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稻秆

稻秆

稻秆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6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致富天地、诗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暨第二届江苏-欧洲新能源国际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等;稻秆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德福、李文哲、雷军乐等。

稻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 占比:75.4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3.40%

专利文献>

论文:56 占比:21.13%

总计:265篇

稻秆—发文趋势图

稻秆

-研究学者

  • 王德福
  • 李文哲
  • 雷军乐
  • 杨天华
  • 杨雪霞
  • 洪枫
  • 潘云霞
  • 罗永浩
  • 蒋亦元
  • 邢廷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是当机具对田块进行耕整时,将机械粉碎后的稻秆或高茬稻秆翻埋入水田土壤里作为有机肥料还田的机械化作业过程。一、作业方式根据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稻秆粉碎还田机械化和高留茬还田机械化两种方式。本实施方案补助的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仅针对高留茬还田机械化技术。高留茬还田机械化是指将收获后的高留茬稻秆直接翻入土壤。
    • 雷军乐; 肖建中; 尹诗豪
    • 摘要: 针对传统小型秸秆圆捆机打捆作业时经常会出现堵塞的问题,结合打捆要求,设计一种由前置喂入对辊、后置挤压对辊和护板组成的新型喂入机构,并以稻秆为试验原料,采用3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设计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前置喂入对辊的间距、后置挤压对辊的间距以及挤压倾角对秸秆喂入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当前置喂入对辊的间距为50 mm、后置挤压对辊的间距为22 mm、挤压倾角为19°时,喂入机构可有效减少小型秸秆圆捆机出现堵塞的问题,满足日常打捆需求。该研究可为圆捆机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李欢; 郑奕; 廖添怀; 周亦靖; 王艳玲
    • 摘要: 稻秆和猪粪是提高红壤旱地有机碳库储量的重要外源有机物质.本研究基于等碳量添加稻秆与猪粪的235 d室内培养实验,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颗粒有机碳(POM)、砂粒和稳定团聚体碳(S+A)、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s+c-rSOC)以及惰性有机碳(rSOC)组分,并结合RothC模型探讨了红壤旱地中易分解的植物残体碳(DPM)、难分解的植物残体碳(RPM)、腐殖质碳(HUM)、微生物生物量碳(BIO)以及惰性有机质(IOM)5个碳库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总碳(TC)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随着稻秆与猪粪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添加稻秆对增加TC、DPM、RPM和IOM含量的影响显著高于猪粪,而BIO和HUM含量的影响则显著低于猪粪.随着培养时间延长,IOM/TC逐渐增大,而DPM/TC、RPM/TC、BIO/TC和HUM/TC则逐渐减小.游离态铁氧化物的增加可以促进红壤旱地中DOC显著增加(P<0.05);非晶质铁氧化物的增加可以促进DOC显著降低,IOM组分碳显著增加(P<0.05),而非晶质铝的增加可以促进POM、BIO、HUM组分显著增加(P<0.05),DOC极显著降低(P<0.01).短期内等碳量添加稻秆则更有利于红壤旱地TC、DPM、RPM、IOM(rSOC)的固存,而添加猪粪则更有利于BIO、HUM组分碳的固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等碳量添加稻秆与猪粪均能促进红壤旱地中DOC、IOM(rSOC)等活性碳库与化学性保护碳库含量的显著增加.
    • 王飞; 李清华; 何春梅; 刘彩玲; 黄毅斌
    • 摘要: 【目的】稻秆与紫云英为南方稻田培肥的重要有机肥源。研究福建黄泥田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及化肥替代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等氮投入条件下,设置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配比6个处理,稻秆与紫云英二者氮素投入总量分别占农田总氮投入的0%(RM0,CK)、20%(RM20)、40%(RM40)、60%(RM60)、80%(RM80)与100%(RM100),分析了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结果】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籽粒与秸秆产量均以RM20最高,4年平均分别比CK显著增产了15.4%与23.6%,但产量增幅随有机物料替代比例增加呈降低趋势。产量构成中,RM20处理有效穗增加最为明显。与CK相比,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下的水稻地上部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增幅分别为2.4%~15.4%、2.6%~17.4%、2.0%~22.3%。除RM100处理外,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的氮素回收率较CK提高2.0~13.5个百分点,以RM20处理最高。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还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RM80处理除外)、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而降低了土壤容重。【结论】连续进行稻秆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有效提高了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增产效应、化肥减施与肥力改善因素,在等氮投入下,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替代20%~40%化肥可促进水稻稳产增产。
    • 孙锦梅; 翟睿
    • 摘要: 本论文利用中性亚硫酸盐-硫脲-尿素水溶液在高温条件下处理稻秆纤维以求改善其纤维酶解性能,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用碱量(亚硫酸钠计,下同)11%、处理温度120°C、处理时间60min(浸渍时间15min,处理浓度20%)的条件下,该复合体系对稻秆纤维酶解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佳。在上述条件下,处理后纤维中酶解葡聚糖含量为25.0%,葡聚糖转化率为63.13%,和相同条件下经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处理后纤维的相应指标相比提升约10.1%。
