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动脉狭窄

脑动脉狭窄

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5704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2011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第七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等;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由104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嗣欣、米艳娟、迟路湘等。

脑动脉狭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6 占比:2.27%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5704 占比:97.60%

总计:16090篇

脑动脉狭窄—发文趋势图

脑动脉狭窄

-研究学者

  • 王嗣欣
  • 米艳娟
  • 迟路湘
  • 高燕军
  • 姜卫剑
  • 王拥军
  • 赵亮
  • 何玉清
  • 刘建民
  • 周丽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美霞; 王敏; 潘政(综述); 石正洪(审校)
    • 摘要: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MCI)到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动脉狭窄(CAS)是由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与脑供血相关的颅内外动脉狭窄,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致病危险因素,也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就脑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 张广波; 殷小芳; 徐丽华; 张娜; 于凯; 冀瑞俊; 朱玲玲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危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出院6个月内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河北省任丘市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90例,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3分。根据随访6个月内患者卒中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51例)和未复发组(n=233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高危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6个月内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脑血管病变情况对于6个月内卒中的复发风险的影响。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多发脑动脉狭窄比例、体重指数(BMI)、腰围、尿酸(UA)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同型半胱氨酸(OR=1.016,P<0.01)、单发脑动脉狭窄(OR=2.244,P<0.05)、多发脑动脉狭窄(OR=3.952,P<0.01)是高危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6个月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多发脑动脉狭窄人群复发风险显著高于无脑动脉狭窄和单发脑动脉狭窄人群。结论有效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脑动脉狭窄可能会降低高危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6个月内卒中的复发风险。
    • 潘海珍; 魏林平; 邹志才
    • 摘要: 目的探究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诊的脑动脉狭窄患者82例,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 CT检查指标和脑血流灌注指标及随访1年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SV、搏动指数、rCBF、rCBV及M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rCBF及rCBV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SV、搏动指数及MT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rCBF及rCBV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SV、搏动指数及MTT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46%显著高于研究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狭窄治疗应用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侧脑组织血液供应水平,扩张血管狭窄段,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 陈歌迪; 陶中海; 伏兵; 谭玉; 聂红霞; 周芳; 张照婷; 于善花; 曾庆宏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2(C-type lectin-like receptor 2,CLEC-2)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首次发病住院的2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梗死组,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及头部MRA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并设10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天采集静脉血进行CLEC-2检测,统计分析各组间CLEC-2水平。结果梗死组血浆CLEC-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急性脑梗死轻、中、重亚组CLEC-2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CLEC-2浓度(OR=1.034,95%CI 1.020~1.048,P<0.001)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CLEC-2预测脑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812~0.912,P<0.001);最佳截断值为266.40 pg/ml,预测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0.3%,特异度为80.9%。结论CLEC-2水平升高能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是脑动脉狭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脑动脉狭窄有一定价值。
    • 王玉兰; 魏淑琦; 吕敬雷; 孟心怡; 赵仁亮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生LAA型脑梗死患者512例。根据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CMBs组,统计分析LAA型脑梗死急性期CMBs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及其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CMBs总检出率为39.3%;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史、WMH、颅内动脉或颅内外动脉狭窄共存与CMBs独立相关;CMBs严重程度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史、WMH、单纯颅内动脉或颅内、外动脉狭窄共存为CMBs独立危险因素;CMBs严重程度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三酰甘油可能是CMBs的保护性因素。
