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乌拉尔甘草

乌拉尔甘草

乌拉尔甘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中国医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626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技术通讯、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2全国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交流研讨会、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等;乌拉尔甘草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淼、孙宝启、孙群等。

乌拉尔甘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4.5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3626 占比:95.10%

总计:3813篇

乌拉尔甘草—发文趋势图

乌拉尔甘草

-研究学者

  • 马淼
  • 孙宝启
  • 孙群
  • 王建华
  • 张继
  • 梁新华
  • 刘颖
  • 彭励
  • 祖元刚
  • 周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倩; 郭九峰; 高海荣
    • 摘要: 以取自赤峰和鄂尔多斯的两品种乌拉尔甘草为供试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方式栽培,研究了高压静电场处理对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当的高压静电场作用对甘草幼苗的生长代谢等生命过程起到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经电场处理之后的甘草幼苗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根系活力及抗氧化性酶均发生一定的变化。研究表明,两品种甘草苗叶片的叶绿素在电场处理均遭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但均能通过增加体内抗氧化性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根系活力进行缓解调节,从而说明高压静电场处理种子使得甘草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为抵抗逆境胁迫提供新思路。
    • 刘长乐; 寇佩雯; 许祎珂; 张永生; 高静; 贺壮壮; 李帅帅; 黄文静
    • 摘要: 以野生乌拉尔甘草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覆土厚度、干旱胁迫、pH值、盐胁迫、干旱和盐双重胁迫下种子发芽与萘乙酸、3-吲哚乙酸、褪黑素浸种对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拉尔甘草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20~25°C,发芽率≥90%,发芽时滞显著低于其他温度;(2)乌拉尔甘草种子对pH适应范围较宽,pH值在4~8发芽率较高;(3)覆土厚度在0~0.5 cm时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覆土厚度;(4)盐碱、干旱或盐碱和干旱双重胁迫下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5)100~300μmol/L褪黑素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盐胁迫处理下乌拉尔甘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6)萘乙酸对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无促进作用,但当浓度>50 mg/L时,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7)吲哚乙酸浓度为50 mg/L时,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综上所述,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具有一定的抗非生物胁迫能力,且适宜的外源植物激素浓度预处理可促进种子发芽。
    • 仙亚杰; 王斐; 谢双全; 陈喜凤; 沈海涛; 李鸿彬
    • 摘要: 为挖掘乌拉尔甘草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Calcineurin B like protein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CIPK)家族成员特征并预测其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乌拉尔甘草CIPK家族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及进化关系、表达特征等分析。从乌拉尔甘草基因组中鉴定获得22个GuCIPK基因,分布于19个不同的染色体位置;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多数GuCIPK都含有1个Ser/Thr结构域、1个NAF结构域以及PPI结构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22个GuCIPK基因可分为5个亚组。GuCIPK基因的上游启动子中存在一些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应答元件,推测GuCIPK基因的功能发挥可能受不同信号的调控。根据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可将GuCIPK分为Ⅰ~Ⅳ4个组,其中Ⅱ组中6个GuCIPK成员在根、茎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Ⅰ、Ⅲ、Ⅳ组的GuCIPK成员在根、茎、叶组织中的表达相对较低。利用qRT-PCR分析GuCIPK响应不同非生物胁迫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盐、氧化、干旱、高温和低温胁迫下,GuCIPK基因受到不同胁迫的诱导表达。结果为进一步探究GuCIPK的功能和可能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 徐怀秀; 马淼; 张栋栋; 朱蓉乐; 马燕; 沈黎娅
