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尾矿

磷尾矿

磷尾矿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2946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二十一届矿业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低品位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交流会等;磷尾矿的相关文献由753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志权、张华丽、吴汉军等。

磷尾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2946 占比:99.73%

总计:43063篇

磷尾矿—发文趋势图

磷尾矿

-研究学者

  • 潘志权
  • 张华丽
  • 吴汉军
  • 潘益
  • 张家鑫
  • 丁一刚
  • 卢玉莲
  • 张富强
  • 张澜曦
  • 张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豪; 胡勇; 牛乾乾; 骆真; 曹宏; 薛俊
    • 摘要: 我国磷矿资源丰富,磷化肥工业发达,磷尾矿产出极高。作为我国的大宗固废之一,磷尾矿大量堆积带来的环境危害和经济损失不可忽视,磷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了大势所趋。该文采用了煅烧法将高镁磷尾矿中的白云石煅烧成氧化镁与碳酸钙,利用氧化镁与硫酸镁等原料制备出了硫氧镁胶凝材料,并确定了MgO/MgSO_(4)、H_(2)SO_(4)/MgSO_(4)、柠檬酸3个因素对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及其最佳比例。结果表明:MgO/MgSO_(4)对于材料抗压强度有极大的影响,H_(2)SO_(4)/MgSO_(4)对于材料抗压强度有一定的贡献,最优的配方为MgO/MgSO_(4)=5∶1,H_(2)SO_(4)/MgSO_(4)=1∶2,而柠檬酸添量的增加会使材料抗压强度降低,但其影响微弱,可以根据对凝结时间的需求添加。
    • 高森; 庄心善; 林万峰; 寇强
    • 摘要: 滞回曲线反应结构在反复受力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刚度变化及能量损耗,是确定应变回弹模型的基础。通过GDS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加载频率、动应力幅值下磷尾矿改良膨胀土滞回曲线变化规律。采用滞回曲线中单个滞回圈面积S、滞回圈近似椭圆的长轴斜率k、滞回圈短轴与长轴之比α及单次循环的残余应变ε_(p),结合循环荷载产生的应变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呈倾斜椭圆形,S和ε_(p)随动应变增大而增大,围压、频率增大使S和ε_(p)减小;k随围压、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动应变的增加使k值减小;α随围压、频率的增大而减小。磷尾矿改良膨胀土较未改良膨胀土的S、α、ε_(p)值均增大,k值减小。
    • 颜鑫; 魏义兰
    • 摘要: 钙镁型废渣可分为氢氧化钙型、碳酸钙型,根据其中镁含量高低,又可分为高镁型和低镁型,只有高镁型废渣才需要对镁元素进行分离回收;常见的钙镁型废渣有电石渣、碱渣、皂化废渣、磷尾矿等。对钙镁型废渣充分综合利用的现状总结归纳为:氢氧化钙型废渣需通过浸取、过滤分离、浸取液碳化等主要化学物理分离步骤;碳酸钙型废渣需要经过煅烧分解、消化浸取、过滤分离、浸取液碳化等化学物理分离步骤,就可实现将钙元素以轻质碳酸钙(PCC)的形式分离出来;如果是高镁型废渣,则需要增加残渣中氢氧化镁的二氧化碳碳化、过滤分离、氨水沉淀分离或碳酸氢镁热解等化学物理步骤来实现镁元素的分离回收。展望未来,钙镁型废渣充分综合利用是一类兼具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循环经济项目,值得关注、重视与推广。
    • 周佳琦; 陈葵; 武斌; 纪利俊; 吴艳阳
    • 摘要: 以湿法磷酸生产的经浮选后的废弃磷尾矿为原料,从其中分离回收钙镁,制备新型土壤调节剂糖醇钙镁,对磷尾矿进行了煅烧活化和酸浸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基于热重分析及钙镁酸解浸出率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磷尾矿中白云石热分解过程为吸热反应,白云石热分解遵循二维相界面反应模型;钙、镁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3.157、23.023 kJ/mol;煅烧活化后的尾矿酸浸出速率受内扩散控制,获得白云石热分解及钙、镁浸出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 陈晓; 代典; 黄靖宇; 范旭阳; 艾新帅; 潘志权
    • 摘要: 以磷化工“双废”——磷石膏、磷尾矿为原料,通过硫酸循环酸浸磷尾矿,经盐酸分解磷尾矿、碳化磷石膏、转晶、酸化、析钙、析磷、浓缩、析镁等过程,得到了转化率为96.94%的CaCO_(3),CaO质量分数为23.38%的二水石膏,MgO质量分数为8.27%、P_(2)_(5)质量分数为23.89%、氮质量分数为6.83%的氮镁磷肥,氮质量分数为23.76%的氯化铵以及MgO质量分数为30.04%的碳酸镁等,所得产品均符合工业应用要求。讨论了循环酸浸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为联合处理磷石膏、磷尾矿提供了新思路。
