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9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0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68190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2012年安徽省神经病学学会学术年会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文献由16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铁军、冯陈国、周俊杰等。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0 占比:1.03%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8190 占比:98.93%

总计:68931篇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文趋势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研究学者

  • 李铁军
  • 冯陈国
  • 周俊杰
  • 张建革
  • 李建生
  • 杨子江
  • 林国强
  • 田平
  • 章越凡
  • 肖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行行; 赵麓; 王斌
    • 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大脑某一部位血流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可伴有脑血栓等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而成为近年医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临床上常采取在缺血早期使用溶栓药物,使血流恢复,降低致残率,但缺血脑组织恢复供血供氧后,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脑组织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其损伤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炎性反应、神经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中毒、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NO的毒性反应、细胞内Ga^(+)超载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而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还得进一步研究。通过整合近几年有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病机及中药在治疗该疾病中的研究,以期为临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 于娟
    •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98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此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存在精神类疾病,且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布情况及分型情况。结果:经颈动脉超声检测研究组患者颈动脉IMT值为(1.02±0.13)mm,对照组颈动脉IMT值为(0.61±0.10)mm,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受试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方面,除复合型斑块,其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98例患者中,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颈动脉狭窄共31例(占31.63%)。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有效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测量IMT值并判断其分型,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型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郭艳丰
    • 摘要: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0.7±7.6)分、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41.7±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0.2±7.8)、(32.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为3.6%(2/55),低于对照组的14.5%(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可以调节血脂水平,还能够降低缺血性脑梗阻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红梅; 王爱菊; 高峰
    • 摘要: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孤立性头痛、颅内高压综合征、癫痫发作、局灶性脑叶综合征及脑病。抗凝是目前治疗CVST的主要方法。然而,抗凝治疗效果欠佳或合并脑出血的重症CVST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静脉窦接触性溶栓、动脉介入溶栓、机械性碎栓、球囊导管取栓术、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等。本文对CVST治疗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讨CVST的可行性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杨春燕; 魏伟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采取颈部血管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式诊断颈部血管病变的价值。结果:颈部血管彩超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病变、颈内动脉狭窄、颈外动脉狭窄、颈总动脉狭窄的诊断检出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确切,但是该方法对椎动脉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还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方式,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贾建普; 张乐国; 王丽轩; 姬春雪; 夏瑞雪; 张俊玲
    • 摘要: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7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A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利用CTA联合彩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级,分析动脉内-中膜不同厚度者的Cys-C、Hcy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172例患者经CTA检查发现,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16例、39例、28例;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者有52例,IMT增厚者31例,其余89例患者均有斑块形成,其中硬斑块22例,软斑块34例,混合斑块33例;IMT正常者的Cys-C、Hcy水平明显低于IMT增厚组者、斑块形成者,其中斑块形成组Cys-C、Hcy水平最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Hcy水平升高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ys-C和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CTA可有效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早期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重大。
    • 伦月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40例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同期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VOLUME)],分析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种类与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扩大发生率分别为37.50%、82.50%、92.50%,均高于对照组的7.50%、5.00%、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SV(64.94±17.33)cm/s、EDV(11.97±0.31)cm/s、VOLUME(341.35±96.68)ml/min小于对照组的(73.62±19.96)cm/s、(18.28±0.57)cm/s、(387.18±93.85)ml/min,PI(2.61±0.73)、RI(0.98±0.2)高于对照组的(2.24±0.49)、(0.68±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33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其中斑块种类包括脂质斑块8例、钙化斑块7例、纤维型斑块9例、复合型斑块9例;斑块分布包括颈动脉开始位置、颈动脉主干、颈动脉窦。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供参考依据用于后续治疗。
    • 徐月嫦
    • 摘要: 目的 分析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以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和平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以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每次的剂量治疗,观察组以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每次的剂量治疗,比较血清学指标和血脂指标改善情况、脑血管储备能力和屏气指数改善情况和治疗效果组间差异。结果 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DL水平高,LDL、TG、TC水平均低(P0.05),实施治疗后两组脑血管储备能力和屏气指数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以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每次的剂量治疗比20mg每次疗效强,在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同时改善了患者血脂水平,建议推广应用。
    • 高晓凤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时应用颈部血管超声的价值。方法:选取广灵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此外,从同时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中遴选46名作为对照组。对92例受检者施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针对两组患者典型症状、病变部位检出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中膜厚度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增厚检出率依次为84.78%、91.30%及95.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中膜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能够有效检出病症,明确患者的实际血流状况及病变部位,为后续治疗方法的选定提供可靠影像学和动力学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 李艾芹
    • 摘要: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超声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泰安市中医二院治疗的6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的人员6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采用东芝SSA-79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比较两组观察斑块发生的位置、回声及颈动脉内部超声学表现,检查颈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流速度(V)变化。结果:观察组检出颈动脉斑块46例(斑块总数220块),斑块发生率为73.0%;斑块发生在颈外动脉近段5例,占10.9%;发生在颈内动脉近段11例,占23.9%;发生在颈动脉主干7例,占15.2%;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23例,占50.0%。220块斑块中低回声斑块92块,强回声斑块57块,混合回声斑71块。对照组检出颈动脉斑块2例(斑块总数5块),斑块发生率为7.9%,其中低回声斑块2块,强回声斑块2块,混合回声斑1块。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11例,占17.5%;颈动脉狭窄13例,占20.6%。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1例,占1.6%;颈动脉狭窄1例,占1.6%。两组颈动脉内部超声学表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PI、颈动脉RI高于对照组,颈动脉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有助于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