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甲氧基二甲醚

聚甲氧基二甲醚

聚甲氧基二甲醚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48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0152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石油化工、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化工学会2014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等;聚甲氧基二甲醚的相关文献由7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鑫钢、韩振为、洪正鹏等。

聚甲氧基二甲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1528 占比:99.97%

总计:501663篇

聚甲氧基二甲醚—发文趋势图

聚甲氧基二甲醚

-研究学者

  • 李鑫钢
  • 韩振为
  • 洪正鹏
  • 叶子茂
  • 刘文飞
  • 向家勇
  • 蔡依进
  • 廉景燕
  • 刘殿华
  • 卢方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琳琳; 雷骞; 邓聪迩; 陈洪林
    • 摘要: 建立了一种采用气相色谱测定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缩合产物组成的分析方法,以乙二醇二乙醚(EGDE)为内标物测定了甲醇、甲酸甲酯、三聚甲醛及PODE_(n)(n≤3)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以甲缩醛、PODE_(2)和PODE_(3)为基准物,通过外推法计算得到PODE_(4~10)各组分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根据有效碳数法计算了聚甲氧基半缩醛(HF_(n))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精密度与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表明,甲醇、甲酸甲酯、三聚甲醛、甲缩醛、PODE_(2)和PODE_(3)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加标回收率在99%~104%之间,满足不同含水量原料合成PODE的产物组成定量分析要求。
    • 雷骞; 梁琳琳; 吕高孟; 陈洪林
    • 摘要: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等对不同硅铝比(SiO_(2)/Al_(2)O_(3))的ZSM-5分子筛粉末催化剂进行表征。在间歇反应器中,本文对比了不同硅铝比ZSM-5分子筛粉末催化三聚甲醛和甲缩醛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硅铝比为400的ZSM-5分子筛粉末具有最高的PODE_(2~8)的收率和选择性。然后,采用挤条成型法,在ZSM-5分子筛粉末(SiO_(2)/Al_(2)O_(3)=400)中加入硅溶胶黏结剂和甲基纤维素黏结剂,制备得到ZSM-5成型催化剂,硅溶胶添加量和甲基纤维素分子量影响成型催化剂强度。采用ZSM-5成型催化剂,以固定床为反应器,反应温度和反应空速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对三聚甲醛(TOX)的转化率和PODE的选择性影响较小。在85°C、压力1MPa、空速为5h^(-1)的条件下进行了240h催化性能考察,成型催化剂催化性能稳定,三聚甲醛的转化率高于90%,PODE_(2~8)的选择性达到95%以上。
    • 董素荣; 赵旻; 张众杰; 周广猛; 焦宇飞
    • 摘要: 为提高PODE/柴油混合燃料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实现PODE在高海拔柴油机上的应用,基于互溶性试验装置和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开展环境条件、PODE掺混比例对PODE/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和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子运动减弱,PODE与柴油密度差值增加,互溶性变差;随着PODE掺混比例的增加,PODE/柴油混合燃料的十六烷值增大,冷滤点、馏程、硫和芳烃含量降低,改善了燃料的低温流动性和蒸发着火特性。同时,PODE增大了燃油密度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了运动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
    • 卫海桥; 杨鹏晖; 张少栋; 张韧; 李卫; 潘家营
    • 摘要: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理想的柴油替代燃料,具有明显的低、高温化学反应,显著影响发动机着火性能及燃烧放热特性.在双燃料发动机中,PODE通常作为高活性燃料引燃低活性燃料,但目前关于纯PODE燃烧研究很少.本文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结合瞬态缸压采集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方法,获得了缸压、放热率、滞燃期、燃烧持续期、火焰图像等特征参数,研究了关键参数(喷油量、进气温度、喷油时刻)对PODE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PODE燃烧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放热,混合气呈现顺序自燃;随着喷油量的增加,缸压和放热率峰值提高,高温反应提前而低温反应先推迟后提前.分层条件下,PODE着火性能改善,燃烧持续期变短,放热率分布较为集中;随着进气温度增加,缸内热氛围改善,可燃混合气分布更加均匀,放热率峰值减小;而随着喷油时刻的推迟,缸内油气混合时间缩短,燃烧呈现从均质燃烧向扩散燃烧转变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ODE压燃燃烧特性,为PODE在内燃机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陈东东; 王铁; 李国兴; 乔天佑; 侯振宁
