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隙水

间隙水

间隙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海洋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15234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湖泊科学、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0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2016第八届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等;间隙水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宋金明、范成新、丁士明等。

间隙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5234 占比:99.92%

总计:215415篇

间隙水—发文趋势图

间隙水

-研究学者

  • 宋金明
  • 范成新
  • 丁士明
  • 焦立新
  • 刘素美
  • 包先明
  • 燕文明
  • 王圣瑞
  • 王立志
  • 董双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亚慧; 张津源; 王玉龙; 李乐洲; 王文琳; 毕丽仙; 周玮
    • 摘要: 为探究自然纳潮、微孔曝气、养水机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仿刺参池塘底部的沉积物间隙水水体环境,对3种池塘间隙水水温、溶解氧、无机氮、无机磷4项水质指标差异进行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自然池塘间隙水水温为-2.4~25.8°C,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水温为-3.0~26.1°C,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水温为-2.2~26.1°C;自然池塘间隙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0.25~18.80mg/L,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4.51~16.78mg/L,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溶解氧质量浓度为5.88~19.72mg/L;自然池塘间隙水无机氮质量浓度为0.440~1.347 mg/L,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无机氮质量浓度为0.482~1.367mg/L,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无机氮质量浓度为0.214~1.149mg/L,养水机池塘无机氮质量浓度全年各月份均处于最低水平,平均为0.556mg/L;自然池塘间隙水无机磷质量浓度为0.0042~0.0871mg/L,微孔曝气池塘间隙水无机磷质量浓度为0.0071~0.0794mg/L,养水机池塘间隙水无机磷质量浓度为0.0065~0.0818mg/L。综合分析得知,养水机在对池塘间隙水的水质调控方面表现较优,微孔曝气次之,自然纳潮最差。
    • 朱宜平; 高佩玥; 赵一赢; 王菲菲; 黄鑫; 李怀正
    • 摘要: 通过对华东某水库进行现场水样采样,并结合沉积物氨氮释放试验,分析水库典型区域表层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总氮、氨氮含量,揭示氮素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表层沉积物对上覆水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内氨氮和总氮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的质量浓度高于上覆水,沉积物氨氮扩散通量为0.18~0.53 mg/(m^(2)·d),低于污染严重水库一个数量级;底泥-间隙水-上覆水的氨氮热力学分配过程中,表层沉积物对氨氮具有吸附作用,可一定程度上缓冲突发氨氮污染问题,但水流强扰动也能短时促进底泥中氨氮向水体扩散.
    • 刘成; 黄蔚; 古小治; 张雷; 陈开宁
    • 摘要: 沉积物是湖泊水体重金属的主要汇集场所,也是湖泊重金属污染研究及整治的重点.本文分析了白洋淀多个淀区沉积物中16种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垂向分布特征,解析了其中典型有害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基于酸可挥发性硫(AVS)及同步可提取金属(SEM)、间隙水溶解态金属、可转化态金属形态分级等研究,对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值高低依次为Fe(29630.50 mg/kg)>Ti(3213.07 mg/kg)>Mn(539.44 mg/kg)>Zn(104.01 mg/kg)>V(76.63 mg/kg)>Cr(52.60 mg/kg)>Cu(43.49 mg/kg)>Ni(35.83 mg/kg)>Pb(26.75 mg/kg)>Co(10.32 mg/kg)>As(8.96 mg/kg)>Mo(2.06 mg/kg)>Sb(1.57 mg/kg)>Tl(0.43 mg/kg)>Cd(0.31 mg/kg)>Hg(0.16mg/kg);其中,10种重金属在各淀区沉积物中呈现出自北往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各金属在不同淀区分布差异性主要由污染输入所致.除北部烧车淀区域外,其余区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该区域周边河道,但近10年来污染输入及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总体趋于稳定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入淀污染不仅增加了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也使得其中可转化态重金属比例较高,大多在30%~90%之间,提升了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潜力.