    • 宫贵贞; 曹洪; 陈艳; 王晓辉
    • 摘要: 将稻秆在改进的索式萃取器中用丙酮进行溶解萃取,对其溶解特性及其产物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萃取百分率呈缓慢-快速增加趋势,萃取至60 h时趋于稳定,萃取率达72%.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到25种化合物,分为烃类、醇酚、醛、酮、酸及酯6类,其中醇酚含量最多,为32.981%,烃类和酸类相近,酮类最少,为1.292%.同时检测到一些含量高且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化合物如鲨烯、生育酚等.
    • 桂伦; 陈莎莎; 黄振侠; 吁安; 姚健; 陈柳萌
    • 摘要: 为研究猪粪(Pig manure,PM)与稻秆(Rice straw,RS)的组配比例与进料的固形物(Total solid,TS)浓度对中温条件下厌氧产甲烷特性的影响,通过批次厌氧发酵试验摸清不同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VS)配比(PM/RS=1∶0、4∶1、2∶1、1∶1、1∶2、1∶4、0∶1)下的原料产甲烷规律,并选择VS配比(均以PM/RS计)为1∶1、4∶1的混合原料开展进料浓度(TS分别为4.6%、7.1%、9.6%、12.1%)梯度提升的连续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批次发酵试验中VS配比为4∶1时产甲烷性能表现最好,产甲烷潜力(P值)、反应动力常数(k)、最大产甲烷速率(Rm)及甲烷产率达到峰值时间(t_(max))分别为380.3 mL·g^(-1)VS、0.098 d^(-1)、37.2 mL·g^(-1)VS·d^(-1)、4.4 d。连续发酵试验中,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0 d、VS配比为4∶1时连续产甲烷性能更优,甲烷产率、产甲烷潜力转化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分别达到354.8 mL·g^(-1)VS、93.3%、0.88 L·L^(-1)·d^(-1)。但混合物料中猪粪比例越高,发酵系统的氨抑制风险也越高。在进料浓度达到12.1%条件下,VS配比为4∶1时的游离氨浓度是VS配比为1∶1时的1.47倍,达到223.2 mg·L^(-1)。研究表明,猪粪与稻秆混合原料VS配比为4∶1(配比后的C/N=22^23∶1)时,可提高发酵原料转化效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同时,进料TS浓度低于12.1%(有机负荷率为2.87 g VS·L^(-1)·d^(-1))可降低厌氧发酵中的氨抑制,保证沼气工程稳定运行。
    • 祝鱼
    • 摘要: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做工业原料,稻壳和稻秆可以作为牲畜饲料。
    • 桂伦; 陈莎莎; 黄振侠; 吁安; 姚健; 陈柳萌
    • 摘要: 为研究猪粪(Pig manure,PM)与稻秆(Rice straw,RS)的组配比例与进料的固形物(Total solid,TS)浓度对中温条件下厌氧产甲烷特性的影响,通过批次厌氧发酵试验摸清不同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VS)配比(PM/RS=1:0、4:1、2:1、1:1、1:2、1:4、0:1)下的原料产甲烷规律,并选择VS配比(均以PM/RS计)为1:1、4:1的混合原料开展进料浓度(TS分别为4.6%、7.1%、9.6%、12.1%)梯度提升的连续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批次发酵试验中VS配比为4:1时产甲烷性能表现最好,产甲烷潜力(P值)、反应动力常数(k)、最大产甲烷速率(Rm)及甲烷产率达到峰值时间(tmax)分别为380.3 mL·g-1 VS、0.098 d-1、37.2 mL·g-1 VS·d-1、4.4 d.连续发酵试验中,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0 d、VS配比为4:1时连续产甲烷性能更优,甲烷产率、产甲烷潜力转化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分别达到354.8 mL·g-1 VS、93.3%、0.88 L·L-1·d-1.但混合物料中猪粪比例越高,发酵系统的氨抑制风险也越高.在进料浓度达到12.1%条件下,VS配比为4:1时的游离氨浓度是VS配比为1:1时的1.47倍,达到223.2 mg·L-1.研究表明,猪粪与稻秆混合原料VS配比为4:1(配比后的C/N=22~23:1)时,可提高发酵原料转化效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同时,进料TS浓度低于12.1%(有机负荷率为2.87 g VS·L-1·d-1)可降低厌氧发酵中的氨抑制,保证沼气工程稳定运行.
    • 王飞; 李清华; 何春梅; 刘彩玲; 黄毅斌
    • 摘要: [目的]稻秆与紫云英为南方稻田培肥的重要有机肥源.研究福建黄泥田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及化肥替代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等氮投入条件下,设置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配比6个处理,稻秆与紫云英二者氮素投入总量分别占农田总氮投入的0%(RMO,CK)、20%(RM20)、40%(RM40)、60%(RM60)、80%(RM80)与100%(RM100),分析了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结果]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籽粒与秸秆产量均以RM20最高,4年平均分别比CK显著增产了15.4%与23.6%,但产量增幅随有机物料替代比例增加呈降低趋势.产量构成中,RM20处理有效穗增加最为明显.与CK相比,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下的水稻地上部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增幅分别为2.4%~15.4%、2.6%~17.4%、2.0%~22.3%.除RM100处理外,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的氮素回收率较CK提高2.0~13.5个百分点,以RM20处理最高.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还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RM80处理除外)、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而降低了土壤容重.[结论]连续进行稻秆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有效提高了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增产效应、化肥减施与肥力改善因素,在等氮投入下,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替代20%~40%化肥可促进水稻稳产增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