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胞外酶

胞外酶

胞外酶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10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微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7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菌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等;胞外酶的相关文献由1089位作者贡献,包括蔡俊鹏、倪新江、潘迎捷等。

胞外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84.1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3.87%

专利文献>

论文:37 占比:11.94%

总计:310篇

胞外酶—发文趋势图

胞外酶

-研究学者

  • 蔡俊鹏
  • 倪新江
  • 潘迎捷
  • 初洋
  • 梁丽琨
  • 宋玉栋
  • 杨吉霞
  • 胡洪营
  • 冯志勇
  • 吴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芳娟; 邓百万; 解修超; 常宁; 宁静; 杨学英
    • 摘要: 为探究耐高温萌发菌在模拟夏季高温条件下漆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与天麻种子萌发的关系。对4株萌发菌进行递增式耐高温驯化,采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法、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萌发菌胞外酶活性,水琼脂法进行天麻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之间的酶活性及各菌株之间天麻种子萌发率存在明显差异,经过驯化的耐高温萌发菌4种酶活性和天麻种子萌发率均极显著高于各自对应亲本萌发菌(P<0.01),其中漆酶、木聚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分别是耐高温萌发菌SH-1、MDA-1、MDC-1、SH-1,酶活性依次为1 000.00、1062.35、402.90、40.91 U/L,天麻种子萌发率最高的是耐高温萌发菌SH-1,萌发率为71.76%,酶活性与天麻种子萌发率相关性最高的是木聚糖酶,相关系数为0.720。说明天麻种子萌发受温度、胞外酶种类及活性等多种因素共同调控,耐高温萌发菌表现出了更高的酶活性,促进天麻种子萌发,且木聚糖酶是影响天麻种子萌发的关键胞外酶
    • 姚宏佳; 王宝荣; 安韶山; 杨娥女; 黄懿梅
    • 摘要: 生物土壤结皮在增强土壤抵抗水蚀风蚀能力、改善土壤养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胞外酶活性可作为土壤生化反应强度的微生物指标,对理解荒漠生态系统微生物参与的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黄土高原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5个生物结皮发育阶段(裸沙地、全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藻混生结皮、全藓结皮)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多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4种胞外酶活性均随生物结皮发育序列变化显著增加,全藓结皮土壤显著大于全藻结皮土壤(P<0.05)。(2)生物土壤结皮层胞外酶活性显著高于下层土壤,且胞外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不断降低。(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P、土壤C:P、土壤N:P均与土壤胞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4)有结皮覆盖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土壤胞外酶活性显著高于裸沙地,全藓结皮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土壤胞外酶活性显著高于全藻结皮土壤。(5)标准化主轴估计表明,土壤胞外酶活性随着生物结皮的发育均有明显增强并呈现稳态特征,N-获取酶和P-获取酶相对于C-获取酶之间的斜率呈现等容关系,这一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通过稳态调控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王福慧; 周林燕; 胡汗; 王俊; 郭垚鑫; 任成杰; 白红英; 孙昊田; 赵发珠
    • 摘要: 森林土壤碳库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气候变暖下预测CO;不确定性的潜在主要来源。然而,不同植被带上各粒径团聚体的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及机理尚不明确。收集了中国太白山4个不同海拔的植被带的土壤,将土壤按粒径大小筛分为大、中、小3类团聚体,并进行了100天的土壤培养实验,以监测在3个恒定温度(5°C、15°C和25°C)下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和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研究表明(1)团聚体占全土比例随粒径增大而增大,而有机碳含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2)随着海拔的升高,大团聚体、中团聚体、小团聚体的惰性碳库比例分别从45.11%、36.37%、64.72%升高到45.71%、38.11%、67.12%,缓效碳库比例分别从28.81%、37.20%、14.54%下降到28.41%、36.16%、13.78%,活性碳库比例从26.06%、26.42%、20.73%下降到25.35%、25.72%、19.09%。(3)各团聚体温度敏感性(Q10)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T1Q10>T2Q10),并且具有惰性碳库Q10>缓效碳库Q10>活性碳库Q10的规律。(4)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MBC)随着培养时间,各海拔、各温度下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影响碳库和Q10的环境因素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土壤环境、土壤底物,其中植被表现较其他更强。
    • 贺元川; 罗昌树; 卫秋阳; 邓小书; 谭发银; 陈仕江
    • 摘要: 为探讨退化和复壮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菌株几个胞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将野生蜜环菌菌株连续伴栽天麻4次获得退化菌株,退化菌株经过氨水诱变选育后获得复壮菌株。以野生菌株为对照,将野生菌株、退化菌株、复壮菌株伴栽天麻,分别记录菌索萌发时间,计算平均生长速率,同时观察菌索的密度、粗细、分枝数和颜色,测定天麻产量和天麻素含量以及蜜环菌的漆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活性,并进行蜜环菌野生菌株、退化菌株、复壮菌株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测定漆酶相关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的菌索密度下降,菌索变细,分枝数量减少,菌索变成黑褐色,而复壮菌株的基本没有变化;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伴栽天麻的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复壮菌株无显著性差异;退化菌株的漆酶活性显著下降,活性仅为野生菌株的1/3,而复壮菌株的漆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在菌株退化、复壮过程中,漆酶活性与天麻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密切相关,变化规律一致;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的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复壮菌株的果胶酶、木聚糖酶活性显著增加;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6153个,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28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858个,筛选得到漆酶相关基因35个,退化菌株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8个,在复壮菌株中基因Unigene15885和Unigene19647上调表达量降低,且基因Unigene29569由退化菌株的上调表达变为下调表达,基因Unigene38073、Unigene34671、Unigene35295和Unigene31859下调表达量降低,基因Unigene31095、Unigene 8137、Unigene 33525和Unigene 23435由退化菌株的下调表达变为上调表达。
