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禾谷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92645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华北农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禾谷镰孢菌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国、王建新、陈长军等。

禾谷镰孢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2645 占比:99.89%

总计:92744篇

禾谷镰孢菌—发文趋势图

禾谷镰孢菌

-研究学者

  • 周明国
  • 王建新
  • 陈长军
  • 罗卿权
  • 陈怀谷
  • 于俊杰
  • 叶滔
  • 张小风
  • 王文桥
  • 韩秀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鲁宁; 刘雪茹; 陈磊; 李欣; 古绍彬
    • 摘要: 本文以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8,PSL-8)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ACCC37687)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快速鉴别植物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病原微生物,探索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快速识别植物真菌细菌病害的可行性。通过收集梯度混合菌液样本的三维荧光光谱数据,使用二阶校正算法交替三线性分解(Alternating Trilinear Decomposition,ATLD)、平行因子分析(Parallel Factor Analysis,PARAFAC)、自加权交替三线性分解(Self-weighted Alternating Trilinear Decomposition,SWATLD)、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Alternating Penalty Trilinear Decomposition,APTLD)和一阶算法偏最小二乘回归系数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对数据进行解析,提取特征激发和特征发射波长,通过对特征波长荧光强度数据和菌液在60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OD60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从而建立浓度预测模型,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LOOCV)衡量模型预测性能,进而实现复杂的菌液混合体系下对单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丁香假单胞菌荧光特征峰是激发/发射(E_(x)/E_(m))=285 nm/340 nm、290 nm/340 nm、285 nm/332.4 nm、280 nm/361.6 nm、295 nm/361.6 nm。禾谷镰孢菌荧光特征峰是激发/发射(E_(x)/E_(m))=380 nm/468 nm、390 nm/512 nm、340 nm/511.2 nm、415 nm/511.2 nm。结果表明:丁香假单胞菌浓度预测模型(R^(2)_(cv)=0.92441191,RMSEP=0.005163633,R=0.961463421)比禾谷镰孢菌浓度预测模型(R^(2)_(cv)=0.583953931,RMSEP=0.027653679,R=0.764168784)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为快速鉴别真菌及细菌病害提供可利用性方法。
    • 张盈; 黄文源; 魏进; 龙家寰; 高迪; 段婷婷
    • 摘要: 【目的】探明苦参、黄岑片、丹参等9种中药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arum Schw)的敏感性及抑菌活性较高中药提取物与防控效果较好的化学农药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孢菌的毒力,为小麦赤霉病防控上抑菌活性较好的生物基增效剂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法,测定9种中药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孢菌的敏感性,研究抑菌活性较高的中药提取物与防控效果较好的化学农药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结果】戊唑醇、丙硫唑和多菌灵与黄岑片提取物不同复配比例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_(50)分别为2.14~47.88μg/mL、12.01~52.13μg/mL和2.09~26.83μg/mL,与苦参提取物复配的EC_(50)分别为1.94~29.40μg/mL、7.38~48.62μg/mL和2.04~30.96μg/mL,与丹参提取物复配的EC_(50)分别为2.20~24.62μg/mL、13.67~52.41μg/mL和3.32~37.81μg/mL,与黄连片提取物复配的EC_(50)为1.99~23.39μg/mL、12.72~47.94μg/mL和2.20~36.76μg/mL;戊唑醇与黄连片提取物复配除1∶40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作用效果呈相加作用,与其余复配比例以及其余中药提取物各复配比例均呈拮抗作用;丙硫唑与黄岑片提取物复配比例为1∶5和1∶40、与苦参提取物复配比例为1∶1、与黄连片提取物复配比例为1∶40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作用效果为相加作用,与其余复配比例以及其余中药提取物各复配比例均呈拮抗作用;多菌灵与黄岑片提取物复配比例为1∶1和1∶40、与苦参提取物复配比例为1∶1和1∶5、与黄连片提取物复配比例为1∶1和1∶5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作用效果为相加作用,与其余复配比例以及其余中药提取物各复配比例均呈拮抗作用。【结论】黄岑片、黄连片、丹参和苦参4种中药提取物作为戊唑醇、丙硫唑和多菌灵的增效助剂时各比例EC_(50)分别为1.94~47.88 mg/L、7.38~52.41 mg/L和2.04~37.81 mg/L。
    • 陈蕾丽; 许江岩; 倪亚骏; 马甜甜; 王宁; 岳明珠; 潘登; 潘以楼
    • 摘要: 目的:为比较DMIs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活性和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杀菌剂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平皿法测定了12种DMIs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和在田间比较了11种DMIs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以EC50值作为指标,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叶菌唑 > 丙硫菌唑 > 苯醚甲环唑 > 戊唑醇 > 烯唑醇 > 咪鲜胺 > 氟环唑 > 丙环唑 > 己唑醇 > 氟硅唑 > 三唑酮 > 腈菌唑。以EC95值为指标,抑菌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丙硫菌唑 > 咪鲜胺 > 戊唑醇 > 烯唑醇 > 氟硅唑 > 苯醚甲环唑 > 叶菌唑 > 氟环唑 > 腈菌唑 > 三唑酮 > 丙环唑 > 己唑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扬花初期和盛花期喷雾两次,11种DMIs杀菌剂中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的是480 g/L丙硫菌唑SC (450 ml/hm2)、40%叶菌唑SC (300 ml/hm2),其防治效果达70%以上,其次是40%氟硅唑EC (300 ml/hm2)和12.5%烯唑醇WP (750 g/hm2),其防治效果在50%~60%之间。结论:通过室内和田间比较,确定丙硫菌和叶菌唑作为主要杀菌剂品种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其效果优于其它DMIs杀菌剂。