    • 王新富; 赵恒; 吴求刚; 王彦君; 周晓芳; 崔红标; 何建国; 章梅
    • 摘要: 为解决地质聚合物注浆材料在高湿环境中凝结硬化速率无法控制的问题,利用碱激发粉煤灰和磷尾矿制备地质聚合物注浆材料,研究其在采空区高湿环境中凝结硬化的主控因素。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地质聚合物的凝结过程、硬化结构特征和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地质聚合物注浆材料的凝结硬化受水固比、粉煤灰添加量、激发剂碱浓度和模数的影响,调节地质聚合物的凝结硬化主要利用凝胶体的生成-分布-固化过程。水固比过高凝胶体会被稀释,过低会难以控制凝结时间;适当提高粉煤灰的添加量会促进地质聚合物的凝结;激发剂碱浓度的提高有助于原料中硅铝和钙质溶解,增加凝胶体的生成量,碱过量会导致地质聚合物泛碱;激发剂模数的增大会使浆液中的气体和水分难以排出,降低地质聚合物中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地质聚合物的凝结时间。当水固比为0.5~0.75,粉煤灰和磷尾矿的质量比为1~1.2,HO和NaO的摩尔比为20~25,碱激发剂模数为1.5~2时,制备的地质聚合物可以满足凝结硬化的要求。
    • 吴汉军; 余军霞; 张华丽; 程清蓉; 周红; 潘志权
    • 摘要: 本文以典型磷化工、矿山固废磷尾矿处理与处置的设计实验为例,结合化学的方法和分析手段,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化学预处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一种磷尾矿固体废物有价元素资源回收的实验方法。该实验操作简单、可行,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通过文献调研—预习—实验—数据分析与思考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环-化、环-矿”结合的环境工程学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力。
    • 苗林平; 许淼; 王辛龙; 严正娟; 许德华; 杨晶旭
    • 摘要: 针对湿法磷酸渣和磷尾矿难以利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焙烧湿法磷酸渣和磷尾矿的混合物制备聚磷酸钙镁肥的策略。基于磷尾矿分解率得出磷尾矿与磷酸渣的适宜质量比为0.30,在此条件下磷尾矿的分解率为80.18%。煅烧工艺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和延长时间都能促使聚磷酸盐链的增长。在焙烧时间为1 h条件下焙烧温度从105°C逐渐升高到460°C,聚磷酸钙镁中磷的平均聚合度从1.00逐渐增加至3.23。其中,焙烧温度为340°C时,聚磷酸钙镁中磷的聚合率超过85%,但是聚合度还在增加。尽管肥料的水溶性随着聚磷酸盐链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但是当焙烧温度≤340°C时有效磷含量依然大于90%(质量分数)。在340°C焙烧1.0~2.0 h后发现,当焙烧时间为1.0 h时,聚磷酸钙镁中磷的聚合率和平均聚合度分别达到87.4%和2.80。通过工艺条件优化,可在聚合度分布水平上实现聚磷酸盐的可控制备,这也开辟了一种构建缓释肥的新方向。在340°C聚合1.0 h优选出聚合度为1~10分布的聚磷酸钙镁,表现为多孔的非晶态结构,其中有效磷、钙、镁养分含量超过85%(质量分数),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元缓释肥。
    • 毛伟; 龙泉名; 张庆刚; 刘族东; 李剑秋; 赵青林
    • 摘要: 在研究废弃磷尾矿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水泥稳定以及水泥-磷渣粉综合稳定的方法对磷尾矿用作路面底基层材料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水泥稳定磷尾矿或水泥-磷渣粉综合稳定磷尾矿可满足现行标准对重交通二级公路底基层以及一级公路底基层的7 d强度要求,可用于路面工程.
    • 张晋; 贺爱平; 李国栋; 尤大海; 张立; 彭兴华
    • 摘要: 磷化工产业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磷矿是磷化工产业最主要的原材料.大量积存的磷矿选矿尾矿严重制约磷矿及磷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本文针对磷矿浮选尾矿性质特征及其综合利用现状展开论述分析,指出开展磷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及可工业化研究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顺应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坚持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策的必然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