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06-10-22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解剖与临床》杂志社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阐述了研究脑动脉硬化狭窄解剖学特点的临床意义,探讨了脑动脉颅内段狭窄易发部位的解剖学特点,并讨论了脑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 摘要:本文论述了血管解剖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果,探讨了用氧化铅标识血管后,再利用X线在血管解剖学研究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原因,如探索体被组织及肌内的血管分布规律,若将常规X线摄像与CT扫描的二维重建相结合,还可十分清晰地显示外径小于0.1毫米的血管在体表组织内的分布状况,甚至细小的肌肉(如手内在肌)内的血管网亦清晰可辨。从而可为各种单一组织瓣或复合组织瓣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 摘要:目的:探索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为SCI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rn 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一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徒,用NF-200、GFAP免疫组化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BBB评分评定人鼠功能恢复情况。rn 结果:①获得了大量的hNSC;②用免疫组化可以检测到移植的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达2个月)并向远处迁徒,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③检测到实验组大鼠BBB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在SCI后第10w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BB得分最大差距达到2.1分。rn 结论:hNSC移植能促进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它是SCI移植治疗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 摘要:目的:探索利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修复人鼠脊髓全横断损伤。rn 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将培养的hNSC植入脊髓全横断wistar大鼠损伤局部,并设DMEM-F12培养液注射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了解双苯亚甲胺(Hoechst)标记的移植细胞在体内存活和分化情况。rn 结果:体外扩增人量hNSC;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移植的hNSC在损伤脊髓内可存活10w以上,分化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向损伤脊髓头尾两侧迁徙:实验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rn 结论:hNSC移植后仍保持其多向分化能力: hNSC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rn 方法:制作wistar火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剑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阴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rn 结果:术后4~10W,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W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rn 结论:hOECs和hNSCs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Smad3的反应性不稳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d2EGFP)报告系统,作为抗瘢痕增生药物高通量筛选体系。rn 方法:分别以EGFP、d2EGFP为报告基因,neo为筛选基因,构建以4×成纤维细胞α2Ⅰ型前胶原(COL1A2)基序为增强子、SV40为基本启动子的报告基冈载体p4COL1A2-EGFP和p4COLIA2-d2EGFP,并将其稳定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获得Smad3反应性报告细胞株NIH3T3-d2EGFP和NIH3T3-EGFP。加入TGF-β1,比较不同时相点EGFP和d2EGFP的表达。应用Smad3“圈套”寡核苷酸(TFD)转染NIH3T3-d2EGFP,半小时后加入TGF-β1,观察TFD对TGF-β1诱导调控d2EGFP表达的作用。rn 结果:p4COL1A2-d2EGFP是较理想的Smad3反应性d2EGFP报告基因载体,Smad3 TFD对TGF-β1诱导调控d2EGFP的表达具有明显拮抗作用。rn 结论:Smad3反应性d2EGFP报告系统可特异、灵敏、动态地反映和监测Smad3的活性变化。
  • 摘要:目的:构建含有人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End,并探讨与感染该病毒的角朊细胞共培养时内皮细胞增殖特性的改变。rn 方法:以人胎肝组织mRNA为模板,通过RT-PCR及PCR获得ES基冈序列,插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获得重组质粒pAdTrack-ES。经鉴定后将阳性重组子转化至pAdeasyl受体菌,筛选阳性克隆。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获取Ad/hEnd,经PCR鉴定及上清中ES含量检测后。感染角朊细胞,并采用套皿法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测定培养液中ES含量、内皮细胞凋亡及细胞抑制率。rn 结果:成功获取Ad/hEnd,病毒滴度可达1.65×1012 PFU/L。感染Ad/hEnd的角朊细胞可有效表达并分泌ES,连续培养3 d后,培养液中ES含量可达226 ng/ml;与转基因角朊细胞共培养的内皮细胞凋亡百分数与抑制率分别为[(32.7±7.1)%,(60.5±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3±2.0)%,(13.8±1.6)%]。rn 结论: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时,转Ad/hEnd角朊细胞可通过分泌ES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 摘要:目的:探讨骨骼肌失神经和再神经化时成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变化规律,了解肌肉相应形态功能变化的细胞学机制。rn 方法:取1月龄大鼠制成失神经肌萎缩模型和神经再生模型,动态观测术后小腿三头肌肌湿重、细胞截面积、胶原纤维和DNA含量、肌电生理、卫星细胞数量等指标的变化。rn 结果:肌肉失神经支配后肌湿重、细胞截面积迅速减少,胶原纤维含量逐渐增加,卫星细胞数量—过性增加至2月后急剧减少,神经再生后以萎缩2~3月后神经植入再生效果好,此时卫星细胞的分化能力较强。rn 结论:骨骼肌失神经支配4月后,卫星细胞数量过少导致肌肉进入萎缩的不可逆期:当骨骼肌支配神经切断2~3月时再神经化,生长能力活跃的肌卫星细胞促使此时的萎缩肌功能恢复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防治方案。rn 方法:分析50例肝移植技术与胆道引流方式对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rn 结果:50例肝移植发生胆漏7例,发生率14%。采用硬膜外导管作胆道引流管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3.7%(1/27),显著低于”T”型管的胆漏发生率42.8%(3/7)和小儿细吸痰管胆漏发生率50%(2/4)(P=-0.005)。7例胆漏,6例治愈,l例死于胆漏腹腔感染。rn 结论:(1)小直径直管胆道引流可克服“T”管引流与不放引流管的缺点,发扬优点,硬膜外导管是最佳选择。(2)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涉及肝移植的多环节,文中提出了系统的防治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病人门静脉癌栓(PVTT)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rn 方法:同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2年间的260例HCC伴PVTT病人,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①肿瘤切除并门静脉取栓组(S1=62):②门静脉取栓组(S2=54):⑨介入治疗组(N1=48):④保守治疗组(N2=96)。L-B较各组间不同的疗效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rn 结果:S1组中位生存期为17.2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7%、40.3%和20.9%;S2组中位生存期为12.6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22.2%和7.4%。N1组中位生存期为4.8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0.8%、6.2%和0;N2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0、0。各组生存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有:治疗方式(肿瘤切除组优于未切除组,P<0.01),肿瘤数目(单发肿瘤组优于多发肿瘤组,P<0.05)、肿瘤人小(直径小于10 cm组优于大于10cm组,P<0.05),病理学类型(增生型、坏死型、混合型组优于机化型纽,P<0.01),癌栓的部位(分支内优于侵及主干P<0.01))。rn 结论:HCC伴PVTT病人行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病人生活质耸,延长生存期。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有:治疗方式,肿瘤数目、肿瘤人小和病理学类型。
