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石性胆囊炎

结石性胆囊炎

结石性胆囊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55849篇;相关期刊314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现代诊断与治疗、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3国际肝胆胰外科东海论坛暨第25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结石性胆囊炎的相关文献由1527位作者贡献,包括郑伟、陈东风、刘祯发等。

结石性胆囊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5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5849 占比:99.80%

总计:456768篇

结石性胆囊炎—发文趋势图

结石性胆囊炎

-研究学者

  • 郑伟
  • 陈东风
  • 刘祯发
  • 崔庆贵
  • 王会生
  • 程启文
  • 郝晓尊
  • 郝玉杰
  • 龙建林
  • 冷恩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振峰; 刘帅; 李建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结石性胆囊炎围手术期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140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对比两组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1.43%(1/70),低于对照组10.00%(7/70),(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黏附率(PAR)水平降低,观察组MPV、PLT、PA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减少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血栓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小板相关指标水平有关.
    • 赵国华
    • 摘要: 目的分析对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数字随机法对其进行分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n=51),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的为研究组(n=51),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以及各项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保障手术安全、有序进行,在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不良反应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惠军宁; 李忠兴
    •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与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其胃肠功能所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潼关县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0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孔组(20例)和三孔组(80例)。三孔组患者接受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单孔组患者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和术后24 h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术后1个月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切口美观评分,术后6 h疼痛评分(VAS)。结果单孔组患者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三孔组(均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血清IL-6、hs-CRP、WBC水平均升高(均P<0.05);单孔组患者术后1个月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三孔组,切口美观评分高于三孔组,术后6 h疼痛评分低于三孔组(均P<0.05)。结论相比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同时可控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切口美观度较高且预后良好。
    • 盛冠楠; 盛亚楠; 马林藏
    • 摘要: 目的:观察藏药十味胆宁散联合奥硝唑片治疗老年结石性胆囊炎配合用药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8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入院后均行奥硝唑片联合藏药十味胆宁散治疗,采用“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指导,n=40)、联用组(用药护理指导,n=40),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结果:用药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与参照组比较,联用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IL-6、IL-10及TNF-α值更低。联用组有效率(97.50%,39/40)高于参照组(80.00%,32/40)(χ^(2)=4.507,P=0.034,P<0.05)。结论:藏药十味胆宁散联合奥硝唑片治疗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时配合用药指导可提高疗效、发挥抗炎效果。
    • 张安红; 徐钧; 张瑞昕; 郭宏伟
    • 摘要: 患者男,66岁,主因“间断发热伴皮肤巩膜黄染3月余”于2020年11月24日收入我科。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体温升高,呈间断低热,约37.6°C,伴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不伴腹痛、腹胀等不适。合并2型糖尿病6年,高血压10年,均口服药物治疗,血糖、血压控制尚可,无手术及外伤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检查阴性,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墨菲征阳性,未触及包块,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未见水肿,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胡俊君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AC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4月武汉市第七医院收治的ACC行LC治疗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14)与无并发症组(n=132)。记录所有ACC行LC治疗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机以及中转开腹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C治疗AC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体温、胆囊壁厚度、手术时机、中转开腹均是LC治疗AC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以LC治疗ACC术后并发症发生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白细胞计数>15×10;/L[OR=1.639,95%CI(1.091,2.944)]、胆囊壁厚度≥6 mm[OR=1.932,95%CI(1.406,3.271)]、手术时机为发病>48 h[OR=1.728,95%CI(1.251,2.649)]以及中转开腹[OR=2.169,95%CI(1.348,3.977)]为LC治疗AC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C治疗AC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受术前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手术时机以及中转开腹影响较大,通过对其进行干预或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彭秋月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依据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胆囊前三角解剖入路,观察组采用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康复相关指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术后6 h、1 d、3 d)疼痛程度、并发症(胆漏、胆管损伤、出血)发生率、中转开腹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4.91±4.97)min、肠功能恢复时间(25.30±3.96)h、住院时间(4.38±1.17)d短于对照组的(37.56±5.46)min、(27.87±4.33)h、(5.46±1.90)d,术中出血量(43.82±5.78)ml少于对照组的(47.58±6.2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d,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2.88±0.71)、(2.52±0.3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37±0.94)、(2.76±0.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7%、中转开腹率0均低于对照组的13.04%、8.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中,实施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可改善手术及康复相关指标,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同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大勇
    • 摘要: 目的探讨结石性胆囊炎(ACC)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时机选择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100例ACC患者,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时机的差异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50)在发病后72h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n=50)在发病后72h内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指标、转空腹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OPD在发病后72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能促进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和复发风险。
    • 张德龙; 孙昱慧; 薛金晶
    • 摘要: 目的研究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及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行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LC)治疗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将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LC)治疗的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预后生存质量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预后优良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C治疗老年ACC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降低中转开腹及术后并发症风险,提升手术安全,其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均与ELC方案相仿。
    • 刘碧英; 谢瑞珍
    • 摘要: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治疗的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进行研究,根据电脑中排序单双号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其均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和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血糖水平及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血糖水平术中、术后分别为(7.25±1.26)、(7.33±1.27)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9.94±1.94)、(9.12±1.8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0、4.772,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为(7.76±1.21)h,进食时间为(10.21±1.52)h,下床活动时间为(6.13±1.05)d,住院时间为(7.34±1.21)d,均低于对照组的(9.34±1.62)h、(13.69±1.97)h、(9.44±1.83)d、(10.33±1.8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3、8.274、9.281、8.032,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较对照组(31.4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2,P<0.05)。结论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护理人员对其实施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不但能够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并且还能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所引发的术后并发症更少,为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效果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