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2449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现代交际、青年与社会、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等;符号互动论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小婷、何源、余保华等。

符号互动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 占比:1.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449 占比:98.95%

总计:22688篇

符号互动论—发文趋势图

符号互动论

-研究学者

  • 任小婷
  • 何源
  • 余保华
  • 刘丽
  • 刘新蕾
  • 刘海华
  • 刘玉石
  • 刘积德
  • 刘转青
  • 卢梦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窦玉鹏
    • 摘要: 以符号互动论与领导的内涵观照无领导小组测评目的、测评要素与讨论结果,可以发现,无领导小组是在无领导情境下通过群体互动检验个体领导能力的测评工具。无领导小组从专业能力、秩序构建、资源分配等维度对如何构建领导符号进行测评设计。从符号互动论视角来看,鉴于无领导小组情境及时间的限定,无领导小组中的领导符号建构只能借由个人陈述、小组讨论、最后总结阶段的语言与表情互动、秩序构建、话语权分配来完成,如对其他个体的支持性结盟、强调讨论秩序等具有领导符号意义的行为,实现面试者在无领导小组中的有效展现。
    • 李豪; 赵红艳
    • 摘要: 近两年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涌现的高龄网红颠覆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以“老年”为看点的IP所聚集的粉丝以18-35岁的青年人群为主,银发网红成为连接“信息原住民”和“信息移民”的纽带,达到了跨越互联网代际圈层的效果。由于银发网红与青年粉丝的互动发生于线上情境,用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具有合理性。研究表明,银发网红通过身份符号塑造、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构建与青年粉丝的互动体系,通过前台展示、互动共情等对青年粉丝实现圈粉效应。要在积极老龄化主旨下对银发网红现象进行引导,保障其产生持续正向的社会效果。
    • 吕宇翔; 张洋
    • 摘要: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是建构文化身份的一种极佳方式,而短视频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其传播需求,通过互动等方式快速帮助用户建构文化身份认同。文章通过符号互动论的视域,探讨抖音文化符号的案例,为我国短视频平台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建议。
    • 郑艺璇; 李锋
    • 摘要: 通过对符号互动论的解读,探究隔代照料家庭中儿童家具的设计路径与前景,培养儿童社会能力。分析了儿童社会性需求与隔代互动现状,结合当下隔代照料家庭中家具存在的不足,提出以感官刺激符号、互动体验符号、隐性教育符号为主的儿童家具设计原则与方法。在儿童家具中融入符号互动概念,构建了隔代互动式儿童家具的设计模型。用符号互动论的理念设计出满足隔代互动的家具,丰富代际间的互动方式,发挥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拓宽儿童家具的设计思路。
    • 柳泽荫
    •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及用户隐私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交媒体小号的使用动机不再仅是出于其匿名性而进行简单的真实自我表达。为研究社交媒体小号使用的特点及动机,文章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华中、华东、华北等多地区,多年龄层的六名社交媒体小号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得出社交媒体小号在使用中存在二重虚拟性、使用工具性及部分真实性的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归纳总结出使用社交媒体小号的生活细分化原因。同时,比较得出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交媒体小号使用之间存在去隐私的平庸化表达的相同倾向,以及展现不同方面真实自我的不同策略,揭示出社交媒体实践中的真实被拆分为碎片化的真实,以及信息过载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个体的细分行为。
    • 张帅
    • 摘要: 经由符号互动论这一理论进路,教师非言语符号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学理认知。教师的非言语符号分为外在显性的身体传播和内在隐性的气质美学,在具体的课堂实践应用中,表现出角色与人际同步、情感与理性并重、主体与客体共生的理念。教师在进行非言语符号互动时,应依据不同情境前提进行特意选择,行动之中将受到结构性的约束,后期应适时倾听各方反馈、不断调试。在未来的创新路径中,教师非言语符号可通过常规姿态的陌生化、印象管理的多元化与媒介言语的网际化实现深化。
    • 郭亚宁; 李翊君; 武圣君; 王卉; 王秀超; 刘旭峰
    • 摘要: 文章从符号互动论出发,阐述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并结合当前高校课堂师生互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来探索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 伍星; 王文军
    • 摘要: 红色文化的教育事业与传播使命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儿童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备受重视,如何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助力新一代对优秀红色文化及历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成为社会工作从业者新的挑战。本文引入“情景剧”的活动形式,致力于服务对象能够在剧本的编排、演练过程中得到沉浸式、实践性的新体验,通过还原战争故事使服务对象对战争的艰辛与不易拥有更深刻的感知与体会,最后以个体的学习为窗口,掀起社会层面上普遍学习红色文化的新风尚。
    • 杨文苑; 陈其斌
    • 摘要: 社会阶层重构、网络浪潮助推、圈层偏见与隔阂等引发当代青年群体焦虑。青年使用“虚拟性”表达,以此实现自我满足和获得社会认同。当代青年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文化道德,积极构建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符号体系,自觉抵御焦虑风险。
    • 李明达
    • 摘要: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其开展乡村阅读推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对于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教育公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公共图书馆乡村阅读推广研究现状,从“符号”与“社会互动”两个层面分析探索公共图书馆乡村阅读推广的实践策略,并提出机制保障建议。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乡村阅读推广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在构建阅读符号、传递阅读意义、明确互动角色定位、构造乡村阅读情境、进行互动过程的反馈修正五个方面开展乡村阅读推广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