  • 摘要:一旦确诊为外阴癌,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广泛的外阴切除术及以侧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有些因部位特殊还加盆腔淋巴结清除术。这种术式普遍应用于不同期别、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外阴癌,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常存在明显的术后并发症。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淋巴结的引流与转移的估价,探讨了传统手术治疗外阴癌后产生并发症的科学对策,讨论了外阴癌的淋巴转移后产生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rn 方法:选择2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作减压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及术后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分,并对所得结果作出分析。rn 结果:本组所有病例症状均获明显改善。rn 结论: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节段性不稳定可获得肯定的治疗效果,但手术的指征及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局部组织瓣修复跟后深度组织缺损方法及效果。rn 方法:于小腿下段,外踩腓外侧筋膜间隙,设计切取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转移,最大筋膜瓣6cm×13cm,覆盖跟腱及跟骨裸露缺损,在其上移植全层皮片或中厚断层皮片修复。rn 结果:自2004年至2005年11月,修复跟后组织缺损6例。修复最小缺损3.5cm×4.0cm,最人4cm×6cm。术后转移筋膜瓣,移植皮片完全存活。随访3个月至1年11月,供受区稳定愈合,功能形态恢复满意。rn 结论: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转移加皮片移植法,就近取材,供区病损小,筋膜瓣薄、柔韧滑润,血运恒定丰富,术时短,是小腿下段跟后难愈性中、小面积缺损提供一种新的简便、可靠修复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结合不同的皮瓣和外固定架治疗严重胫骨干骨折的经验。rn 方法:自1990年至2005年,共治疗Gustilo ⅢC型胫骨干骨折85例。患者平均年龄42.5岁,车祸66例,机器伤16例,石块砸伤3例。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清创、必要的植皮、不同的组织瓣(游离胸脐皮瓣,筋膜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腓肠肌内、外头肌瓣)、不同的外固定架(半环架、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AO外固定架,山东潍坊外固定架、组合式外固定架)。平均随访6.3年。rn 结果:所有皮瓣存活。83例骨折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47例半环架为5.5月,4例单边轴动力外固定架9.2月,6例AO外固定架8.5月,16例山东潍坊三维外固定架10.7月,10例组合式外固定架7.8月。除半环架外,其他外固定架都需植骨。2例骨折朱愈合,为单边轴动力外同定架同定后有骨髓炎,经去架石膏固定后骨愈合。最近随访发现所有病例的膝、踝关节功能正常,无患肢疼痛。rn 结论:半环架与不同皮瓣结合是治疗Gustilo ⅢC型胫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
  • 摘要:至1988年Grosse-Kempf带锁髓内针进入国内以来,由于其固定牢靠,应力遮挡小,便于早期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加上国产化的实现使价格大幅下降,现已成为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重要手段。本院至98年6月以来,用国产G-K钉治疗各种类型的胫、股骨骨折76例,本文现将治疗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并讨论了疗效。
  • 摘要:胫腓骨下1/3骨折虽然治疗方法很多,若治疗不合适,既有可能会造成踝、足关节功能障碍及创伤性骨关节炎,所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胫腓骨下1/3骨折的关键。鉴于此,本院自1997年~2002年共收治胫腓骨下1/3骨折36例,应用腓骨钢板内固定结合胫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现将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并讨论了胫腓骨解剖的特点。
  • 摘要:本项目采用对人体冰冻铣切获取的断层图像的分割,结合容积重建与表面重建方法,构建了还原标本自然色的二维模型。基于Foxtoolkit和OpenSceneGraph工具,结合GLSL(OpenGL Shading Language)开发了一个交互式实时显示的虚拟解剖系统。本系统可用于临床、解剖教学中模拟解剖实习,通过鼠标观察、移动、旋转、任意切割得到逼真的虚拟器官的解剖图像,以达到辅助教学实践效果。
  • 摘要:目的:为临床内窥镜在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rn 材料与方法:在15具福尔马林同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测量手术操作距离相关数据。rn 结果: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其走行曲折多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一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40.00~50.24mm),(52.82±2.98)mm(45.32~59.26mm),(34.68±5.80)mm(21.34~46.36mm),(31.79±2.55)mm(24.24~38.48mm),(32.59±2.39)mm(28.00~36.80mm),(40.45±2.80)mm(35.28~46.18mm),(41.12±3,16)mm(35.04~47.32m)。横窦一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43.54~53.38mm),(57.41±2.76)mm(51.64~63.94 mm),(38.19±4.87)mm(22.46~47.96 mm),(36.00+2.11)mm(33.38~40.74 mm),(38.39±3.02)mm(34.70~50.26mm),(47.71±3.08)mm(41.80~54.64mm),(49.31±3.18)mm(43.12~56.08mm)。rn 结论:熟悉局部解剖可以避免损伤重要结构,设计合理大小的骨窗。内窥镜可以观察到桥小脑角大部分结构,使得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 摘要: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rn 方法:在15具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半规管的距离。rn 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一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6.84~13.12mm),(10.64±2.02)mm(7.20~14.00mm),(9.67±2.03)mm(6.30~12.44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8.14~15.46mm),(12.18±2.18)mm(8.30~16.58mm),(10.27±1.94)mm(6.30~13.56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4.02~9.74mm),(5.52±1.55)mm(3.54~8.58mm),(5.59±2.65)mm(3.16~12.22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5.30~10.80mm),(7.81±1.48)mm(4.28~9.74mm),(6.81±1.88)mm(4.12~10.04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最近距离为(13.84±2.74)mm(8.26~18.82mm),与后半规管的最近距离(13.84±2.75)mm(8.64~19.40mm)。rn 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 摘要:目的:掌握经蝶骨嵴锁孔入路对鞍周结构显露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该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rn 方法:14例(28侧)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鞍区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rn 结果:经蝶骨嵴锁孔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部、垂体柄等鞍周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rn 结论:蝶骨嵴锁孔入路适用于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及前颅底后方、鞍旁、蝶骨嵴、颞极、中颅窝底前部病变。
