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举学

科举学

科举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教育、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125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考试、考试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科举学的相关文献由9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峰、冯用军、张亚群等。

科举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125 占比:98.86%

总计:13276篇

科举学—发文趋势图

科举学

-研究学者

  • 刘海峰
  • 冯用军
  • 张亚群
  • 刘希伟
  • 覃红霞
  • 赵雪
  • 陈兴德
  • 李兵
  • 殷小平
  • 胡天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程方平
    • 摘要: 科举史研究和著述历来不少,但长期以来各界对科举误解的干扰,使相应的成果屡有偏颇,难以充分弘扬发挥科举遗产丰富的正向功能。刘海峰主编的《中国科举通史》是其在数十年研究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以科举学建设作支撑的压舱之作。该书以高水平的研究功力、全球性的眼光和水平,使科举研究、人才研究、高教研究、相关制度研究等相互砥砺,相辅相成。《中国科举通史》不仅在专业学术研究方面堪称典范,对于学术和教育研究的中国特色确立,也有显著和切实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 冯用军
    • 摘要: 跨学科研究是科举学成为一门科学化学科的重要而独特的方法论。科际整合是科举学跨学科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创新和转化、生产和增长、发展和壮大的客观动力。分析科举学学科科际整合的内外动力机制和促进学科分化整合的多样化路径,优化适用于科举学等新兴学科知识科际整合的“蚕茧模型”及其演化逻辑,并从理论到实践维度上对科举学分支学科领域知识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进行应用探索,对于构建科举学与若干成熟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整合的分支学科领域群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张科
    • 摘要: 自科举考试在清末被废止后,到现在已近两甲子。时间飞逝,中国的教育以及公务员任选制度已经与往昔截然不同。正在崛起的中国,已经能够更清醒、更公正地看待百年前的中国教育和选拔官员体制。长期被学界忽略的“科举学”也在慢慢发展,走向一门显学。在“科举学”的研究道路上,除去文学、史学以及教育学等,断然离不开语言学的参与。科举考试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以及典故,已经浸入到现代语言中,并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更加显示出科举语词的魅力及研究的必要性。然而,在历来的语言研究中,这种科举语词研究是不受关注的,应该算作是冷门中的冷门。
    • 刘海峰; 阚阅
    • 摘要: 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能使人具有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因此看问题会比较有深度,比较能够发现规律性的问题。科举学是一门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存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专学。科举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研究人员众多,研究成果丰硕,社会影响广泛,是一门方兴未艾的专学。鉴古可以知今,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为当今的各类考试改革,尤其是为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目前“唯分数论”的弊端还很难彻底根除,在一定意义上,分数往往是那些拥有较少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考生进行竞争的“硬实力”。我国高考改革应该考虑本国国情,包括教育水平、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民众的认可程度等。新高考改革利弊兼具,既有很大的成效,也面临许多挑战,未来新高考还是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 苑津山
    • 摘要: 2022年9月23日-24日,由蒲城县人民政府、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研究分会、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办,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第二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顺利召开。来自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7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等科举类博物馆的174位专家学者在有“龙脉福地、将相故里”美誉的陕西蒲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通过直播与回看的形式向国内外公开,观看量达到2.94万人次,收获点赞7千余。
    • 冯用军
    • 摘要: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 李兵
    • 摘要: 宋代并非科举面前人人平等.出于更新人才观念、维持政权稳定、维护皇权专制和促进社会流动的目的,宋廷采取抑制势家子弟、扶持寒士的政策.宋廷一方面在科举外向寒士提供物质支持,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有意倾斜,以提升寒士的录取率;另一方面在科举中对势家子弟有意限制和打压,降低其考中进士的概率.受政治腐败、政治局势和权相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北宋中后期在科举中逐步减少了对势家子弟的限制.两宋之所以出现大量出自低层官员与平民家庭的文科状元,且比例不断提高,是宋廷采取"抑势家、拔寒士"的政治措施的结果.与状元相反,两宋进士出身于官员的比例却在不断提升,导致科举带来的社会流动程度不断降低和状元为平民子弟的比例却不断升高的矛盾现象.总体而言,宋代"抑势家,拔寒士"的政治措施降低了经济因素在科举中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流动.
  • 9. 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刘海峰
    • 摘要: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废止科举一百多年后,我们对废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反思.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研究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
    • 冯用军; 赵雪
    • 摘要: 学科史是学科孕育、兴起、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科举学学科史的形成、梳理和构化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科举史是科举学学科史的重要源泉,其研究主题是一系列历史悠久的学术领域,跨学科视野建构理论化、系统化的科举学学科史是科举学这门新兴学科进入学科王国必须的“投名状”,科举学史也是科举学重要的分支学科领域.在叙事性分析科举学学科史的演进与型塑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科举学学科史的追寻与爬梳,从四个方面推动科举学学科史的改进与构化,持续夯实科举学建学、立学、成学的基础,真正推动科举学从领域到学科的进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