水生植物等内生性有机质的大量富集导致沉积物还原性较强,AVS含量较高,沉积物中AVS和ΣSEM均值分别为(10.59±6.37)和(2.23±1.53)μmol/g(dw).Cd、Cu、Ni、Pb、Zn等金属由于高含量还原态硫的固定而生物可利用性较低.然而,As和Hg在这样的高有机质和强还原环境下更容易溶解和释放,是潜在生物可利用性相对较高的金属,在间隙水中的浓度分别达到(17.07±0.23)和(2.39±0.94)μg/L,未来研究及整治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 蔡梅; 钱旭; 王元元; 陆志华; 张玮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及环境因子对太湖磷污染的贡献,揭示磷在太湖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本文以太湖主要入湖湖区竺山湖、西部沿岸区、南部沿岸区和主要出湖湖区东太湖为对象,调查了表层水、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总磷(TP)分布的概况,分析了不同介质中磷的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水和上覆水TP浓度基本相当,平均值均为0.10 mg/L,上覆水和间隙水TP差异较大,间隙水平均浓度约为上覆水的7倍,表层沉积物TP含量为474~2160 mg/kg.在本研究水域中,TP具有较强的沉积物吸附特性,沉积物作为“汇”的特征明显强于其“源”的特征,且磷的留存能力高度依赖于铁浓度.空间分布上,入湖湖区磷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出湖湖区,竺山湖和西部沿岸区存在较大的底泥污染释放风险,但竺山湖外源污染影响较内源污染更加突出,应列为当前太湖磷治理重点关注的区域,建议以控源截污作为竺山湖周边区域的治理重点.西部沿岸区需注重外源和内源污染同步控制.南部沿岸区周边区域需妥善处理好未来经济发展与废水排放负荷的关系.
    • 吴兴熠; 黎睿; 汤显强; 肖尚斌; 韩丁
    • 摘要: 以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作为电极,采用电动导排间隙水装置,在室内模拟了氮素污染底泥修复过程,研究了间歇通电(12h On/12h Off)和持续通电2种工作模式下脱除底泥内源氮的效果,分析了底泥不同形态氮在修复过程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实验底泥体积为0.06m3,含水率为72.82%,总氮(TN),氨氮(NH4+-N)和硝酸盐氮(NO3--N)初始浓度分别为2350.16,1635.38和297.02mg/kg.在电压梯度为1V/cm条件下修复8d后,间歇通电和持续通电模式下间隙水导排量分别为8535和8370mL,重力流约占总排水量的80.43%~82.02%.电迁移是底泥中不同形态氮迁移的主要驱动力,间歇通电和持续通电模式下TN脱除量分别为544.48和552.26mg,其中80.71%和78.02%的TN从阴极排出.经过电动导排间隙水修复实验后,底泥含水率下降了4.95%~6.16%,间歇通电和持续通电模式下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0.41%、39.27%,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25.82%、27.94%.综合考虑TN去除率和能耗2个因素,间歇通电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模式,修复后底泥TN去除率为32.61%,电能消耗为15.57(kW?h)/m3.
    • 覃盈盈; 罗万次; 梁铭忠; 魏明月; 高长颢; 郑海雷
    • 摘要: 红树林湿地在近海水体营养控制和营养盐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沉积物、水体和植被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其生态功能的运转,了解虾塘养殖对林下沉积物和间隙水养分特征影响对评价红树林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不同影响程度的红树林(无排放区、直排区、修复区)为研究样地,通过不同生境下沉积物与间隙水养分特征的分析,探讨虾塘养殖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如下:1)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影响区中(直排区、修复区)红树林下沉积物TN与OM、TP呈正相关关系,虾塘养殖废水直排对林下沉积物具有明显酸化作用;2)NH4+-N是红树林下间隙水可溶性无机氮(DIN)的主要组成形式,无排放区沉积物还原性较强,更利于NH4+-N累积在间隙水中;NO3--N与DIN呈极显著相关,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增强了NO3--N、NO2--N和DIN的累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和间隙水的理化性质可作为评价虾塘养殖区边邻红树林生境变化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 李江萍; 高旭旭; 张洪海; 杨桂朋
    • 摘要: 于2013年10~11月和2014年5~6月调查测定了东海陆架区海水中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探讨了溶解态二甲亚砜(DMSOd)和颗粒态二甲亚砜(DMSOp)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此外,对沉积物间隙水中DMSOd的浓度以及表层海水中不同粒径的DMSOp和叶绿素a(Chl a)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和夏初表层海水中DMSOd和DMS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52±7.16)、(8.99±6.34)nmol·L-1和(17.51±9.90)、(16.96±10.73)nmol·L-1,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季表层海水中DMSOp的高值区出现在Chl a较低的远岸海域,而夏初表层海水中DMSO的浓度从近岸到远海逐渐降低.间隙水中DMSOd的浓度明显高于底层海水中DMSOd的浓度,说明沉积物中存在DM-SO的生产释放,可能是底层海水DMSO的重要来源.此外,粒径分布结果表明较大微型浮游植物(5~20μm)是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DMSOp的主要贡献者.