  • 摘要: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断层影像学研究,为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及内窥镜鼻窦手术提供影像学数据,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rn 方法:对50例(100侧)无病变成人尸头行视神经管区水平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CT扫描,测量视神经管的有关径线,观测与其毗邻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rn 结果:①双侧视神经管经线均值,右侧颅口左右径(6.46±0.70)mm,上下径(4.37±0.66)mm;眶口左右径(5.39±0.34)mm,上下径(6.20±0.44)mm;中段左右径(4.34±0.46)mm,上下径(4.30±0.43)mm;各壁厚度:上壁(2.32±0.63)mm;外侧壁(4.90±0.87)mm,内侧壁(0.60±0.47)mm;内壁长度(11.364-1.42)mm,蝶骨小翼两根相交处长度(9.47±2.38)mm,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上述各指标两侧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侧眶口及颅口的间距分别为:(23.5±2.22)mm和(20.7±1.97)mm。②后筛窦相对应视神经管的位置关系,管前型占23%、半管型28%、全管型占33%、蝶鞍型占16%;③蝶窦与后筛窦的影像学位置关系,Ⅰ°筛窦占43%、Ⅱ°筛窦占35%、Ⅲ°筛窦占22%。④视神经管与蝶窦的影像学位置关系,Ⅰ°蝶窦占30%、Ⅱ°蝶窦占57%、Ⅲ°蝶窦占13%。⑤视神经管内径大小与蝶窦气化的关系:Ⅰ°蝶窦对应视神经管中段截面积(16.92±2.50)mm2,Ⅲ°蝶窦对应视神经管中段截面积(21.05±3.28)mm2,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两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CT检查是显示视神经管正常解剖学结构以及观察与其毗邻结构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术前通过对CT片的研究,可对视神经管周边不同气化类型的蝶、筛窦有较好的认识,对视神经管减压术及经蝶窦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为探讨男性胸部发育状况,确定国人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最适合的位置,本文测量了475名成年男性的乳头高度(站立位乳头到地面的距离)、胸围、两乳头间的距离、胸骨上切迹到乳头的距离、胸骨上切迹到乳头水平的距离、锁骨中点到乳头的距离、胸骨上切迹到耻骨联合的距离、乳头到耻骨联合的距离、乳头到脐的距离和乳头乳晕的横径、纵径,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处理。
  •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人颈椎干燥标本进行观察,对人颈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数据测量,了解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rn 方法:对6例人类干燥颈椎标本进行观察,10例志愿者的颈椎CR片进行观察,对6例健康忠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rn 结果:从干燥标本可见,颈椎椎弓根主体高于横突孔外界,从CR标本可见,双斜位片显示颈椎椎弓根结构清楚,椎弓根前方同椎体的中上份相连接,后方延伸线相交于上关节突下界,椎弓根的外壁明显薄于上下壁及内侧壁。CT扫描发现部分椎弓根外壁有滋养血管孔存在,椎弓根内壁厚1.8±0.3mm,外壁0.9±0.3mm,上壁1.3±0.4mm,下壁1.4±0.4mm,椎弓根5.3±0.6mm,内径2.6±0.7mm,内倾角45.9±4.40,内壁厚于上下壁,上下壁厚于外壁。rn 结论:颈椎椎弓根内径小,外壁薄,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时,外壁容易穿破;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时,宜以内壁外参照,紧贴内壁顺其自然髓腔方向进钉;颈椎椎弓根主体高于横突孔外界,椎弓根螺钉穿破外壁时,椎动脉可以向外侧发生逃逸,减少损伤机会;部分椎弓根外壁有滋养血管孔存在,要注意鉴别椎动脉主干损伤与椎动脉分出的滋养血管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压缩骨折术中对骨折椎体的选择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05年6月间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5例(共计102个骨折椎体,手术53个),全部病例术前均以核磁共振各序列存在信号改变,并根据X线片及CT分析各椎体骨折的特点,确定新鲜骨折或骨折早期的53个椎体,选择性地进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观察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并发症情况。rn 结果:35例(53椎)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次日完全独立下地站立或搀扶行走。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68.77%(17.2396~100%),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10.1°(1.10~2 8.6°),术前术后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31例患者经平均16.2(2~34)个月随访,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VAS评分由术前8.7降至2.4。3个椎体出现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占5.66%(3/53)。rn 结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压缩骨折,选择性地确定适宜手术的骨折椎体有助予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切除椎体后缘骨块,解除对硬膜的压迫,上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植骨块全部融合,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椎管容量扩大,无骨片残留。结论:该术式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熟练的操作技术。
  • 摘要:目的:评价1998年~2005年间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多段骨折32例的疗效。rn 方法:对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或分义钉加钢丝或记忆合金卡环的方法治疗。rn 结果:32例全部得剑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31例患者骨性愈合,愈合率97%,骨折愈合时间12~48周,平均24.5周。rn 结论:交锁髓内钉加钢丝是治疗肱骨多段骨折疗效比较满意的一种方法。
