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力

肌力

肌力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1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4795篇;相关期刊536种,包括中国体育科技、护理研究、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等;肌力的相关文献由505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秀林、吴毅、朱政康等。

肌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3 占比:1.7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4795 占比:98.26%

总计:76120篇

肌力—发文趋势图

肌力

-研究学者

  • 徐秀林
  • 吴毅
  • 朱政康
  • 胡永善
  • 瓮长水
  • 李剑锋
  • 王勇
  • 严荣国
  • 刘瑞丰
  • 李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厉中山; 王春露; 刘洁; 杨铁黎; 孔维签; 李伟; 张秦阳; 陈松; 车同同; 李志远; 关荣鑫; 白石
    • 摘要: 背景:力量素质是人类进行身体活动的必备要素,短暂的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诱导和激活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class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1,TRPC1),并引发小鼠骨骼肌生长与重塑,从而对肌组织产生一系列生理支持效应,该机制是否会引发人体骨骼肌生理结构与工作能力的变化,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体肌力提升手段尚无研究。目的:选用可激活TRPC 1的特定低频脉冲磁场作为外源性刺激,以观察并验证短期刺激对人体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力量耐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普通成年健康受试者27例,随机分为训练组、照射组、训练+照射组,每组9例。训练组采用抗阻训练,训练+照射组每次接受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强度1.5 mT,频率3300 Hz)后即刻进行抗阻训练,照射组只进行10 min低频脉冲磁场刺激,试验周期9 d,间隔48 h进行1次训练或照射,为了观察低频脉冲磁场与抗阻训练结合是否会产生增益效果,训练组与训练+照射组在5次训练前后采集最大自主收缩力的肌电信息,照射组只在第1,3,5次进行最大自主收缩力测试,跟踪肌力变化情况。试验后观察3组受试最大自主收缩力值、1次重复最大力量、耐力持续时间、中值频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在试验过程中,所有被试的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与时间交互效应显著(P<0.01),随时间的推进均出现显著变化,各组内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与时间交互显著(P<0.05),组间无交互效应;②各组被试后测最大自主收缩力值、1次重复最大力量、耐力持续时间、中值频率相比前测均显著提升,其中训练组各指标提升率依次为19%,23%,28%,18%,训练+照射组提升率依次为11%,10%,53%,18%,照射组各指标提升率依次为28%,18%,27%,6%;③训练+照射组的中值频率显著高于照射组(P<0.05),与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④通过对训练组与训练+照射组每次训练前后的最大自主收缩力肌电均方根振幅平均值对比发现,训练组前2次训练后最大自主收缩力肌电均方根振幅平均值显著下降(P<0.05)。⑤结果证实:在强度1.5 mT,频率3300 Hz的脉冲磁场短期刺激方案下,人体肱二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和力量耐力显著提升,低频脉冲磁场诱导TRPC1促进肌组织工作能力提升这一机制在人体上得到有效验证;在最大力量提升效果上,低频脉冲磁场刺激与该试验进行传统抗阻训练的两组最终力量水平一致;抗阻训练结合脉冲磁场刺激在训练过程中可体现出更好的抗疲劳能力,以及保持肌力稳定增长的功效,这种结合在训练初期可在相同负荷下使局部肌群更多的运动单位获得训练刺激,提升整体训练效率;在力量耐力提升效果上,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使肌肉等长收缩时间延长,抗疲劳能力提升,低频脉冲磁场刺激结合抗阻训练相比单纯进行低频脉冲磁场刺激可带来更加有效的力量耐力增益效果。
    • 宋翠荣; 陈童真; 刘美晓; 张海峰
    • 摘要: 背景:目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不耐受高强度锻炼,骨骼、肌肉退化,常由于跌倒导致伤残或死亡,如何提高老年人的下肢肌力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目的:分析行走步长对老年人(> 60岁)下肢肌力的影响,探索高效的行走方式,为日常锻炼提供指导。方法:选择30名健康老年人为受试者,均为男性,年龄65-75岁,测量其形态参数,导入仿真软件Opensim 4.0,分别建立各受试者骨肌模型。应用Vicon 2.3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实时记录各受试者正常步长、大步长行走的运动轨迹;同时采用足底三维测力台记录步行中足底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将各受试者运动数据导入Opensim 4.0软件建立运动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结合足底测力台数据验证其有效性。模型经验证后仿真各受试者在不同步长行走过程中,髂肌、腰大肌、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大收肌的肌力变化;将各受试者2次不同步长行走肌力数据分别导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各受试者骨骼肌肉模型及不同步长行走的运动模型,导出各受试者不同步长行走过程中下肢重要肌肉的时间-肌力变化曲线;(2)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步长行走肌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步长与肌力变化的规律:正常步频下,增大步长幅度,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肌力显著增加,髂肌、腰大肌、臀大肌、臀中肌、大收肌轻度增加;(4)提示增大步长行走可以提高下肢肌力,为老年人选择正确行走方式、相关康复训练以及运动处方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刘玉波; 张会增; 张同润; 睢更义; 马楠; 程旭; 高旭鹏; 许敬; 王朝亮
    • 摘要: 背景:踝关节骨折手术后关节解剖形态的恢复,对关节的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有极大的影响,以往研究仅仅关注术后踝穴高度恢复情况,因此研究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踝关节功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8例单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Mazur评分法对所有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分组:Mazur评分优(93-100分)132例,良(87-92分)65例,可、差(60岁、骨折分型C型、开始康复时间>7 d、未行跟骨牵引以及踝穴形态指标(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大)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5)上述结果证实,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患者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增大以及高龄、未做跟骨牵引、康复训练时间晚以及C型骨折为患者膝关节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临床中需对这类患者引起重视。
    • 刘玉波; 张会增; 张同润; 睢更义; 马楠; 程旭; 高旭鹏; 许敬; 王朝亮
    • 摘要: 背景:踝关节骨折手术后关节解剖形态的恢复,对关节的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有极大的影响,以往研究仅仅关注术后踝穴高度恢复情况,因此研究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踝关节功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8例单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Mazur评分法对所有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分组:Mazur评分优(93-100分)132例,良(87-92分)65例,可、差(60岁、骨折分型C型、开始康复时间>7 d、未行跟骨牵引以及踝穴形态指标(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大)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⑤上述结果证实,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患者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增大以及高龄、未做跟骨牵引、康复训练时间晚以及C型骨折为患者膝关节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临床中需对这类患者引起重视.