    • 应炎杰; 赵敏; 李勇; 潘继征; 张国正; 汪欣
    • 摘要: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研究巢湖湖滨带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组成、剖面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间隙水中DOM含有3种荧光组分,包括类腐殖质组分C1(275 nm,365 nm/467 nm)、类腐殖质组分 C2(330 nm/407 nm)和类酪氨酸组分 C3(275 nm/319 nm).在空间分布上,远岸带DOM总荧光强度均值为(0.432±0.306)RU,低于近岸带DOM总荧光强度均值[(0.583±0.478)RU],同时近岸带荧光强度均值大于湖心点,各点位垂直剖面上荧光强度随沉积物深度呈现下降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沉积物间隙水夏季DOM总荧光强度均值为(0.390±0.301)RU,小于冬季[(0.584±0.453)RU];此外,近岸带DOC浓度高于远岸带,远岸带DOC浓度高于湖心点,冬季各断面DOC浓度高于夏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DOC浓度首先呈现升高趋势后迅速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底泥界面10 cm以下保持稳定状态;冬季腐殖化指数(HIX)高于夏季,荧光指数(FI)和生物源指数(BIX)表明沉积物间隙水DOM受到内源中生物源与外源污染中陆源的共同影响,受到内源中生物源影响更大.该研究可为巢湖湖滨带水环境管理与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 刘梅; 原居林;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张雷鸣; 顾志敏
    • 摘要: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池塘(Usual Pond Aquaculture,UPA)设置5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了磷释放通量及主要影响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1)从整体上,IPA上覆水及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低于UPA,且IPA水体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槽后端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水槽前端则表现为上覆水向沉积物汇集;(2)在养殖中后期,空间上,IPA水槽后端沉积物不同磷形态随着距离增加逐渐降低,且均低于UPA;时间上,2种模式TP、IP、OP和Fe/A1-P随着养殖的进行而显著增加,Ca-P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UPA基本表现为沉积物对磷的吸收,而IPA磷释放通量时空差异较大,养殖初期,水槽前端表现对磷的吸收,水槽后端10m内则少量释放;至养殖中后期,槽后端10m内表现对磷的大量释放;而后端20和30m在养殖初期磷通量较小,至养殖中期均转变为对磷的吸收,至养殖末期则转变为对磷的释放;(4)2种模式磷通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基本一致,TP、IP释放通量和pH呈显著正相关,各形态磷释放通量和沉积物Eh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温度的升高对各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释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IPA沉积物磷组分时空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槽后端10m内,且在养殖中后期向上覆水大量集中释放.研究旨在为IPA改进固体颗粒物拦截方法、提高残饵和粪便的收集效率及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谢丽君; 吴茜; 刘春颖; 马乾耀; 杨桂朋
    • 摘要: 为了解海洋中溶解态丙烯酸(AAd)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7年3~4月和2018年6~7月对黄东海海水中AAd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夏季黄东海表层海水中AAd的平均浓度((18.89±15.23) nmol·L-1)高于春季((13.94±9.89) nmol·L-1),AAd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垂直分布上,P断面受长江冲淡水影响,陆源AAd的输入导致AAd含量高于B断面.春季黄东海表层海水及B断面的AAd与溶解态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呈正相关性,这与AAd是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的裂解产物有关.春季AAd的周日变化浓度范围是4.72~29.42 nmol·L-1,在18点出现最大值,与浮游动物摄食、光化学氧化及生源控制有关.春、夏季间隙水中AAd的浓度分别为30.89~131.57(平均:86.21±30.61)和5.75~84.86(平均:38.78±31.73)μmol·L-1,溶解有机碳(DOC)则为3.59~7.67和3.79~11.82mg·L-1.间隙水中AAd与二甲基硫(DMS)在春季存在负相关性,说明除了DMSPd的裂解,AAd还有其他的来源.研究海域沉积物间隙水中AAd的浓度比底层海水高出至少三个数量级,表明沉积物间隙水可能是底层海水中AAd的重要来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