  • 摘要:目的:探索胫骨上端骨折愈合后不遗留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rn 方法:用双侧型连杆式复位固定器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rn 结果:24例胫骨上端骨折术后对位良好,膝关节伸屈功能满意。rn 结论:“连杆式复位固定器”为双侧型,操作方便、灵活。对骨折端的牵伸和加压由一根螺杆操纵。可以在距骨折线远、近侧1cm的对应点上穿针。骨折端均达到良好的对位,骨折愈合后膝关节功能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与疗效。rn 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双侧髋关节强直或偃直患者11例19髋,通过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大粗隆截骨6髋,其余未做大粗隆截骨。rn 结果:1髋安装髋臼假体时穿透臼底,自体股骨头修整植骨后安装大型髋臼假体,另1髋截骨造成髋臼后壁缺损,植骨重建后壁,其余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手术时间1~2小时,平均1.rn 3小时;术中出血量200毫升至600毫升,平均330毫升;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3年;髋关节活动度改善70°~110°,平均85°。异位骨化5髋,均在半年后出现,术后患者腰痛明显缓解或消失,短距离行走无需步行器,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rn 结论:对于髋关节强直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行THA,术野和解剖标志显露清楚,大部分情况下无需大粗隆截骨,完整保留臀中肌,术中容易观察坐骨神经的粘连和紧张程度,只要熟练掌握技术,一次性完成两侧THA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和脊椎生理解剖的特性,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急慢性发病的特点,应用轻柔推拿放松缓解法,放松由疼痛引起的软组织痉挛,再用手法或机械牵引,加宽椎间隙,增大椎间孔。配合刮痧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及口服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使受损的软组织松弛,消除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细胞内的代谢,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而后,用辩证手法恢复已失稳的椎体及小关节,解除受压的神经根,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保持平衡的脊柱生物力学,发挥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诊断和治疗膝关节运动伤中的价值。rn 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对69例由体育运动导致膝关节损伤,进行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病人全部为男性,均为部队战士或军校学员,年龄17岁~28岁,平均23岁。左侧37例,右侧32例。创伤性滑膜炎行关节镜下清理术14例,半月板破裂行关节镜下手术33例,关节软骨损伤并游离体18例,无明显移位髁间嵴骨折或前交义韧带轻度损伤未做镜下处理,行石膏外固定4例。rn 结果:经关节镜下的微创手术,半月板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和创伤性滑膜炎均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解除了关节疼痛,改善了关节功能。rn 结论:关节镜手术对膝关节运动伤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大弯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l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小脑扁桃体位置,探讨其在AIS临床诊治中的意义。rn 方法:在磁共振图像上测量203名人弯度AIS患者(Cobb角人于40°)和86名对照组青少年的小脑扁桃体位置,分析二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年龄和性别对小脑扁桃体位置的影响,并在AIS组内分析不同侧凸角度和侧凸模式患者的小脑扁桃体位置的差异。rn 结果:AIS患者的小脑扁桃体平均位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枕骨人孔上0.9mm,和2.9mm)。AIS患者中小脑扁桃体异位的发生率(34.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896)。年龄、性别和Cobb角对小脑扁桃体位置均无显著的影响。在不同的侧凸模式中,双胸弯AIS患者小脑扁桃体异位的发生率(62.5%)为最高。腰部侧凸的患者中小脑扁桃体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胸和胸腰部位侧凸的患者(p=0.049)。rn 结论:大弯度AIS患者的小脑扁桃体位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脑扁桃体异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脑扁桃体异位潮超过2mm应认为是异常的。AIS患者小脑扁桃体异位的发生可能与侧凸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
  • 摘要:目的:评价微创内壁探测法在游离颈椎标本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准确性。rn 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下颈椎椎弓根进行CR和CT检查发现,并根据检查结果发明微创内壁探测法对3例新鲜颈椎标本的30侧椎弓根进行操作。rn 结果:CR椎弓根钉道在矢状面上走向满意,由于不同颈椎椎弓根内倾角不同,无法判定钉道在横断面上的位置。CT扫描发现25侧椎弓根完全在椎弓根内(83.3%),2侧椎弓根外皮质部分穿破,2侧外皮质穿破并外皮质部分移位,1侧椎弓根细小髓腔闭塞,钉道进入横突孔内,无1例钉道上壁、下壁或者内壁穿破。将横突孔外侧及椎板骨质咬除进行解剖观察发现,26侧椎弓根钉道在髓腔内,2侧有部分外皮质穿破,一侧有外皮质穿破并移位,1侧椎弓根狭小髓腔闭塞,钉道进入横突孔内。rn 结论:微创内壁探测法对游离颈椎标本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操作有83.3%~86.7%的螺钉位于钉道内,能否在完整标本上取得满意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的治疗优点及疗效。rn 方法:对15例下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前路复位,术中不能完全复位者次全切除伤椎椎体后复何,同时行自体骨植骨和/或钛网、钢板内同定。rn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完全复位,术后神经损伤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7例恢复正常工作,5例生活自理。平均随访14个月,术后3月植骨基本愈合,随访时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见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所有病人均获得良好骨融合。rn 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何选用颈前路治疗,除可达到充分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并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但对于术中难以复位者或后路存在压迫者应采用Ⅰ期或Ⅱ期后路治疗。
  • 摘要:目的:报道极罕见的拇指掌指关节掌侧脱位病例。rn 方法:经回顾性病例分析复习文献,探讨其损伤机理、术中所见及治疗。rn 结果:1例为完全脱位,3例为半脱位。损伤机理可能与拇指高度屈曲位其背部直接受暴力,再加旋转外力有关。通常掌指关节完全脱位多有背侧关节囊破裂和侧副韧带的断裂,多发生于尺侧副韧带的损伤,破裂的关节囊、断开的尺侧侧副韧带和其尺侧拇艮伸肌腱滑落到关节间隙内,可成为难复位的原因。而掌指关节不完全脱位,即半脱位,可有背侧关节囊破裂,有时合并尺侧侧副韧带的断裂,也可能完全脱位自行复位后最终表现出半脱位症状。rn 结论:完全脱位经手法复位很难成功,多需切开复位;手法复位成功者,术后应拇伸直、尺偏位固定:半脱位在早期可行手法复位,而晚期需手术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恒河猴与人大脑的进化差异。rn 方法:18~19岁老年恒河猴4只,观测恒河猴大脑重量、半球各径线及比较人脑各叶的沟同的发育状况。rn 结果:恒河猴人脑的重量为93.40±5.8g,枕颞极径、枕额极径、内外径、上下径、背内侧缘径分别为56.64±0.72mm、72.95±1.25mm、29.13±0.89mm、42.83±0.67和97.10±1.73mm。rn 结论:与人类人脑比较,恒河猴火脑(无论是重量、半球各径线及各叶沟、同进化方面)远远不如人类人脑发育完善。
  • 摘要: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存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们通过建立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液相芯片体系,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肿瘤的目的,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rn 方法:根据Luminex公司所提供的实验流程进行荧光微球表面的捕获抗体的包被,并对耦联效率和交义反应进行鉴定,利用重组人肿瘤标志物蛋白纯品构建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相芯片的标准曲线,并与常规检查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对比。rn 结果:鉴定结果证实抗体包被成功有效,且无交叉反应的发生;但仍应对整个流程进行严格质控,因为耦联过程中的细微差别均可导致微球表面抗体密度的较人变化,并影响后继检测效率;标准曲线构建成功,与传统“金标准”ELISA相比,液相芯片在多指标联合检测潜能、可重复性、置信区间范围、时间及试剂耗费等多方面均有明显优越性。rn 结论:成功构建了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液相芯片系统,从而为后继大规模血清样本的临床检测和肿瘤筛查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高度数字化方法,为腰椎骨质疏松的生物力学试验建立良好的试验模型。rn 方法:选取青壮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从L4到L5,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可见的脊柱病变及损害。经螺旋CT沿横断面lmm层厚扫描,以JPg格式输出其断面图像并转入微机保存。rn 结果: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建立胸腰段脊柱三维计算机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补充建立终板、椎间盘、髓核、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结构。rn 结论:我们建立的骨质疏松腰椎有限元模型接近真实的生物力学标本,是理想的研究骨质疏松腰椎生物力学的模型。
