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禁毁

禁毁

禁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各界、晋阳学刊等; 禁毁的相关文献由64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淑梅、胡海义、冯磊等。

禁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100.00%

总计:65篇

禁毁—发文趋势图

禁毁

-研究学者

  • 丁淑梅
  • 胡海义
  • 冯磊
  • 孙建杰
  • 常乐
  • 张天星
  • 林平
  • 郑莉
  • 丁春燕
  • 于海涌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天星
    • 摘要: 清代正统观念一般把涉及情爱描写的小说视作淫书,阅读淫书患痨是有清一代十分流行的观点和舆论。古代中医认为身体虚损是患痨的根本原因,色欲过度和情志失调极易导致身体虚损,二者被认为是致痨的常见病因。阅读淫书能诱发色欲或情志失调,淫书遂被当作肺痨之诱因。青少年多是小说爱好者,青少年患痨比例和死亡率较高强化了人们对小说是青少年患痨祸根的认识;清代劝善运动兴盛、果报信仰流行,肺痨还被作为果报,用来警醒人们禁撰、禁藏、禁阅淫书或禁观、禁点演淫戏。防痨成为禁止淫书之目的,反过来,肺痨又成为警醒人们禁撰、禁看淫书之手段。
    • 卜键
    • 摘要: 《金瓶梅》的传播史,是一部充满着争议的学术史.污名与正名,贬斥与赞美,禁毁与珍藏,恰也呈显出该书的强大生命力.兰陵笑笑生大写声色犬马,文字间却透着一副冷峻,嘲讽世人和市井,嘲讽那些个虚情假意和万丈红尘.数百年过去了,人性的贪欲,仍是人类远不能摆脱的精神痼疾,而正是在这里,你能发现《金瓶梅》的传世密码.
    • 武迪; 吴佳儒
    • 摘要: 清代中后期,宁波串客戏逐渐从最初的业余客串、"对山歌"发展成为一种有较为固定的演员配置、演出模式、唱腔的宁波地方戏.串客戏演出长期以来被统治者视为淫戏而大力禁毁,尤以1877年至1885年间宁波知府宗源瀚及其下属的禁毁串客的行动最具代表性.宗氏的禁毁虽然声势大、持续时间久、执行严,但客观上对串客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使串客活动中心从宁波城中转移至郊县乡下;另一方面,迫使大批艺人出走至杭州、上海等地,与当地的民间戏曲、曲艺等交流、融合,客观上为后来形成的宁波摊簧和甬剧奠定了基础.
    • 谭楚子; 朱军
    • 摘要: 《金瓶梅》历代遭禁的根本原因,并非仅仅因为其中少量男女床笫呈欢的秽亵描写,而是因为整部小说对于真实中国社会情势的暴露式呈现,以及某种程度上构成的对正统官方主流价值观念的颠覆.具体而论,一是对于盛行于官场的潜规则操作的生动具体描写,由此解构了统治阶层一贯掌控道德话语权的神圣优越感;二是对于盛行于民间乃至官衙的江湖化的混世描写,揭开了天子治下黎民苍生仕农兵商各个阶层真实秩序的紊乱与昏暗,大大动摇了皇权体制的统治自信;三是真实呈现了无论底层小民抑或上层高官,伴随出入体制内外不同,则相应自然变换使用不同价值的话语体系,目的只为无论是借助体制还是忽视体制,最终只要能够谋获一己之私利,而遑顾是否真正奉行体制内的正统道德准则,由此造就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知行二分直至道德虚伪.历代最高统治者对于《金瓶梅》暴露式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事实上已经弥漫于整个国度的以上三点社会症候心存焦虑但又徒唤无奈,只能采取国家行政手段对载有这些症候的文本予以禁毁并阻止其继续传播,以防止其造成更大或更进一步的思想混乱而不利于其统治.
    • 陈思晗
    • 摘要: 乾隆皇帝是统治者也是文人,他在位期间文化高度繁荣,同时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也得到空前的强化.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乾隆的禁毁戏曲活动体现出了区别于前代统治者禁毁运动的独特性.本文从禁毁顺序、禁毁措施、禁毁对象和禁毁影响四个方面,结合乾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搜访书籍、掀起文字狱、六度南巡等活动,总结出了乾隆禁毁戏曲活动的四点独特性.
    • 张天星
    • 摘要: 1881-1889年是《野叟曝言》快速传播的10年.自1890年始,《野叟曝言》在江浙尤其是在上海屡遭官方禁毁.晚清官方禁毁《野叟曝言》的发起者为江苏布政使黄彭年,他在1890年5月发起的以严禁淫词小说为主要内容的整顿风化运动中,将《野叟曝言》列入应禁小说单目,后来江浙尤其是上海官吏多次循例查禁该小说.晚清官方禁毁《野叟曝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小说的出版与传播,这段禁毁历史则可以辨正学界对《野叟曝言》在晚清传播过程的一般认识.
    • 冯磊
    •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本书一旦问世,就如同人一样有了自己的命运。被禁毁还是被推崇,以什么样的方式流传下来,似乎都是一种宿命。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讲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书本不畅销,可一旦被俞平伯、林语堂等人发掘出来,便成为名著。
    • 陈卫星
    • 摘要: 《水浒传》遭禁,始自明代崇祯年间.《水浒传》的"诲盗"作用和功能,是《水浒传》遭到禁毁的重要原因.朝廷的禁毁政策虽然一直延续,但禁毁严厉程度和效果却在不同的时间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巨大差异.就时间而言,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较为严厉,其中以康熙和乾隆时期为最;同治时期,环境较为宽松,但江苏地区较严;明代崇祯、清代咸丰、光绪、宣统时期,较为松散.就地域来说,康熙和乾隆时期,全国的禁毁政策都很严格;而道光时期的江苏和浙江、同治时期的江苏地区比较严格.禁毁政策可以缩小 《水浒传》的传播范围和减慢传播速度,但并不能完全阻断它的传播.当环境稍有宽松,《水浒传》很快就出现在读者面前.
    • 林志鹏
    • 摘要: 明朝万历年间,民间士子写作风格不限于四书五经,还参考道教、佛教的风格,甚至在科举考试的作文写法上竟然含有"佛经道藏"的内容,以致明朝礼部提议须订禁约对这种现象加以惩处.其中明儒袁黄所作《四书删正》具有举业参考与四书诠释之双重性质,深受举业士子追捧而广泛传布于晚明时代.但《四书删正》思想倾向于对当时官方意识形态朱熹学说持批驳立场,最终因此遭到禁毁.此外,阳明心学的传播也有力地撼动着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四书删正》的传布与禁毁,成为晚明思想史上别具一格的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