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形态

磷形态

磷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3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1843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湖泊科学、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第三届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研究生论坛等;磷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564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相灿、王圣瑞、李大鹏等。

磷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7 占比:0.9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1843 占比:98.98%

总计:42275篇

磷形态—发文趋势图

磷形态

-研究学者

  • 金相灿
  • 王圣瑞
  • 李大鹏
  • 姜霞
  • 黄勇
  • 郭博书
  • 王国祥
  • 赵海超
  • 吴振斌
  • 孙远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玥; 高敏; 姜晓霞; 储茵
    • 摘要: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元素之一,河流输送是受纳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在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特征,选择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丰乐河,通过在夏季非洪水期与洪水期,对河水和底泥进行分布式采样,水样测定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底泥测定总磷(TP)、有机磷(OP)、无机磷(IP)、氢氧化钠磷(NaOHP)和盐酸磷(HCL-P)。结果 显示:非洪水期河水TP、DP均值含量分别为0.095,0.063mg/L,DP占TP的均值比例为65.9%,说明丰乐河非洪水期存在着富营养化风险。洪水期河水TP、DP均值含量分别为0.174,0.085mg/L,显著高于非洪水期,洪水期河水对磷的输送更强。非洪水期底泥中TP平均含量为520.09mg/kg,以IP为主,IP中HCL-P含量略高于NaOH-P,洪水期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与非洪水期相比总体水平差别较小。
    • 王萌; 范分良; 易可可; 徐磊; 徐壮; 张佳音; 孟莉; 王赛; 李旭; 宋阿琳
    • 摘要: 为了探索不同磷形态处理下土壤、水稻根际和根内环境中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多样性,从而挖掘不同磷形态下水稻根际中介导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细菌群落特征。以籼稻(kasalath)为试验材料,采集南京的低磷土壤进行为期8周的水稻盆栽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16S rDNA Illumina测序),并结合土壤有效磷浓度和水稻生物学指标,分别比较不同磷形态处理下水稻生长和根际土、根内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发现,有机磷和无机磷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其中与不加磷对照相比,无机磷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全磷含量,有机磷处理与无机磷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在根际土和根内细菌中,有机磷和对照处理植株细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无机磷处理;不同磷形态下水稻的根系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P<0.001)低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不同处理中主要细菌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Ignavibacteriae、绿弯菌门(Chloroflexi)。无机磷处理与对照、有机磷处理相比较,在根际土壤和根内细菌中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相对丰度较低,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Ignavibacteriaceae显著高于对照和有机磷处理,其中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在根际、非根际土壤及根系相对丰度均低于对照和有机磷处理。根际土细菌多样性与植株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系细菌多样性与地上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根系细菌丰富度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磷酸酶活性和植株全磷呈显著负相关;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与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磷酸酶活性和植株全磷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磷形态对水稻根系微生物存在显著差异,无机磷比有机磷的作用更强,为理解磷形态-植物-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楠; 王慰; 王润芳; 张璐; 刘健; 阜崴; 李魁晓
    • 摘要: 针对再生水厂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对总磷(TP)有去除的现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在实际工程运行条件下反硝化生物滤池的除磷效能、除磷原理以及进水磷浓度对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生物滤池对溶解性总磷(SP)的去除主要由生物膜中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完成,在进水SP浓度为0.1~0.5 mg/L时,其去除量与进水浓度大致呈线性关系,去除率约为40%。对颗粒性磷(PP)的去除主要依靠对悬浮物的物理截留及吸附作用,悬浮物中PP的占比约为2.4%。当进水TP浓度从0.24 mg/L升高到0.59 mg/L时,反硝化生物滤池的除磷效能由微生物摄入磷的量及微生物的增长量共同决定;当进水TP浓度从0.59 mg/L升高到1.12 mg/L时,生物滤池的除磷效能主要由滤池微生物的增长量决定。滤池反冲洗对除磷效果有负面影响。进水总磷浓度在1 mg/L以下时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效能无明显影响。
    • 龙云川; 蒋娟; 胡菁; 张珍明; 朱成斌; 苏荣翔; 周少奇
    • 摘要: 为探究高原湖泊湖滨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草海湖滨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磷素赋存形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草海湖滨带表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范围在662.89~881.26mg/kg之间,平均值为750.36mg/kg;各磷形态中Na OH-NRP>Res-P>BD-P>HCl-P>NaOH-SRP>NH;Cl-P.细菌群落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59个门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等1259个属组成;古菌群落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等8个门和甲烷丝菌属(Methanosaeta)等67个属组成.冗余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共现性网络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能驱动草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转化,细菌主要通过影响铁的氧化/还原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古菌则通过改变有机质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来调控沉积物磷形态.