  • 摘要:目的:为研制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参数。rn 方法:解剖45侧成人腕骨标本,保留腕掌、背侧韧带,切除大、小多角骨和手舟骨,游标卡尺测量头状骨、月骨、三角骨、钩骨各骨间距;然后,解剖出上述4骨,观察各骨形态;游标卡尺测量各骨参数。rn 结果: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有较恒定的骨性标志。头月间距最小,为(24.75±3.13)mm,钩月间距(29.46±2.85)mm、月三角间距(26.48±2.08)mm;三角骨的厚度最小,为(8.76±0.91)mm。rn 结论:(1)按照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恒定的骨性标志制定的测量标准可具体量化形态不规则的腕骨;(2)依据测量数据及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解剖特点进行设计,可设计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3)按照测量数据进行腕骨四角融合术,可避免并发症,提高四角融合率。
  • 摘要:目的:通过断层解剖的方法了解椎前血管的变异性及手术时椎前血管能损伤的部位,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rn 方法: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椎前大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并根据手术暴露的需要做相应的解剖学测量;观察椎前人血管分叉前,分叉及分叉后的断层影像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腹主动脉的分叉点(AoB)和髂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不同性别AoB和CCIV分叉点的对应椎体位置上的差异;L5~S1前方左髂总静脉对应椎间盘的位置;经腹膜暴露L4~L5椎间盘手术方式的解剖学考虑;分析直接进入L5~S1和L4~L5椎间盘的可能性。rn 结果:AoB的位置范围从L3椎体剑L5椎体都有,主要在L4水平占120例中的79例(65.8%);CCIV的位置范围从L4椎体到Sl椎体都有,主要集中在L5椎体占了120例中的85例(70.8%)。从中可以看出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5及L5~S1椎间隙(二者占87.5%);而AoB相对要变异大些,分布位置分散一些。从对应的椎体来看, AoB的位置和CCIV的位置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髂静脉相对丁椎间盘的的位置可以看出,一般左髂静脉的位置更靠近椎间盘的中间,而且左髂静脉总是位于左髂动脉的内侧,因此左髂静脉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进入L5~Sl椎间盘的难易程度;大部分的髂静脉位于L5~S1椎间盘30°~90°的位置,占了总数的88.3%;根据AoB和CCIV的位置和L4~L5椎间盘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rn 结论:实验显示椎前大血管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微创前路经腹膜手术在下腰椎损伤大血管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大血管的分叉点的位置及左侧髂总静脉,因此强调术前的MRI检查来判断椎前血管的位置,评价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安全处理节段性血管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解剖学研究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各节段左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每个长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记录,并计算SR/SL值。影像学研究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T12的CT平扫片,测量胸椎T5-T12各节段左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每个长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记录,并计算SR/SL值。rn 结果:从T5-T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学研究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学研究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均无显著性著异(p>0.05)。rn 结论:临床上可在影像学图像上测量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壁到两侧椎间孔的距离以分别代表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
  • 摘要:目的:为临床MRI诊断枕寰枢关节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rn 方法:利用低温冰冻技术,将枕寰枢关节制成3.5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rn 结果:寰椎横韧带在横断位利欠状位,翼状韧带在斜冠状位和欠状位,齿突尖韧带在矢状位和斜冠状位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rn 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枕寰枢关节的各条韧带。
  • 摘要:目的:为腓深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rn 方法:32例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对腓深神经终末支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察其起始、直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rn 结果:腓深神经丁第一、二跖骨底之间穿出深筋膜形成终末支,于第一趾蹼尖近端(2.1±0.3)cm分为两支,分布至第一趾蹼相对缘皮肤。腓深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平均每侧2.8支,近端营养血管最为恒定的一支位于腓深神经穿出深筋膜水平,距第一趾蹼尖(6.3±0.6)cm,直径(0.55±0.13)mm;远端营养血管中最为恒定的一支位于第一趾蹼尖近端(1.6±0.3)cm,直径(0.38±0.06)mm。rn 结论:腓深神经终末支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逆行皮瓣转移是一种理想的修复足前端创面的手术方法,和足背部其它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应用可扩大其应用范围。
  • 摘要:目的:为临床带血管腓骨干切取补充解剖学基础。rn 方法:在24例防腐固定的成年小腿标本上,将腓骨全长平均分为4段,解剖及观测腓骨肌肉的附着及部分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观测腓骨营养血管的起始位置的特征。rn 结果:腓骨干上附着肌肉的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腓骨肌面、屈肌面、胫骨后肌面和伸肌面。腓骨短肌的肌支发出处距腓骨头尖9.9±2.7cm,于腓骨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最贴近腓骨骨面,跨长伸肌的第一肌支起始位置距腓骨头尖10.7±1.87cm,于腓骨的中2/4段紧贴腓骨前缘,腓骨滋养动脉和第1~3弓状动脉集中丁腓骨中2/4段。rn 结论:(1)带血管腓骨干有可能切取的“肌袖”主要为跨长屈肌和胫骨后肌,(2)腓骨肌面的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为手术时容易损伤腓骨短肌肌支的部位,(3)腓骨中2/4段近腓骨前缘是踇长伸肌神经支最易损伤地部位,(4)近端截骨点位于腓骨上l/4段中点的切取可以最大程度地包含腓骨的营养血管。
  • 摘要:目的:在腕关节屈-伸和桡-尺偏运动时,对活体正常腕骨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rn 方法:10名健康志愿者右手腕分别在中立位、掌屈-背伸各30°、60°,桡-尺偏各10°、20°位置进行螺旋CT成像。统-扫描参数,中立位扫描剂量为130mA,其他位置剂量为15mA。在自行研发的基于计算机的手术模拟系统中进行三维分析,建立三维坐标系统,计算桡骨远端及腕骨的质心、转动惯量、有限螺旋轴,完成三维测量。以桡骨远端作为参照骨,得到腕骨的三维运动参数,并与以前的文献资料相比较。rn 结果:大部分结果与以前在尸体上研究的结果一致,不同的是近排列腕骨的非平面运动比文献报道的要大;月骨在腕关节屈曲运动时的构成比较小,背伸时构成比较大;舟状骨、月骨、三角骨在腕关节尺偏20°背伸角度较大,舟状骨在腕关节桡偏20°时屈曲亦较大;舟月间角度在腕关节屈曲时较大,背伸时较小。与活体研究相比除具体运动角度不甚相同外,腕运动类型基本一致。rn 结论:该研究的结果与文献资料几乎相同,为在活体上研究腕骨三维运动学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技术参考。
