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板间入路

椎板间入路

椎板间入路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3412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2016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学术年会等;椎板间入路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钟红发、丁宇、付本升等。

椎板间入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3412 占比:99.92%

总计:123507篇

椎板间入路—发文趋势图

椎板间入路

-研究学者

  • 钟红发
  • 丁宇
  • 付本升
  • 余洋
  • 刘勇
  • 刘峰
  • 卢志军
  • 卢正操
  • 崔洪鹏
  • 张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户小伟; 张希彦
    • 摘要: 目的探析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278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39例)和观察组(139例),对照组接受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指标(手术时间、C臂X线照射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优良率[根据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判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C臂X线照射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DH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C臂X线照射次数,促进术后恢复。
    • 田力升; 陈长胜
    • 摘要: 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于2018年3月~2020年3月开展的122例PEID手术患者,均为L_(5)-S_(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男70例,女52例;年龄29~72岁,平均(42.9±11.3)岁;病程7~23个月,平均(11.2±3.1)个月;突出类型:中央型突出41例,旁中央型81例。术后获访1年,对患者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和术后1年的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其原因和处理对策。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PEID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18±0.52)vs.术前(7.26±1.83);t=44.841,P<0.001];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57例,良50例,中8例,差7例,优良率87.7%。术后发生14例并发症,发生率11.48%,包括神经根损伤1例,髓核残留3例,腹膜后血肿1例,椎间隙感染2例,术后感觉异常6例,脑脊液漏1例;上述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或翻修手术后康复。术后随访1年,5例(4.1%)患者再次复发,其中4例接受显微镜手术、1例接受腰椎融合术后康复。结论PEID手术治疗L_(5)-S_(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腰腿痛症状,术后早期疗效稳定,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不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 林志勇; 肖隆艺; 邓睿; 李希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不同手术入路在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因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该院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以椎间孔入路(PETD)的方式行摘除术,观察组以椎板间入路(PEID)的方式行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P=0.317);观察组手术用时为(61.79±16.2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72.45±17.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17);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为(8.15±4.9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25.73±9.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6,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硬膜损伤、复发、神经根痛觉过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的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具有安全、创伤小等优点,效果确切,但椎间板入路方式手术用时、透视次数及安全性明显优于椎间孔入路方式。
    • 农明普; 蒙法科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于崇左市人民医院实施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49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经椎板间入路(PEID)组(60例)与经椎间孔入路(PETD)组(89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腰椎功能、脊柱稳定性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PETD组,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ETD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均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PEID与PETD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均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效果相当,安全性均较高,而PEID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
    • 李展奇; 王贺; 谢昌达; 王辰超; 王新虎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减压术治疗腰5-骶1(L_(5)-S_(1))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诊断为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患者,根据前瞻、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TD),B组患者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ID),手术由本中心同一高年资、脊柱内镜技术成熟的外科医师完成。记录手术时间、C臂放射次数、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通过CT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年骨性侧隐窝角度。结果共95例患者(A组:n=48;B组:n=47)符合条件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C臂放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的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骨性侧隐窝角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PEID与PETD是治疗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均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 王红珠; 朱利君; 陈跃
    • 摘要: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lumbar decompression,PEID)作为近年兴起的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本次研究总结2例比较罕见的PEID患者苏醒期发生强直痉挛,总结其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类手术的认识和更好地围术期管理。现报道如下。
    • 张钰; 胡满; 张亮; 蔡同川; 王俊武; 赵文杰; 朱磊; 刘鑫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进行PEID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3例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21~71岁。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一般指标(年龄、体质指数及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水平)、影像学相关参数(椎间盘退变分级、椎板间隙高度及椎板间入路软组织厚度)、术中显性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出血量,并由此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总出血量(394.85±130.50)mL,隐性失血量为(337.09±124.98)mL,占总出血量的85.4%。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1)和椎间盘退变分级(P=0.020)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隐性失血是PEID围手术期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和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俭涛; 李新友; 张小卫; 李嘉; 任志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局麻或者全麻下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入院行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40例患者)和全麻组(3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发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指标,评估两者围手术期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23/17 vs.20/18)、年龄[(38.45±13.59 vs.37.39±13.35)岁]、术前VAS疼痛评分(7.05±1.32 vs.6.95±1.47)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长为(83.57±13.24 vs.86.28±15.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局麻组在术后1 d、1个月及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05±1.34、1.90±0.98与1.80±1.09,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的住院时间[(2.93±0.92)d]与住院费用[(29397.97±1398.09)元]较全麻组分别降低25.8%与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或全麻下行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均良好,局麻下手术患者的总体费用低于全麻组,住院时间也更短。
    • 王兴; 尚琦松; 盛文辉; 郑俊儒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采用不同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03月-2020年08月的6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微创治疗,其中30例为PEID组采用后路椎板间入路,30例为PETD组采用椎间孔入路;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的疼痛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EID组随访时间为(10.50±1.81)个月,PETD组随访时间为(10.90±1.42)个月;与PETD组比较,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中2例术中出现颈痛不适,术后2天缓解,1例患者术中出现患肢麻木;PETD组1例患者术后2月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PEID组与PETD组在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微创;不同类型的L_(5)~S_(1)椎间盘突出应综合考虑髂嵴高度、椎板间骨窗大小、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结构关系等因素决定手术方式。
    • 胡亚辉; 肖德勇; 郭剑峰; 谭国伟; 王占祥
    • 摘要: 目的:探讨微通道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单节段DLSS患者。根据随机摸球法将其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微通道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B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1、3 d,1周肌酸磷酸激酶(CPK-MM),术前、术后3 d及3、6个月腰腿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腰椎功能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A组住院时长、腰椎功能恢复至轻度功能障碍时间、手术时长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结论:微通道经椎板间入路治疗效果较好,可缩短住院时间、腰椎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对CPK-MM影响较小,能够减轻疼痛,对腰椎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