    • 贾金凤; 徐晓; 赵红梅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渐进性运动训练对ICU老年病人自身肌力和自理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对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132例老年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66例。2组均采用常规ICU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联合使用早期渐进性运动训练干预。比较干预前后2组的伸肌和屈肌肌力、自理能力、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肌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伸肌和屈肌肌力指标均升高,2组的各项自理能力指标评分、MRC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躯体疼痛(BP)评分均降低,其余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老年病人开展早期渐进性运动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自身肌力,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李颖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心脏手术后患者肌力影响及VTE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107例,按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观察组实施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Well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发症发生例数、MRC评分、改良后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结果 实施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Well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ib、D-D、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MRC高于对照组,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Fib、D-D、TNF-α、IL-6水平并预防患者VTE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防止术后肌力减退。
    • 刘玉琳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下坡行走方式对COPD稳定期患者心肺运动功能、运动能力及BMD的影响。方法:将36名受试者进行前测(心肺运动功能、运动能力、双能X射线骨扫描),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有氧运动组(A组)、下坡行走组(DW组),进行12周,每周4次的干预,其中C组受试者予常规治疗;DW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在跑步机上完成的下坡走干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在跑步机上完成的平地行走。干预结束后2天内进行后测。利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论:FEV1、FVI1/FVC、Peak VO2/kg、Peak Power、Peak VCO2、6min行走指标方面DW组和A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结果和C组后测结果(p0.05)。股四头肌等长收缩PT、等速收缩PT指标方面,DW组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前测结果、和A组、C组后测结果(p<0.05)。股骨颈、大转子三角区骨密度,DW组测指标显著高于前测结果和C组后测结果(p<0.05)。结论:下坡行走能够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和骨密度,且在肌力和骨密度的提升效益显著优于目前常用的平地有氧行走。
    • 赵璇; 韩娟; 马佳佳; 郭君; 杨书宏
    • 摘要: 目的:对重症监护室(ICU)获得性衰弱(ICU-AW)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探讨其在出院后1年内的肌力恢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9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ICU-AW病人为研究对象。随访调查病人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时的肌力恢复状况。结果:最终共有130例完成随访,总失访率为17.3%。病人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和出院后12个月的肌力评分分别为34~60分、37~60分、39~60分,预计累积肌力恢复率分别为28.4%、62.8%和84.8%。Cox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康复训练(RR=2.471)和出院后日常锻炼(RR=1.535)是病人出院后肌力恢复的促进因素,年龄(RR=0.458)、ICU入住天数(RR=0.340)和独居(RR=0.521)是肌力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ICU-AW病人的院外延续性干预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随访与干预计划,指导病人出院后就近选择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鼓励其坚持日常锻炼,促进肌力恢复。
    • 原雨灵; 林小燕; 陈建清
    • 摘要: 目的探究对有机磷中毒致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方法方便选择于2018年4月—2020年3月该院接收的有机磷中毒致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92例,根据不同护理措施分为两组,每组46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肌力、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在肌力恢复情况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76.27±5.62)分明显高于常规组(68.38±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5,P<0.001);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为(44.19±5.44)分、(41.13±5.58)分,低于常规组(54.33±5.65)分、(54.26±6.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65%,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机磷中毒致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系统化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肌力,辅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 周文生; 张前前; 毛苏杰; 郑婷婷; 李然
    • 摘要: 下肢爆发力是基础体能素质,决定着训练和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过去有许多研究专门探讨和比较不同训练方式对提升爆发力的效果,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比较短期增强式训练(plyometric training, PT)和传统爆发力训练(traditional explosive training, TE)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五次TE和PT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方法:20名受试者(21.4±0.75岁)被随机分为实验组(PT group, PTG)和对照组(TE group, TEG)。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五次连续训练,训练前后进行立定跳远、垂直纵跳的下肢爆发力测试。研究结果:PTG和TEG的立定跳远和垂直纵跳均得到显著提升(p<0.05),其中PTG的提升幅度分别为2.9%和2.8%,TEG的提升幅度分别为6.2%和5.0%,值得注意的是训练后TEG的立定跳远和垂直纵跳均显著高于PTG(p<0.05),分别高出2.9%和2.7%。结论:五次TE和PT能够显著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立定跳远和垂直纵跳的能力,TE对立定跳远和垂直纵跳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优于PT。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