  •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咬肌区浅层的组织结构,为临床行下颌截骨术避免损伤咬肌区的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rn 方法:18例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明胶墨汁,解剖观测下颌支浅层的组织结构。rn 结果:咬肌区浅层由浅入深的组织层次是:皮肤、皮下组织、SMAS、腮腺咬肌筋膜、咬肌、咬肌下间隙和骨膜。咬肌表面横行结构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它们离下颌角的距离分别为(5.8±0.5)cm、(5.2±0.5)cm、(5.1±0.6)cm、(4.3±0.5)cm、(3.3±0.8)cm、(0.9±0.5)cm和(-0.8±0.4)cm;离角前切迹分别为(6.7±0.6)cm、(5.6±0.6)cm、 (5.6±0.7)cm、 (4.7±0.5)cm、 (3.54-0.7)cm、 (1.2±1.0)cm和(-1.0±0.2)cm。该区的动脉供应来源于颞浅动脉、面横动脉、颈外动脉、面动脉和咬肌动脉。rn 结论:行下颌支截骨术时,应熟悉下颌支浅层的组织层次及咬肌浅层横行结构的布局,以免造成误伤。
  • 摘要:本院断指再植工作始于70年代,90年代后病例开始迅速增多,2000年后由于电子病例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大宗病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本文现将2000年1月到2005年12月本院739例断指再植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特点作一介绍。
  • 摘要:目的:总结创伤致腘动脉损伤的误诊原因,提高胭动脉损伤救治水平。 方法:回顾我院1990年2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113例腘动脉损伤患者,分析初诊时间、误诊原因、截肢率。rn 结果:腘动脉损伤误诊25例,误诊率22%。误诊原因:检查方法简单,观察不仔细。rn 结论:腘动脉损伤存在着较高的误诊率,仍是造成腘动脉损伤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测量下颌角整形截骨线周围骨质的厚度,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rn 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37例行下颌角整形术的青年女性的下颌骨,三维重建后测量设计的截骨线上位于双侧下颌升支后缘,下颌升支中部、下颌第3磨牙后缘,2、3磨牙之间,1、2磨牙之间,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之间垂直切面的截骨线处的骨质厚度。所得到的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rn 结果:截骨线的骨质于第2、3磨牙下方最厚,向前向后逐渐减小,升值区最小。rn 结论:本研究结果能指导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器械干预深度,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 摘要:目的: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rn 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10侧动脉铸型标本),用巨微解剖法,观测股骨头的形态、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分布特点及其动脉间吻合并测量有关数据。rn 结果:股骨头早球状,直径约(4.01±0.34)cm、颈最小径约(2.08±0.3)cm;其血供来源主要是闭孔动脉的股骨头韧带动脉和囊外动脉环的分支。股骨头韧带动脉出现率为75%(30/40侧),起始外径为(1.0±0.30)mm;囊外动脉环围绕股骨颈基部,由旋股内、外侧动脉吻合而成。自此动脉环发出前、后,内、外四组颈升动脉。前颈升动脉出现率为30%(12/40侧),起始外径为(0.4±0.3)mm;内颈升动脉出现率为80%(32/40侧),起始外径为(1.1±0.21)mm;后颈升动脉出现率为65%(24/40侧),起始外径为(0.8±0.2)mm;外颈升动脉出现率为100%,起始外径为(1.1±0.32)mm。rn 结论:股骨头血管分布变化较多,外颈升动脉其走行恒定,管径粗(外径>lmm),是营养股骨头的最重要动脉,当外伤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该动脉栓塞时,则导致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性坏死。
  • 摘要:目的:为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rn 方法:32例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对足背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察其起始、直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rn 结果:足背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后方续于腓肠神经,起始处直径(2.65±0.57)mm,主干于外踝前下方(1.5±0.9)cm处发出分1~2条分支。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平均每侧4.8支,最为恒定的分支穿深筋膜时分别位于外踝后方平外踝最凸点,直径(0.75±0.16)mm;第五跖趾关节外侧近端(1.5±0.3)cm,直径(0.47±0.07)mm。rn 结论: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以用来修复足前端或足底外侧创面。
  • 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抑制作用。rn 方法:常规培养大鼠HSC,经系列浓度的PPAR Y天然配体(15-d-PGJ2)或合成配体(GW7845)作用后,通过噻唑监(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状态;继而培养细胞预先给予或不给予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处理,再经15-d-PGJ2或GW7845和转化生长因子-βl(TGF-β1)序贯作用后,通过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ting观察CTGF表达状况,透射电镜观察HSC形态学变化。rn 结果:15-d-PGJ2和GW7845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凋亡而抑制HSC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效应:PPARγ活化可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CTGF表达(同时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且PPARγ配体对CTGF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被GW9662部分或完全逆转;电镜观察亦显示HSC由活化态向静息态的形态学转变,并见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rn 结论:PPARγ活化可显著抑制HSC生长和TGF-β1诱导的CTGF表达,提示PPARγ可作为逆转肝纤维化治疗的新的有效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兔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外伤性截瘫的修复作用。rn 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实验组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第1、3、5W观测DAPI标记BMSCs细胞数;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BMSCs的分化情况;改良Talov评分,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评测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rn 结果:脊髓损伤移植后1W,实验组和对照组改良Talov评分、CSEP潜伏期和峰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移植后第3W、5W,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损伤处脊髓组织内可见DAPI标记的BMSCs细胞;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可见脊髓损伤处有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estin、NSE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阳性细胞。rn 结论:兔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的静脉移植可促进脊髓外伤性截瘫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素-1及其受体(ETAR与ETB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移行区组织中表达的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与1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内皮素-1及其受体的表达。