    • 王淑真; 梁晶晶; 包明琢; 潘菲; 周垂帆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林龄与不同分类水平解磷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建南平选取5个林龄(4、15、24、43、100年)杉木人工林,用改进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定0~20 cm土壤中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扩增的phoD基因进行测定,得到不同分类水平上解磷菌的相对丰度。【结果】在同一林龄杉木林中,总体上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大小依次是Residual-P>NaOH-P>NaHCO_(3)-P>H_(2)O-P>HCl-P。土壤中H_(2)O-I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100年>43年>4年>15年。有机磷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林龄变化表现为100年>24年>43年>15年>4年。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中活性磷含量逐渐升高,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土壤磷素活性表现为稳定态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过熟林的磷素活性表现为稳定态磷>活性磷>中等活性磷。杉木林土壤的解磷菌丰富度随林龄增加总体表现为43年>100年>24年>15年>4年,解磷菌种群多样性总体表现为43年>100年>15年>24年>4年。OTU韦恩图和PCoA分析表明,15年和24年土壤中解磷菌结构和多样性相近,43年杉木林土壤包含的解磷菌类群最丰富,且独特性最明显。4年杉木林解磷菌类群数目最少。在门分类水平上,土壤中变形菌门含量最高,其次是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主要有慢生根瘤菌属、Pseudolabrys、假单胞菌属、异常球菌属等;冗余分析表明,土壤NaHCO_(3)-IP与厚壁菌门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aOH-IP与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等呈显著负相关;HCl-OP与酸杆菌门呈显著负相关,H_(2)O-OP、NaHCO_(3)-IP与慢生根瘤菌属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中不同形态的磷素含量变化明显,土壤活性磷含量不断提高,近熟林和过熟林土壤的潜在供磷能力高于幼龄林和中林龄;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解磷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性。
    • 靳慧慧
    • 摘要: 基于沉积物磷的连续提取法存在沉积物磷回收率低的问题,采用沉积物标准样品(GBW 07333)进行重复提取,从而确定最优的浸提次数。结果表明,二次浸提的总磷(TP)回收率从一次浸提的50.6%~59.4%增加至93.8%~95.1%,二次提取能有效提高沉积物磷的萃取率。并且将最优提取方法应用于向家坝水库采集的实际样品,实验表明仍有较好的提取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 许鑫; 肖海丰
    • 摘要: 通过对阿什河哈尔滨段农业区和工业区柱状沉积物的无机磷(IP)、有机磷(OP)、钙结合态磷(Ga-P)、铁铝结合态磷(Fe/Al-P)、总磷(TP)以及有机碳(TOC)的测试和分析,研究了阿什河哈尔滨段沉积物各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工业区的污染程度远大于农业区,农业区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化肥的流失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区的污染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单项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TP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 马晓阳; 牛凤霞; 肖尚斌; 康满春; 刘佳; 胡杰茗
    • 摘要: 为探究高磷背景水库沉积物中有机磷(OP)的空间分布及OP释放动力学特征,本文采用Ivannoff法对西北口水库沉积物中的OP进行分级提取,通过沉积物OP释放动力学模拟实验,探讨了表层沉积物OP的释放特征,以及沉积物理化性质对其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口水库沉积物OP含量为210.3~455.2mg/kg,平均含量为322.9mg/kg,占总磷(TP)的18.3%.OP含量空间分布呈现库中(363.2mg/kg)>库首(339.3mg/kg)>库尾(266.1mg/kg)的变化规律,垂向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西北口水库不同形态OP的含量表现为: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其中NOP含量占OP的65.3%,是西北口水库沉积物OP的主要存在形式.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是描述西北口水库库首、库中和库尾沉积物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最优方程(R^(2)=0.98~0.99,P<0.01),在0~1h表征为快速释放过程,所释放的OP含量占最大释放量(Q_(max))的55.68%~79.55%,随后进入慢速释放过程,逐渐达到Q_(max),Q_(max)在1.4~3.1mg/kg之间.该水库沉积物中LOP和MLOP是主要向上覆水体释放的磷形态.
    • 曲红; 石雪颖; 聂泽兵; 李清哲; 刘文爱; 于鸽; 马云广; 边德军
    • 摘要: 采用5组厌氧/好氧/缺氧(AOA)模式运行的SBR反应器,考察不同C/P(120,40,24,17,13)下AOA-SBR系统磷形态转化规律及污泥特性.结果表明,5组反应器的COD、TN、NH_(4)^(+)-N去除效果均优于一级A标准.随着C/P的降低,系统TP去除量逐渐提高.C/P小于24时,TP的去除效果开始变差且波动剧烈,在C/P为40时系统TP去除效果最稳定,平均去除率为99.22%.磷形态结果表明,随着C/P的降低,污泥中各项磷形态含量均有所升高.IP是TP最主要的磷形态,不同C/P下IP占TP的含量相近(约96%).随着C/P的降低,NAIP、AP占污泥TP的含量与IP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OP占污泥TP的含量保持下降趋势.生物有效磷(NAIP与OP之和)对污水除磷效果影响最大,C/P为40的系统中污泥中生物有效磷占比最高,污水TP去除效果最好.污泥MLSS与SVI值随着C/P的降低而增大,C/P较低的系统有发生污泥膨胀的风险.高通量测序表明,随着C/P的降低,除Dechloromonas外,PAOs与DPB含量均有所下降,污水TP去除效果较差且波动较大.
    • 魏丹; 杨华薇; 陈延华; 吕春玲; 毕睿忻; 张馨元; 马茂亭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磷肥的大量投入,我国农田土壤中的磷大量累积且呈增长趋势,进而加剧了水体污染和磷矿耗竭的风险,因此,合理利用土壤中的累积磷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运用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土壤磷活化文献进行了分析,包括有机酸的种类、有机酸活化磷素的研究概况、有机酸活化磷素的效果、影响因素及活化机制。结果表明:有机酸活化磷的研究在国际上依然是热点;有机酸可以通过促进高稳性磷向活性磷转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幅度达到10~1 000倍;有机酸的活化效果受其种类、浓度以及土壤类型的影响,其中柠檬酸和草酸在众多有机酸中的活化效果最为显著,且磷素活化量随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石灰性和中性土壤上草酸的活化效果最强,在酸性土壤上柠檬酸的活化效果最强;活化机制主要包括酸溶解作用、络合作用和竞争吸附,三者协同作用促进磷素活化。在此基础上,对有机酸活化土壤磷素进行了总结及展望,以期为我国土壤磷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