    • 刘刚
    • 摘要: 禾谷镰孢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产量损失,而且病菌在侵染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真菌毒素,导致小麦籽粒污染,严重威胁人畜健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外源添加环磷酸腺(CAMP)可以促进禾谷镰孢菌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产生,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 郑庆伟
    • 摘要: 近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旱作病害研究室小麦病害防控研究创新团队连续在植物病理学权威杂志《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文章,论文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相关的两种锌指蛋白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2020年12月28日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报道了CHY型锌指蛋白FgChy l在禾谷镰孢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其调控Beta微管蛋白组装、菌丝极性生长的分子机制。
    • 付刘元; 陈金鹏; 王栓; 姜佳; 车志平; 田月娥; 陈根强; 刘圣明
    • 摘要: 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并降低小麦的品质。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于2016—2017采集自河南省的107株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值范围为0.012 8~0.607 9 mg/L,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_(50)值为(0.223 9±0.119 2)mg/L。因此,这些敏感性数据可以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对苯醚甲环唑与其他7种杀菌剂氟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及叶菌唑对20株禾谷镰孢菌的log10 EC_(50)值之间的Spearman’s rho (ρ)相关性分析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叶菌唑之间具有较低水平的相关性,与其他供试杀菌剂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监测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发展和防控小麦赤霉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范江龙; 李欣蕊; 席雪冬
    • 摘要: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孢菌属(Fusarium)病原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世界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淮河流域麦区,并有向北蔓延的趋势.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其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能产生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真菌毒素,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化学防治是历史最悠久的防治方法,但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能更加环保地控制农业病害,全球研究者都在积极地探索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害,高效、经济、环保.生防菌的发现是生物防治研究的重要进程,已经筛选出的小麦赤霉病生防菌有芽孢杆菌、放线菌、盾壳霉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禾谷镰孢菌拮抗菌及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种类、生防特点及其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并且集中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 束仕元; 黄艳娜; 段赛菲; 周茂超; 唐雪明
    • 摘要: 为提高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XM-A2对镰刀菌的抑菌作用,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技术处理菌株TXM-A2,以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筛选指示菌,获得1株诱变株AR7,其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率提升了33.15%.经过5次传代培养,该诱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良好.以诱变株的OD600及无菌滤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为葡萄糖10 g/L,酵母浸粉25 g/L,NaCl 5 g/L,优化后OD600由3.250增加至5.543,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直径由2.833 cm增加至3.027 cm.进一步对诱变株进行不同转速条件5 L罐分批发酵,最大活菌数可达1.65×109 cfu/mL.利用ARTP技术筛选的诱变株对镰刀菌有较好拮抗作用,扩大培养后活菌数上升,可为生物防治剂开发提供参考.
    • 纪武鹏; 王平
    • 摘要: 笔者对黑龙江农垦玉米穗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共调查了 4个管局的15个农场.结果表明,2020年黑龙江农垦玉米穗腐病平均发病率为4.3%,发生最严重的是云山农场,病穗率为6.7%;其次是二九一农场和八五三农场,而八五四农场穗腐病的发病率最轻,为2.6%.文章经过组织分离和形态学鉴定,发现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是黑龙江农垦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木霉菌(Trichoderma).
    • 刘刚
    • 摘要: 为明确咪鲜胺与嘧菌酯及其混剂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的毒力,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研究人员,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两种药剂及其5种不同配比混剂的抑菌率,计算增效系数(SR),据此评价了2种药剂及其混用的联合毒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