rn 结果:良性前列腺移行区组织中内皮素-1与ETA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而ETBR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内皮素-1及其ETAR参与了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间盘不同部位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异常,总结胶原变化情况,探讨胶原代谢在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n 方法:取前路松解、骨骺阻滞或前路矫形手术时顶椎区的椎间盘。分纤维环的凹侧、凸侧二部分。25例AIS患者,男6例,女1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6岁。其中取胸椎椎间盘(T8-T11)11例,腰椎椎间盘(L1-L2)14例。术前体格检查及颅脑全脊髓MRI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学诊断。术前Cobb角30°~65°。平均46.8°。利用RT-PCR的方法逆转录合成I型胶原(220bp)和Ⅱ型胶原(359bp),1%琼脂糖凝胶电泳,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rn 结果:AIS患者顶椎区椎间盘侧纤维环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凸侧较凹侧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腰椎表达较胸椎高,但除腰椎凹侧椎间盘纤维Ⅱ型胶原的表达显著高于胸椎对应部位Ⅱ型胶原的表达外(P<0.05),其余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AIS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存在异常,且不同节段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椎间盘发生变性,椎间盘胶原的代谢与AIS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脊柱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为研究外源性锰中毒对大鼠海马的影响,经腹腔注射途径给SD大鼠染锰,采用动物磁共振成像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大鼠海马进行研究。rn 结果:(1)染锰组(50mg/Kg)大鼠在连续四大氯化锰腹腔注射后,出现好睡、食欲减退、虚弱无力、肢体乏力(后肢为甚)及血性腹水等表现:(2)染锰后大鼠T1加权成像和翻转恢复磁共振成像(Maga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发现大鼠海马区域信号强度显著增强;(3)苏木素-伊红(H.E)染色未发现海马区域明显的神经元坏死,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海马区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明显增强。rn 结论:海马对锰具有高度亲和性并大量沉积,锰可导致大鼠海马胶质细胞的活化。
  • 摘要:目的:表达具备生物活性的重组小鼠Wnt-3a信号蛋白。rn 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 B-Wnt3a转染并筛选稳定表达的NIH3T3细胞,Western Blot鉴定重组Wnt-3a蛋白的表达,并对Wnt3a/NIH3T3细胞的融合密度及抗凋亡能力给予检测。rn 结果:Wnt-3a信号蛋白在Wnt3a/NIH3T3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Wnt-3a信号蛋白能够明显提高NIH3T3细胞的融合密度及抗凋亡能力。rn 结论:在NIH3T3细胞中表达的重组Wnt-3a信号蛋白具备生物活性。
  • 摘要:目的:探索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携带并表达多基因的基因工程人胚神经干细胞(Human Neural stem cell,hNSC)的可行性,以便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材料。rn 方法:①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②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和NT-3的lentivirus转染hNSC;③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Ganglion,DRG)和Slot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工程hNSC的多基因表达。rn 结果:①获得了大量的hNSC;②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几乎100%的hNSC表达GFP:③基因工程hNSC的培养液能促使DRG旺盛生长;④Slot blot检测到基因工程HNSC能高效分泌NT-3蛋白。rn 结论:成功构建了同时携带并稳定表达多基因的基因工程hNSC,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及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细胞资源,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表达GFP和NT-3的鼠胚基因工程NSC,以便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材料。rn 方法:①培养和鉴定胎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②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和NT-3的lentivirus转染NSC;③用荧光显微镜、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 Ganglion,DRG)、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工程NSC的转基因表达。rn 结果:①获得了大量的基因工程NSC;②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几乎100%的基因工程NSC表达GFP;③基因工程NSC的培养液能促使DRG旺盛生长;④Westernblot检测到基因工程NSC能高效分泌NT-3蛋白。rn 结论:成功构建了同时携带并稳定表达GFP和NT-3的鼠胚基因工程NSC,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细胞资源,同时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兔椎间盘软骨终板的细胞形态及表征,利用正常动物的体细胞传代培养发生功能退变的原理,制作软骨终板细胞体外培养的退变模型。rn 方法:酶消化法培养兔椎间盘软骨终扳细胞,并用HE和甲苯蓝染色,进行光镜观察;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椎间盘的特征性II型胶原表达情况,与同种动物不同部位的软骨细胞做对照。rn 结果:镜下观察,HE染色见细胞早多角形,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有时见双核,胞浆内可见空泡。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胞浆及细胞周围有紫红色或红色异染出现。原代细胞与传代细胞之间,形态结构无明显差异,但多次传代后(4代),细胞则逐渐火去其原有形态,变为短梭型细胞,失去分化特性,表达II型胶原的量逐渐减少。软骨关节细胞与终板细胞形态学相似。rn 结论:本研究提示(1)软骨终板细胞可表达其特征性产物蛋白多糖和II型胶原;(2)软骨终板细胞在培养时有逐渐退变,失去分化特性的特点,(3)在应用平面培养体系时应选用前3代细胞进行实验。以上几点均为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 摘要:目的:了解骨延长过程中BMP2基因在骨延长区组织细胞的表达和定位,从分子水平探讨延长区骨修复的机制。rn 方法:采用兔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动物模型,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8个时相点取材。通过延长区组织石蜡切片,BMP2地高辛标记的mRNA探针原位杂交。rn 结果:BMP2 mRNA阳性表达持续到延长结束后20d,表达主要定位于延长区假性生长板中的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骨膜生发层的骨形成细胞及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并随着骨延长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达到预定延长长度20d以后,延长区BMP2 mRNA表达逐渐转为阴性。rn 结论:骨延长区BMP2 mRNA的表达和细胞定位与骨折愈合不同。BMP2在延长区高水平、长时效的表达对其骨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使延长区骨组织能够持续形成,短时间内以骨再生形式修复大段延长间隙。