    • 摘要: 基于单轴并联式混合动力试验平台,以0号柴油、煤基费托合成柴油(F-T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为基础燃油,研究0号柴油、F-T柴油及F90P10(PODE体积分数为10%)和F80P20(PODE体积分数为20%)4种燃油在不同的起动瞬态变化条件下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分析F-T柴油/PODE掺混燃料对混合动力柴油机起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号柴油相比,燃用F-T柴油时起动燃烧首循环的缸内压力、放热率和压力升高率峰值都有所降低,燃烧持续期增大;冷起动工况下,CO、NO_(x)排放峰值在24 V原机起动时分别降低42.3%和32.4%,800 r/min拖动起动时分别降低50.9%和55.0%,而碳烟峰值略有升高;热起动工况下,CO、NO_(x)和碳烟排放峰值在24 V原机起动时分别降低66.4%、64.5%和34.4%,800 r/min拖动起动时分别降低57.0%、48.6%和24.8%.与F-T柴油相比,随着PODE体积分数的增大,起动中CO和NO_(x)排放峰值略微增大,但碳烟排放大幅降低,弥补F-T柴油在冷起动时碳烟排放升高的不足.
    • 朱冬涛; 张光德; 周文韬; 张彦杰
    • 摘要: 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进气压力和EGR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发动机燃烧相位提前,动力性和经济性明显提高,但NO_(X)排放物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持续增加,Soot排放物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EGR率的提高,发动机燃烧相位滞后,明显改善了NO_(X)的排放,但代价是Soot、CO和HC排放物的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略有降低。
    • 梁贺; 张立鹏; 周颖; 左青明; 陈勇; 钟鑫; 王浒; 尧命发
    • 摘要: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具有高十六烷值、高含氧量和互溶性好等燃料特性,目前PODE通常与传统燃料混合使用,具有显著改善内燃机热效率和有害物排放的潜力.本文首先基于射流搅拌反应器开展典型汽油替代物异辛烷与高活性代用燃料PODE_(3)混合燃料的低温氧化实验,然后通过简化PODE_(3)详细机理并耦合异辛烷/正庚烷机理构建了包含108个组分和434个反应的PRF-PODE_(3)简化机理.利用该机理模型对PODE_(3)/异辛烷燃料进行了滞燃期、层流预混火焰和射流搅拌反应器的实验验证并获得了良好的预测结果.PODE_(3)/异辛烷低温氧化实验及模拟结果表明,掺混PODE_(3)后,会在低温反应阶段产生大量的OH、HO_(2)、CH_(3)等活性基,从而促进异辛烷的低温反应,且随着掺混比例的提高,异辛烷低温反应明显增强.异辛烷中添加PODE_(3)对于CH_(4)、C_(2)H_(6)等中间产物影响较小,但会显著降低C_(2)H_(4)和C_(3)H_(6)等中间产物的浓度,具备显著改善PAH和碳烟生成的潜力.
    • 董素荣; 刘瑞林; 张众杰; 焦宇飞; 赵旻
    • 摘要: 为给PODE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提供支撑,利用定容弹喷雾试验系统,开展环境条件(压力和温度)、喷油参数(喷油压力和脉宽)对POD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形态、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形态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低温时液核头部逐渐增大,而高温时液核头部变细变尖,液柱长度减小;喷雾贯穿距迅速增大后趋于平稳,喷雾锥角升高至最大值后减小并趋于稳定。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均增大;环境压力降低使喷雾贯穿距增大,且“撞壁”时间提前,喷雾锥角减小;不同环境温度下喷油压力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规律不同,喷油脉宽对喷雾贯穿距与喷雾锥角的影响较小。
    • 嵇乾; 赵廉; 谈秉乾; 刘军恒; 魏明亮
    • 摘要: 为了控制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甲醇混合燃料的NO_(x)排放,基于Converge软件构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仿真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探究SCR系统对PODE/甲醇混合燃料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比n(NH_(3))/n(NO_(x))的增加,SCR催化剂载体前的NH_(3)分布均匀性γNH_(3)、速度分布均匀性μ_(ν)和NO_(x)转化效率η(NO_(x))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氨泄露量则逐渐增加,当n(NH_(3))/n(NO_(x))为1.3时,γNH_(3)达到最高值0.988,μ_(ν)达到最高值0.983,η(NO_(x))达到最高值81.4%;混合器可以有效提升SCR系统的性能.基于正交优化对SCR混合器进行优化后得出最优方案为混合器叶片数量为16个、叶片倾角为30°、叶片宽度为16 mm,并通过台架试验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柴油机1800 r·min^(-1),100%负荷下,混合器优化后的SCR系统的NO_(x)转化效率为75.4%,NH_(3)泄漏量下降了9.6×10^(-7).
    • 赵世栋; 林旭峰; 徐永强; 刘欢; 刘发强; 吴咏梅; 商红岩
    • 摘要: 采用混捏法制备负载MgO固体碱脱酸剂,利用热重、X射线衍射、N_(2)吸附-脱附、原子吸收光谱和Hammett吸附指示剂滴定等对其性质进行表征,测试固体碱脱酸剂对聚甲氧基二甲醚样品的脱酸性能、酸容量、径向抗压强度、再生性能等。结果表明:当聚甲氧基二甲醚原料酸度为219.67 mg KOH/(100 mL)、脱酸后产品酸度低于20 mg KOH/(100 mL)时,脱酸原料与脱酸剂的体积比可达44;450°C下焙烧再生后,脱酸活性仍超60%;该固体碱脱酸剂具有使用操作简单、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