    • 摘要: 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已经开始入侵乌拉尔甘草田,研究其化感物质对乌拉尔甘草的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对意大利苍耳入侵乌拉尔甘草田的能力及后果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故本试验采用培养皿法,分析了浓度分别为0、25、50、75、100 g·L^(-1)意大利苍耳的根、茎、叶和果实水浸提液处理下乌拉尔甘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差异。采用盆栽法分别模拟三种水平的意大利苍耳各部分器官的凋落物,以研究其对乌拉尔甘草的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意大利苍耳的根、叶和果实水浸提液均对乌拉尔甘草的种子萌发存在不同程度的化感抑制作用,其中叶水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强,浓度为25、50、75、100 g·L^(-1)的叶水浸提液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其种子萌发率分别降低了19.51%、43.9%、56.1%和69.51%。意大利苍耳的叶和果实水浸提液均能够显著抑制乌拉尔甘草幼苗生长,在浓度为100g·L^(-1)的意大利苍耳叶和果实水浸提液处理下,乌拉尔甘草幼苗的茎长分别是对照组的34.91%和30.18%,其幼苗鲜重分别是对照组的13.33%和27.62%,根和茎水浸提液在高浓度时(75 g·L^(-1)和100 g·L^(-1))显著抑制乌拉尔甘草幼苗的生长。意大利苍耳各器官对乌拉尔甘草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SE)均小于0。意大利苍耳各器官粉末对乌拉尔甘草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随着土壤中意大利苍耳根和茎的粉末含量的增加,乌拉尔甘草的SOD、POD和CAT活性逐渐增加,而随着土壤中意大利苍耳叶和果实粉末的含量增加,3种酶的活性则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证实,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对乌拉尔甘草具有很强的化感抑制效应。
    • 秦振芬; 孟祥; 温东; 朱雪雯; 王艳; Botir Khaitov; Atia tul Wahab; 孙伟
    • 摘要: 目的 为了探索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TIFY基因家族的特征并预测其功能,本研究在全基因组层面,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乌拉尔甘草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 在乌拉尔甘草全基因组数据基础上,利用NCBI、MEME及TBtools等工具,结合基因保守结构域,对乌拉尔甘草TIFY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分类、系统发育和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在乌拉尔甘草中鉴定到TIFY家族基因成员18个(GurTIFY1-GurTIFY18),分别属于TIFY、JAZ、PPD、ZML四个亚家族,编码的核苷酸长度为444-1266 bp,氨基酸长度在147-421 aa之间,等电点为4.57-9.68,分子质量为16741.11-44426.5 Da,含有10个保守基序和4个保守结构域。基因表达结果表明GurTIFY基因中GurTIFY15、GurTIFY4、GurTIFY1、GurTIFY11等在乌拉尔甘草叶和根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TIFY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调控机制和参与次生代谢物质累积的功能奠定基础,并为乌拉尔甘草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
    • 赵智龙; 马淼
    • 摘要: 本研究以乌拉尔甘草作为试验对象,探究其各器官(根、茎、叶和根状茎)是否存在化感自毒作用。利用乌拉尔甘草各器官不同浓度(0、0.025、0.1 g/mL)的水浸提液开展种子萌发试验,以模拟研究甘草根系分泌物及茎叶淋溶物对自身种子的化感自毒潜力,并将各器官粉末与土壤混合作为栽培基质开展盆栽试验,以评价甘草残茬和凋落物对幼苗生长的化感自毒效应。结果表明:所有器官的水浸提液均显著地降低了甘草种子的萌发指数,并表现出显著的浓度依赖效应,即水浸提液浓度越高,则对种子萌发指数的抑制效果越明显;茎、叶和根状茎高浓度水浸提液(0.1 g/mL)处理下的甘草种子最终萌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11.1%、17.3%和11.1%;所有处理组的种子均存在延迟萌发现象,并且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提高,种子萌发的延迟效应愈加显著。在幼苗盆栽试验中,所有处理组均对乌拉尔甘草幼苗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添加甘草根、茎和根状茎粉末的处理完全抑制了幼苗根状茎的发育。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根、茎、叶和根状茎粉末处理的幼苗地下器官甘草酸含量分别降低70.9%、21.5%、49.3%、62.5%,总黄酮含量分别降低46.4%、34.9%、30.7%和35.1%。因此,乌拉尔甘草根系分泌物、茎叶雨水淋溶物、根系残茬以及地上凋落物对其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显著的自毒作用。
    • 张其海; 邵娴; 朱翠翠; 李京; 庄舒琪; 李佳玉; 夏芷晴; 季帅