    • 李新明; 杨得奖; 陈小红; 程宗新
    • 摘要: 目的研究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 MRA)结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在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50例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TOF MRA、3D-ASL成像以及TOF MRA结合3D-ASL技术进行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效能、诊断不同脑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的准确率、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及3D-ASL成像技术下不同标记后延迟(PLD)时间责任颈内动脉供血区与镜像侧脑血流量(CBF)。结果TOF MRA结合3D-ASL成像诊断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TOF MRA、3D-ASL成像技术(P0.05);TOF MRA结合3D-ASL的准确率与DSA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且一致性高于TOF MRA、3D-ASL单独检测(P0.05)。结论TOF MRA结合3D-ASL对脑动脉狭窄及闭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升血管低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评估闭塞脑血流灌注情况,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王金涛; 卜秀丽; 姚瑞栋; 李野; 李加梅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脑联合造影特点,并进一步分析脑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或心内科住院并同期行心脑联合造影发现脑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91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造影病变特征。分别采用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CAS)和Gensini评分方法评估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通过上述两种评分方法来明确脑动脉狭窄程度是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结果:91例脑动脉狭窄合并冠脉狭窄患者中男性73例(80.2%)、女性18例(19.8%),平均年龄64.80 ±8.42岁,其中冠状动脉狭窄中三支病变比例占比40.7%、狭窄程度≥70%比例占比78.0%,Gensini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 [M(P25,P75)]为[24.0(12.0,42.5)]。脑动脉狭窄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占比78.0%、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占比54.9%、多处狭窄占比85.7%、狭窄程度≥70%占比82.4%,CA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 [M(P25,P75)]为[2(2,3)]。CAS评分与Gensini评分具有明确相关性(P < 0.05)。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均与Gensini评分明显相关(P < 0.05)。结论:脑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其心脑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范围多数较重,脑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临床发现脑动脉狭窄或者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尽早进行心脑联合造影,可有效指导心脑血管病的合理治疗。
    • 郑进; 王德龙; 夏诗亮; 魏世栋; 吴雪纯; 曹勇军; 毛学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血压与缺血性卒中的预后关系,责任血管狭窄是否影响这种关系。方法 本研究自2012年1月—2018年12月共纳入336例来自于苏州卒中注册系统的年龄≥60岁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的收缩压。对溶栓后24 h的平均血压值进行分层,将溶栓患者是否存在责任血管≥70%分为2组。结局是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的死亡,预后不良(死亡和重大残疾的复合结局)和颅内出血性转化。结果 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血压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合并责任血管狭窄≥70%的患者中,rt-PA治疗24 h内平均收缩压与脑卒中3个月功能预后(死亡和重大残疾的复合结局)关系为“J”型,预后不良比例最低的收缩压范围为130~140 mmHg;血压低分位组患者(<130 mmHg)的3月不良预后风险升高4.57倍(OR=5.57;95%CI=0.79~39.10;P=0.084),血压高组患者(≥150 mmHg)升高24.24倍(OR=25.24,95%CI=2.56~248.35,P=0.006)。在无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平均收缩压和脑梗死3个月功能预后无关(P=0.379)。结论 在合并责任血管狭窄≥70%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rt-PA治疗24 h内平均收缩压与脑卒中3个月功能预后关系为“J”型,预后不良比例最低的收缩压范围为130~140mmHg。
    • 刘汉卿; 康晓东; 张福青; 赵秀圆; 杨靖怡; 王笑天; 李梦凡
    • 摘要: 针对断层面上血管的多形性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采样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Libra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CNN)的脑动脉狭窄影像学检测算法,用于检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狭窄。首先,在目标检测网络LibraR-CNN中以ResNet50为骨干网络,并分别在骨干网络的3、4、5阶段引入可变卷积网络(DCN),通过学习偏移量提取血管在不同断层面的形态特征;然后,将从骨干网络中提取的特征图输入至引入非局部神经网络(Non-localNN)的平衡特征金字塔(BFP)中进行更深度的特征融合;最后,将融合后的特征图输入至级联检测器,并通过提高交并比(IoU)阈值优化最终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LibraR-CNN检测算法相比Libra R-CNN算法,在脑动脉CTA数据集中平均准确率(AP)、AP_(50)、AP_(75)和AP_(S)分别提升了4.3、1.3、6.9和4.0个百分点;在公开的结肠息肉CT数据集中,AP、AP_(50)、AP_(75)和AP_(S)分别提升了6.6、3.6、13.0和6.4个百分点。通过在LibraR-CNN的骨干网络中加入DCN、Non-localNN和级联检测器,进一步融合特征从而学习脑动脉血管结构的语义信息,使得狭窄区域检测结果更精确,且改进算法在不同的检测任务中具有泛化能力。
    • 李非
    • 摘要: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中,脑动脉狭窄是高危因素,现阶段,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近年来,支架植入术在飞速发展的介入技术的作用下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仍有血栓形成风险,因此术后很有必要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1]。氯吡格雷属于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较快的见效速度、较少的不良反应[2]。本研究分析了脑血管支架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再狭窄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