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9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33318篇;相关期刊212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2012中国·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相关文献由150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俭、樊嘉、孙德强等。

肝内胆管细胞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5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3318 占比:99.65%

总计:133784篇

肝内胆管细胞癌—发文趋势图

肝内胆管细胞癌

-研究学者

  • 周俭
  • 樊嘉
  • 孙德强
  • 杨广顺
  • 陈孝平
  • 吴孟超
  • 杨宁
  • 胡和平
  • 庞书杰
  • 张海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志浩; 刘锋
    • 摘要: 手术切除是肝内胆管细胞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也是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R0切除是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保证R0切除和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切缘距离应>10 mm。淋巴结是否转移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淋巴结清扫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辅以系统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起始不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辅助化疗是一个可能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的有效措施。
    • 马虎成; 任昊桢; 汤宁; 王帅; 张玉衡; 施晓雷
    • 摘要: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传统开腹手术行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27例,其中9例接受机器人手术,18例接受传统开腹肿瘤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两组均完成肿瘤根治术;机器人组和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198±32)分对(215±74)分】、术中出血量【200(100,250)ml对275(200,300)ml】和术中输血次数(0次对2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器人组和开腹组患者肿瘤直径【4.0(2.5,5.5)cm对6.3(3.9,6.5)cm】、R0切除率(100.0%对88.0%)和淋巴结转移率(44.4%对3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2(1,2.5)d和7(4,8)d,显著短于开腹组【分别为3(1.8,3.5)d和11(8,12)d,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和27.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展机器人肿瘤根治术治疗ICC患者安全,术后恢复快。
    • 李慧娟; 杨立品; 赵莎莎
    • 摘要: 目的分析淋巴管、血管及神经侵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ICC患者142例(男74例、女68例),年龄63(56,74)岁。ICC经肝切除术后病理证实。比较不同淋巴管、血管及神经侵犯状态ICC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分析无复发生存率、生存率。根据资料类型,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无复发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KM法、log-rank检验。结果ICC患者中淋巴管侵犯40例、淋巴管未侵犯102例。淋巴管侵犯患者血管侵犯、神经侵犯及内脏侵犯为15例(37.5%)、19例(47.5%)及11例(27.5%),与淋巴结未侵犯[3例(3.0%)、4例(3.9%)及8例(7.8%)]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侵犯ICC患者术后1年、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为73.9%(17/23)、21.7%(5/23)及0(0/23),与神经未侵犯[79.8%(95/119)、34.4%(41/119)及27例(22.7%)]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神经侵犯的ICC患者总体生存率较差,而不同淋巴管、血管状态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并无显著性差异。
    • 张士波
    • 摘要: 目的: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应用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疑似病例5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手术病理学检查后确诊肝内胆管细胞癌42例、不典型肝脓肿15例。对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比较诊断准确率,不同扩散加权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描述扩散梯度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施加间隔的综合因素(b值)下表现弥散系数(ADC值),以及分析检查影像学特征。结果: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符合率、灵敏度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与不典型肝脓肿患者在不同b值下ADC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肝内胆管细胞癌CT图像特征表现为病灶界限清晰、不规则分叶状、圆形/类圆形,增强扫描后轻中度边缘强化。肝内胆管细胞癌MRI图像特征表现为T_(1)WI低信号,T_(2)WI等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有强化不均匀性斑片,囊变区、动脉期环形强化典型,且有动脉期断环征。结论: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中应用CT与MRI进行检查,均可获得一定诊断效能,两者进行比较MRI诊断符合率与灵敏度更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检查更准确,且图像特征明显、清晰,图像质量高于CT,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丰富、可靠依据。
    • 阿卜来海提; 马森林; 陈明泉
    • 摘要: 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胆管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胆管癌的诊断通常发生在疾病进展或扩散阶段,从而导致患者的预后非常差。临床上缺乏可用于诊断ICC的生物标志物。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人类基因谱的不断充实,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基因引起我们重视。本文对氨甲酰磷酸酯(CPS1)以及其同源长链非编码RNA在ICC诊断中的作用及研究价值作一综述。
    • 周建; 陆旭; 朱岩举; 王庆元; 冯明明; 郭胜利
    • 摘要: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LLR)与开腹肝切除术(OLR)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74例,其中32例接受LLR手术,另42例接受OLR手术。随访3年。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血清CA19-9和CEA水平、神经侵犯、微血管侵犯、肿瘤低分化、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肿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R组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肝门阻断、术后住院日、输血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325(250,475)ml、5(3.5,6.5)cm、9例(28.1%)、7(5,12)d、2例(6.2%)和2(2,4)d,与OLR组【分别为500(375,750)ml、20.5(17.0,25.0)cm、31例(73.8%)、10(7,15)d、7例(16.7%)和4(3,6)d】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当前情况下,采取OLR或LLR手术治疗ICC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较少。各地可根据肿瘤和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 周怡; 何磊; 钱爱丽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准确性的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纳入的25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CA199、CA242、CA50、CEA、AFP、GGT含量,以及观察组患者单项标志物和联合检测下的阳性率差异。结果:对照组在CA199、CA242、CA50、CEA、AFP以及GGT方面含量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6.00%(24/25),CA199单项检测阳性率为60.00%(15/25),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41,P=0.002);CA242单项检测阳性率为40.00%(10/25),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15,P=0.001);CA50单项检测阳性率为56.00%(14/25),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65,P=0.001);CEA单项检测阳性率为48.00%(12/25),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6,P=0.001);AFP单项检测阳性率为32.00%(8/25),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2,P=0.001);GGT单项检测阳性率为48.00%(12/25),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6,P=0.001)。结论: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并结合GGT结果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建议临床推广。
    • 朱婷; 林立平; 韦玉亚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成像特征及定量参数对肝脏炎性假瘤(IPT)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在2016年4月—2021年7月ICC患者57例设为ICC组,另选IPT患者32例为IPT组,大部分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两组均于入院时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观察两组CEUS成像特征(动态增强模式、动脉期增强方式、动脉期增强程度)及定量参数(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借助ROC分析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对ICC的预测价值。结果ICC组“快进快退”的患者占比为35.09%,显著低于IPT组的68.75%(P<0.05),ICC组周边环状增强、整体不均匀增强、整体均匀增强患者占比分别为31.58%、54.39%、14.04%,IPT组分别为18.75%、40.63%、40.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组达峰时间、等回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26.56±6.53)、(33.53±7.25)、(48.12±9.12)s,显著高于IPT组的(22.93±7.26)、(27.53±7.46)、(41.75±9.5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预测I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0.925、0.9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成像特征及定量参数对ICC和IPT具有一定鉴别价值。
    • 王成交; 石英
    • 摘要: 目的研究比较肝内肝管细胞癌治疗上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菏泽市郓城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肝内胆管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的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开腹手术,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术后康复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总体优势显著,因此,此种治疗方式在临床上更具备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 李松; 陆轶杰; 吴建武; 蒋新卫
    • 摘要: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HIMT)是一种少见的肝脏交界性肿瘤,是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以肝脏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病理特征的炎性病变。据文献统计,在我国HIMT的发病率约为1/118.56万,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超过70%[1]。Pack等[2]于1953年首次报道了HIMT并称之为一种肉芽肿性假瘤。近年来HIMT的报道逐渐增多,但误诊误治率仍较高,提高对HIMT的病理学基础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近期收治1例术后病理确诊为HIMT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