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苏北

苏北

苏北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9篇;相关期刊1081种,包括江海学刊、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遥感与GIS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中国航海学会船闸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第十三次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等;苏北的相关文献由2614位作者贡献,包括姚荣江、杨劲松、石广跃等。

苏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5 占比:98.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39 占比:1.77%

总计:2209篇

苏北—发文趋势图

苏北

-研究学者

  • 姚荣江
  • 杨劲松
  • 石广跃
  • 余世鹏
  • 胡梦飞
  • 黑马
  • 刘乃森
  • 易爱军
  • 祝新华
  • 苏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闫郢
    • 摘要: 我国幼童传统服饰作为我国丰富的服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款式丰富、色彩艳丽、工艺精湛,且具有良好的寓意,为现代产品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文章通过苏北幼童传统服饰的款式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纹样、装饰工艺等,分析幼童服饰元素的特点,并从历史和民俗的角度解读了传统儿童服饰的审美意义、民俗特色,进而探索苏北幼童传统服饰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转译与活化策略。
    • 张宗兰; 梁大伟
    • 摘要: 从抗战全面爆发至皖南事变前夕,中共向华中发展的战略支点几经演变并最终在苏北定型。发展华中之初,江北豫东彭雪枫部与江南陈毅支队同步展开。1939年5月,中共考虑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为发展华中的领导核心,但国民党反共摩擦使皖东根据地失去可能。1939年底中共决定以苏北为突破口建立战略支点,通过八路军与新四军战略配合解决苏北顽军韩德勤部,最终建立了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共向华中发展的战略支点演变是新四军在敌、我、顽三角斗争中复杂情态的呈现,中共领导人综合考量地形、给养、敌情、国民党军队等因素,充分运用政治智慧进行战略选择与策略调试,打通了华北与江南的联系,取得了建立战略支点的基本经验。
    • 徐祖阳; 严维兵; 徐明钻; 张训; 许云; 徐小松
    • 摘要: 基于前期调查,采集水稻籽实样品共50件,在选定的3处地块采集9组土壤和水稻组合样品,每组样品包括根系土、水稻根系、水稻茎和籽实,分析其各部位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探究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不同部位的迁移与富集机理。研究区水稻不同部位的元素富集规律为根系富集系数F(As)>F(Cu)>F(Cd)>F(Zn)≈F(Hg)>F(Cr)≈F(Ni)≈F(Pb),茎部富集系数F(Hg)>F(Zn)≈F(Cu)>F(Cd)>F(As)>F(Cr)>F(Ni)>F(Pb),籽实富集系数F(Zn)>F(Cu)>F(Cd)>F(Ni)>F(As)≈F(Cr)>F(Pb),水稻植株内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为根系茎>籽实。重金属元素在该系统中的迁移系数和迁移模式可分为4类。研究结果对土壤环境修复与合理利用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郭卫
    • 摘要: 我家住在一个苏北的农村小镇,这里有苏北最古老的梨园,每年梨花盛开,硕果累累。虽然这里没有江南小桥流水的淡雅,没有西北黄土高坡的粗犷,但是我还是深深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春天泥土散发着醉人幽香,夏日夕阳的余辉在运河上闪着金光,秋晨的薄雾笼在村镇外如轻盈素纱,冬日在坚强的麦苗上写满了绿意。
    • 李舍梅; 刘顺; 须清华; 季山(审核)
    • 摘要: 1935年在导淮工作期间,潜心研究了苏北灌溉需水量和洪泽湖蓄水对苏北灌溉的作用等问题,同时,还研究了淮河洪水的治导,以及苏鲁运河的治导改造等问题,这些都是当时水利科技上重大的课题,并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主办的《水利》月刊上先后发表论著。
    • 金实秋
    • 摘要: 汪曾祺与央珍认识较睌。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92年春。那时,汪先生已是誉满天下的文坛名人了,而央珍则是一位初露头角的年轻作者。汪老70多岁矣,央珍才30岁,刚与龙冬结婚不久,从拉萨调到北京工作。苏北是汪先生的忘年交,也是龙冬夫妇的好朋友,汪老曾给龙冬、苏北的小说集写过序。龙冬是在西藏工作时,与央珍认识并恋爱结婚的。
    • 曹生文; 俞扬; 茆贵鸣
    • 摘要: 一、苏北民间的"洪武赶散"传说长期以来,在苏北民间流传着"洪武赶散"的传说:朱元璋登基不久,为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绅民对"吴王"张士诚的拥戴,以移民垦荒为由,将江南40万人丁驱至苏北,尤集中于泰州、扬州、淮安地区。《红康熙〕两淮盐法志》卷十五"风俗"云:"灶户以吴人居多。相传张士诚久与王师对抗,明太祖怒其顽固,恶其民而迁之,摒弃于滨海,服以世世劳役,藉以侮辱之。"
    • 葛剑雄
    • 摘要: 熟悉苏州的人都知道,阊门是苏州城的西北门。但在成千上万苏北人的心目中,阊门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几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都说,他们来自苏州阊门。苏北,一般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大致就是明、清时的淮安府和扬州府(简称淮扬)。在苏北,几乎到处可以遇到声称是苏州移民的后裔,流传着大量苏州移民的传说。我的同事曾在宝应县县志办作过一次即兴调查,在座的有问、郑、范、刁、夏、胡、乐、陈、黄九姓,除了胡姓来历不详,范姓迁自安徽外,其余七姓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
    • 李德楠
    • 摘要: 极端类型的群发性“沉城”现象,往往反映区域水环境的重大变化。17世纪20至80年代,前后不足60年的时间内,苏北地区接连发生了徐州、邳州、泗州三座城池沉入水中的极端事件。究其原因,在于黄河水患的直接影响,而17世纪恰逢小冰期的最寒冷期,加深了黄河的水文灾害程度。当时苏北为黄淮运交汇区,蓄清、刷黄、济运等工程集中于此,水环境复杂,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黄河灾害频发。“沉城”事件发生后,三地均采取了迁移治所的对策,均经历了从临时迁治到最终迁治的过程,表现为回迁重建、异地重建、迁治合署等模式。徐州城是3年后回迁重建,邳州城是10多年后异地重建,泗州城是90多年后迁县合署,其重建的间隔时长与其到黄河的距离成正比,与城址受破坏程度成反比。治所是政府行使国家权力的中心,治所迁移便于政府主导的灾后重建的开展,反映了国家权力机关优先保障的次序。不过迁治在促进新城所在地开发的同时,往往加速了旧城所在地的衰落。
    • 张健; 潘青
    • 摘要: 近年来,江苏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苏南、苏北两大省内典型区域来说,由于各自自然禀赋、区位优势等不同,导致两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苏南、苏北两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契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对于后小康时代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