    • 摘要: 目的 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根中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方法 乌拉尔甘草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5个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草西定(1)、ulexone A(2)、sophoronol A(3)、lupalbigenin(4)、8-prenylluteone(5)、isoderrone(6)、1-methoxy-phaseollin(7)、甘草利酮(8)、glyurallin A(9)、甘草酚(10)、光甘草素(11)、gancaonin F(12)、1-phaseollinisoflavan(13)、gancaonin G(14)、licoisoflavanone C(15).结论 化合物2~5为首次从甘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刘应蛟; 曾晓艳; 赵昱博; 谭朝阳; 龚力民; 邵莉; 苏嫦; 张璇; 刘塔斯
    • 摘要: 目的:建立乌拉尔甘草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乌拉尔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为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5 TC-C18(250 mm×4.6 mm,5μm),以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5°C.建立10批乌拉尔甘草指纹图谱,并采用HPLC法测定其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结果: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标定2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表明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宁夏红寺堡和新疆,而甘肃黑虎村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均较高.结论:通过乌拉尔甘草HPLC指纹图谱及两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可用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
    • 高玲; 王斐; 谢双全; 陈喜凤; 沈海涛; 李鸿彬
    • 摘要: 钙依赖磷酸酶B类似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CBL)是植物特有的一类Ca2+传感蛋白,在植物逆境应答及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挖掘乌拉尔甘草CBL家族成员特征并预测CBL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乌拉尔甘草基因组中鉴定出10个CBL基因,命名为GuCBL1-GuCBL10,分别定位在10个不同的支架上.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CBL家族成员在C-末端都含有4个与钙离子结合的EF-motif,部分CBL成员N端含有肉豆蔻酰化位点及棕榈酰化位点,预测可能与CBL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有关.进化树分析显示,乌拉尔甘草CBL基因家族可分为4个亚家族,且各亚族中都包含拟南芥和大豆的CBL基因家族成员,说明它们具有高同源性.在乌拉尔甘草CBL基因的上游序列中,存在一些应答多种激素和逆境的顺式元件,预测CBL基因家族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uCBL在乌拉尔甘草根、茎和叶片中均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荧光定量分析显示,在盐、氧化、干旱、高温和低温胁迫下,CBL家族基因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说明乌拉尔甘草CBL家族基因的表达与逆境胁迫响应之间的密切联系.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CBL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调控机制和解析其参与次生代谢物质累积的功能奠定基础.
    • 徐怀秀; 马淼
    • 摘要: 意大利苍耳已经开始入侵乌拉尔甘草农田,然而对其入侵后果目前知之甚少.通过研究意大利苍耳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竞争关系,以期为意大利苍耳对乌拉尔甘草农田生态系统的入侵能力及入侵后果的评估提供试验依据.模拟了甘草农田的土壤水肥条件,采用取代试验法,设置意大利苍耳与乌拉尔甘草的单种种植和混种种植2种种植模式,待意大利苍耳生育期结束后进行收获,分别比较了该两种植物的个体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在单种种植与混种种植两种处理间的差异,并比较单种和混种模式下乌拉尔甘草的地下器官中甘草酸含量的差别,通过计算相对产量、相对竞争强度和竞争攻击系数来比较该两种植物种间竞争能力的相对强弱.结果 表明:与单种模式相比,混种模式下意大利苍耳个体生长的形态学性状和有性繁殖能力均有显著增加,其株高、冠幅和种子数量较单种处理分别增加了13%、27%和56%.而乌拉尔甘草的个体生长及克隆繁殖能力均显著降低,其根瘤的形成也受到显著的抑制,混种处理的乌拉尔甘草的株高、冠幅、根总长度、根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以及根瘤数量比单种处理分别下降了35%、45%、55%、63%、19%和76%.单种处理下每株甘草根状茎的平均条数为3条,而与意大利苍耳混种后,其根状茎的发育被完全抑制.与单种处理相比,混种处理中的意大利苍耳生物量积累均显著的增加了,其中根、茎、叶、果实及总生物量与单种模式相比分别增加了84%、73%、84%、73%和77%,而混种模式却极显著降低了乌拉尔甘草生物量和地下器官甘草酸含量的积累,使其根、茎、叶、总生物量以及甘草酸含量与单种模式相比分别下降了72%、80%、65%、71%和63%.混种模式中的意大利苍耳相对产量(RYa)大于1,而乌拉尔甘草相对产量(RYb)小于1,表明意大利苍耳受到邻株同种其他个体的种内竞争压力大于来自邻株乌拉尔甘草的种间竞争压力,而乌拉尔甘草受到邻株同种其他个体的种内竞争压力则小于来自邻株意大利苍耳的种间竞争压力.混种模式中的意大利苍耳相对竞争强度(RCIa)小于0,其竞争攻击系数(Aa)大于0,而乌拉尔甘草的相对竞争强度(RCIb)则在0-1之间,其竞争攻击系数(Ab)小于0,表明在该两种植物的混生群落中,乌拉尔甘草的竞争能力弱于意大利苍耳.总体来看,在二者混生的群落中,意大利苍耳在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对乌拉尔甘草的产量和品质均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