    • 应学兵; 陆娜; 林佳瑶
    • 摘要: 双孢蘑菇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需要一个最佳的“冷却-降温”催蕾过程,诱导其原基形成。通过设计4 d、6 d、8 d三个时间段内完成21.5°C到17.5°C的降温刺激试验,以漆酶、半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的酶活性,可溶性多糖含量,以及单糖组分为测定指标,对双孢蘑菇生长代谢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 d处理下半纤维素和淀粉酶活性更强,6 d处理下漆酶酶活性更强,8 d处理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更高,4 d和8 d处理下蛋白酶活性更强;4 d内完成降温更能使双孢蘑菇具有高产和富含多糖成分的优势。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淀粉酶对多糖的积累呈现显著负相关,蛋白酶表现强正相关;羧甲基纤维素酶对产量的影响呈现显著负相关,半纤维素酶表现强正相关。确定最佳的“冷却-降温”时间,可更好地为工厂化双孢蘑菇催蕾期的环境调控提供科学参考。
    • 夏永军; 张峰; 宋馨; 王光强; 艾连中; 熊智强
    • 摘要: 耐冷菌在原料乳低温贮藏、加工和运输等过程中广泛存在,通过产生耐热蛋白酶和脂肪酶等胞外酶,水解牛奶中的乳清蛋白、牛血清白蛋白、酪蛋白和甘油三脂,导致乳制品品质显著下降。本文从原料乳中分离出29株假单胞菌和1株芽孢杆菌,90°C处理5 min使耐冷菌Z8、Z14、P4、P5和P8胞外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1.88倍、2.20倍、2.00倍、2.25倍和3.67倍,使菌株P11、P15和Z7胞外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1.89倍、1.81倍和2.11倍,表明耐冷菌能够分泌耐热胞外酶。培养温度对耐冷菌产胞外酶有显著影响,4°C和37°C培养能够抑制耐冷菌产酶能力。本研究为原料乳中耐冷菌及其胞外酶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王辉; 郑丽娇; 于舒怡; 刘丽; 关天舒; 李柏宏; 刘长远
    • 摘要: 为了明确黄柄曲霉ASD对辣椒疫霉菌的生防机理,开展了ASD粗酶液在不同含量致病疫霉菌胁迫下四种胞外酶活性变化,并测定其酸碱稳定性与溶解性。结果表明,胁迫后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提高到较高水平,且与底物含量正相关,第3~4 d时酶活性最高;蛋白酶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虽也提高,但幅度小于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活性变化,且酶活性低。结果说明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的溶菌作用是ASD抑制辣椒疫霉生长的主要生防机制。此外,ASD粗酶液具有较好的耐酸碱性,在中性与微酸环境中抑菌活性较高;抑菌物质为亲水性物质,但会被乙醇破坏。研究结果可为黄柄曲霉ASD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 冯光志; 石慧; 郑居神; 石玉
    • 摘要: 金属离子在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当浓度的金属离子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金属离子的过度使用以及在食用菌自然生长过程中的过度富集,又会造成食用菌的重金属污染.该文综述金属离子对食用菌菌丝生长、胞外酶分泌以及营养价值与功能活性成分的影响,分析金属离子在食用菌子实体中的富集规律,为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充分利用好金属离子提供参考依据.
    • 孙正祥; 郑通文; 毛国庆; 刘璐; 陈东; 周燚
    • 摘要: 为筛选得到对稻瘟病有良好防效的拮抗细菌,为稻瘟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更多的菌源.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 Chiu,Shang et Su)及其根际分离细菌,通过平板对峙、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拮抗菌株,测定其产胞外酶活性,并经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对节白蜡及其根际共分离得到193株细菌,经平板筛选得到7株对稻瘟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其抑制率为62.53%~75.47%,其中菌株YZU-S033和YZU-S061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在离体叶片试验中对稻瘟病的防效较强,分别为81.7%和69.4%.在盆栽试验中,菌株YZU-S033和YZU-S061的菌体悬浮液显著降低了稻瘟病的发病率,减轻了该病害的发病程度,其防效分别可达69.8%和64.0%,与对照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当.这2株拮抗细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其中YZU-S061还可分泌嗜铁素.经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YZU-S033和YZU-S061均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结果表明菌株YZU-S033和YZU-S061对稻瘟病均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 胡汗; 马寰菲; 白红英; 郭垚鑫; 任成杰; 赵发珠
    • 摘要: 为探究森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在太白山选取典型的4个不同海拔的林带(锐齿栎林、辽东栎林、红桦林、牛皮桦林)的0-10 cm表层土壤为对象,分别在15、25、35°C下进行控温培养实验并测量其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1-20 d与20-72 d时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分别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与缓慢下降趋势,相比于其初始速率平均下降了68%与90%;表明高温在短期内促进土壤呼吸;2)太白山地区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在培养过程中,出现15°C和25°C下微生物量先增多后减少,35°C下微生物量一直减少的现象,并且胞外酶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因素,其中BG(β-葡萄糖苷酶)是胞外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4)培养72 d以后,BG已无法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充足的碳,在25°C和35°C下,由BX(β-木糖苷酶)提供的碳已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碳源之一.在15°C和25°C下,N是培养前期限制土壤呼吸的因素,C是后期限制因素;在35°C下,N一直是限制土壤呼吸的因素.在15°C和35°C下,土壤呼吸不存在P限制;在25°C的培养前期,P是限制土壤呼吸的因子,而在培养后期不存在P限制.本研究结果阐明抑制土壤碳排放的关键在于抑制土壤微生物呼吸,揭示了在胞外酶驱动下的土壤碳循环特征,为准确预测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