  • 摘要:神经干细胞(NSC)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种分化满能的细胞,是脊髓损伤(SCI)后再生修复的理想材料和基因载体。本文探讨了lentivirus介导分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基因工程NSC移植治疗SCI的可行性。以期为SCI后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以及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目的:报告切取腹壁下动脉腹直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的经验和方法。rn 方法: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共对9例四肢皮肤缺损骨外露根据伤情切取腹壁下动脉腹直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rn 结果:8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坏死,成活皮瓣外观较好,不显臃肿,皮瓣供区组织损伤较轻。rn 结论:腹壁下动脉腹直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中自体血同输的临床效果,以期能减少异体血的用量。rn 方法: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术中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及异体血输血组,比较两组术后24小时伤口引流量、血常规等情况。rn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自体血同输组术中均未用异体血,但少数患者术后发生低凝状态,输入异体血。rn 结论:术中自体血同输能减少异体血输入量,但须适当补充新鲜血浆和凝血因子。
  • 摘要:作为临床一线的医务科技工作者,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基础医学的研究新动向,建立临床科研新思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想法,包括明确临床科研目的,选择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关注基础医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技术、倡导临床科研新思路等。
  • 摘要:目的:确定制作移植神经端侧吻合动物模型的方法并对神经再生情况进行定性检测。rn 方法:雌性SD大鼠,共12只,分3组建立模型分别为止常对照组、端端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术后四周行电生理检测、钳夹试验以及组织学检测。rn 结果:三组均有神经纤维再生通过各个吻合口。电生理检测丁胫前肌均可记录剑CMAP,钳夹腓总神经吻合口远端时均出现疼痛避让。rn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移植神经端侧吻合的动物模型,并证明在术后四周,可有神经纤维再生出现,同时再生的神经纤维具有一定的感觉与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human Neural Stem Cells,hNSC)的体外培养体系。rn 方法:选取3~4个月大的引产胎儿,分离原代人胚神经干细胞,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N2促进hNSC的增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与诱导分化实验鉴定其神经干细胞的特性。rn 结果:成功培养出人胚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的hNSC悬浮生长,似桑椹状,表达巢蛋白(Nest in)抗原,诱导分化后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抗原βⅢ与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抗原GFAP,并能自我增殖,目前已成功传代10余次(5月余)。rn 结论:使用本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纯化hNSC,为临床实验提供适合的移植材料。
  •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新的用于四角融合的内固定器械和方法。rn 方法:根据国人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测量数据和解剖特点,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制作腕骨四角融合器(NiTishape memory alloy four-corner arthrodesiscon centrator,NT-FCAC);32侧成人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标本分别采用NT-FCAC和克氏针固定,体外模拟四角融合术,858型双轴液压材料测试系统(858-MTS)测试同定强度;2件NT-FCAC施加20-200N循环拉伸载荷(1Hz),观察NT-FCAC的形变情况:分析试验结果,评价NT-FCAC的生物力学特性。rn 结果:NT-FCAC固定臂产生的同复力可将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聚合于一体,体部可遮挡植入上述4腕骨间关节间隙的松质骨,防止其滑脱;NT-FCAC组同定强度大于克氏针组(P<0.05);2件NT-FCAC发生形变达到6%时,施加的载荷次数分别为4239次和4068次。rn 结论:NT-FCAC的设计符合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解剖特点;其固定强度可满足四角融合术后不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生物力学要求;疲劳强度可满足四角融合术后达骨性愈合的需要。
  •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AF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999~2002年采用椎弓根螺钉AF系统治疗的148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总结。rn 结果:术后压缩椎体前高平均恢复38.4%,Cobb角平均改善17.4°,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有一个级差恢复。rn 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AF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不干扰邻近正常椎间节段等优点。
  • 摘要:下腰椎骨折发生率低,在所有的脊柱骨折中仅占4%左右,而下腰椎创伤型滑脱就更为罕见。本文报告某科近5年来收治的5例下腰椎创伤型滑脱,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SRS系统治疗的结果,并讨论了下腰椎创伤型滑脱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China Great wall System,CGWS)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与手术效果。rn 方法:采用CGWS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在三维矫正的同时,行胸廓成形,肋骨植骨脊柱融合术。rn 结果:术前侧弯Cobbs’角平均为56°(39°-82°),术后Cobbs’角最小矫正率为58.4%,最大矫正率为98%,平均矫正率为81%。本组病例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随访期内未发现内固定物脱落、断裂。rn 结论:CGWS是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脊柱三维矫形器械,其矫正效果优良,固定牢固,但必须熟悉胸椎椎弓根钉植入技术。
  • 摘要:本院从2002年开始应用上海复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无柄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26例共30髋,收到满意效果。随访观察8月至36月,证实这种无柄人工髋关节设计新颖精巧、科学合理,具有低应力、高强度、小变形、抗松动和高刚度的力学特性,而且临床应用适应症宽、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本文现将临床总结及应用体会予以报告。
  •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特点和优点,论述了MRI(核磁共振成像)的作用原理、特点和优势,并阐述了医学成像技术对解剖学研究的影响。
  • 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的形态学基础。rn 方法:大体观测19例(38侧)成尸膝关节滑膜皱襞的组织结构。rn 结果:依据所在部位分四类,①髌上囊滑膜皱襞出现率32.0%,长18.2±9.1mm,宽13.0±3.2mm,厚2.9±1.3mm。②髌内滑膜皱襞出现率100.0%,长13.6±4.1mm,宽16.1±4.8mm,厚4.0±1.6mm。③髌下滑膜皱襞出现率100.0%,长25.0±5.6mm,宽29.2±8.3mm,厚4.4±3.0mm。④髌外滑膜皱襞出现率100.0%,长9.6±6.2mm,宽16.0±6.9mm,厚2.9±1.0mm。rn 结论:膝关节滑膜皱襞按部位分四种类型,因滑膜皱襞的病变可致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
  • 摘要:作者11年来通过对肺癌血液供应的X线解剖学与临床研究,在国内首先报道大组病例采用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同时双重介入中晚期肺癌的技术。本课题组自1995年采用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重介入治疗200例肺癌,并与同期外周静脉化疗307例、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介入治疗64例肺癌疗效进行比较性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