见,明显区别于其他轮纹,微耳石热标记轮轮纹宽度(IW)和高温期持续时间(T)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W=0.16462+0.24762T.经荧光物质浸泡后鲈鲤耳石在绿光下均能检测到橘红色标记;AC标记质量受溶液浓度影响显著(P0.05),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间的标记质量差异显著(P0.05),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间的标记质量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耳石热标记、荧光标记及两者结合使用均可用于大规模标记鲈鲤早期鱼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