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4037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脊柱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等;硬膜下积液的相关文献由2191位作者贡献,包括陶志强、张振兴、刘维田等。

硬膜下积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2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4037 占比:99.24%

总计:104836篇

硬膜下积液—发文趋势图

硬膜下积液

-研究学者

  • 陶志强
  • 张振兴
  • 刘维田
  • 张国栋
  • 罗飞
  • 陈波
  • 丁胜鸿
  • 李君
  • 杨志国
  • 林俊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的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住本院的18例重型颅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以颅骨修补为基础的综合治疗。4例少量硬膜下积液(<30ml)合并轻度脑积水患者行早期颅骨修补术,10例中等量硬膜下积液(30-60ml)合并脑积水同步行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硬膜下积液占位效应明显者微创置管引流或钻孔引流治疗后行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术,所有患者术后均予门诊或电话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并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行硬膜下积液单纯钻孔引流术的10例患者比较。结果18例患者中,17例硬膜下积液减少或消失(8例消失,9例明显减少,1例出现颅内感染,病情加重死亡),治疗有效率94.4%,高于历史对照组的40%(P<0.05)。17例患者术后随访6月,患者脑积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4分8例,3分8例,2分1例,预后良好率88.9%,高于既往治疗组的50%(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合并脑积水应根据脑积水轻重程度及积液占位效应决定其治疗方式,以早期颅骨修补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总体预后。
    • 乔峰; 吴伟; 史建刚; 张智勇; 孟庆丰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椎管狭窄症(CSS)前路手术后脑脊液带的改变与手术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1月在淮北矿工总医院接受前路手术治疗的57例CSS患者临床资料,测量术前和术后3个月MRI T2加权像上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的硬膜囊前后径(Ds)、脊髓前后径(Dc),采用二者比值(Ds/Dc)判断脑脊液带的连续性和充盈性。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评估患者脊髓功能,采用m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效果。以mJOA评分改善率为因变量,以术后Ds、Dc、Ds/Dc及术前mJOA评分为自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脑脊液带变化对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7例患者脊髓受压1个节段18例,2个节段16例,3个节段14例,4个节段7例,5个节段2例。术前Ds、Dc和Ds/Dc分别为(8.92±2.09)mm、(6.02±2.83)mm和1.51±0.30,术后3个月Ds、Dc和Ds/Dc分别为(9.76±1.02)mm、(6.84±0.91)mm和1.43±0.14。术前mJOA评分为(11.95±2.47)分,术后3个月mJOA评分为(15.93±1.13)分,术后3个月mJOA评分改善率为(82.06±18.43)%。依据回归方程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Ds/Dc显著相关(r=0.842)。结论CSS患者前路手术后,MRI T2加权像上脑脊液带连续性恢复、充盈完全者疗效较好,预后佳。通过对MRI T2加权像上脑脊液带改变情况的观察可预判术后疗效。
    • 王耿焕; 沈和平; 褚正民; 沈建国; 张李涛; 朱坤灿
    •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60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是否继发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120例)和无硬膜下积液组(488例),分析硬膜下积液组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608例患者中出现硬膜下积液120例,硬膜下积液发生在手术后4~22(10.3±4.2)d,积液量为12.2~120.8(25.4±10.3)mL,硬膜下积液位于一侧97例,双侧23例,95例保守治疗,25例手术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积液组与无积液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双侧开颅、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肿量、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高。年龄大、血肿量大、入院GCS评分低、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
    • 周辉; 唐晓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04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硬膜下积液将其分为硬膜下积液组(75例)和非硬膜下积液组(12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硬膜下积液组中线移位≥10 mm、硬膜下血肿(SD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皮层切开、脑疝、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颅内感染、骨瓣边缘至中线距离≤2 cm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硬膜下积液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低于非硬膜下积液组,手术出血量显著多于非硬膜下积液组,骨窗面积显著大于非硬膜下积液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线移位≥10 mm、SAH、皮层切开、术前GCS评分低、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2 cm、术后颅内感染均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22、1.742、3.077、2.537、2.356、4.315)(均VIF<3,均P<0.05)。结论 中线移位≥10 mm、SAH、皮层切开、术前GCS评分低、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2 cm、术后颅内感染均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干预措施,以预防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 曾浩; 陈玉霞; 成泉江
    • 摘要: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病人行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30例行颅骨修补术的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病人临床资料,依据是否继发硬膜外积液分为未发组100例及继发组30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诱发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原因及治疗策略。结果单因素比较提示,未发组与继发组中线移位距离[>5 mm为32.00%比60.00%,≤5 mm为68.00%比40.00%]、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2 cm为19.00%比40.00%,≤2 cm为81.00%比60.00%]、是否存在硬膜下血肿[有:34.00%比80.00%,无:66.00%比20.00%]、皮层切开与否[是:30.00%比50.00%,否:70.00%比50.00%]、引流管拔除时间[(3.25±0.20)d比(1.85±0.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线移位距离、皮层切开、引流管拔除时间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病人行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30例继发硬膜外积液病人经保守治疗、穿刺引流治疗后均临床治愈。结论中线移位距离、皮层切开、引流管拔除时间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病人行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重要诱因,结合病人实际予以保守治疗、穿刺引流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 许莎莎; 周敏; 梁日初
    • 摘要: 目的探究运动头带加压包扎处理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分为实验组(n=38)与对照组(n=40)。实验组严格按照医嘱执行运动头带加压包扎去颅骨骨瓣部位,对照组未使用运动头带加压包扎去颅骨骨瓣部位,比较两组硬膜下积液转化成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缓解吸收、死亡率以及预后。结果实验组硬膜下积液转化成脑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硬膜下积液自行吸收率高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使用运动头带加压固定,处理硬膜下积液效果显著,有效降低脑积水发生率。术后脑压下降后应早期予以加压包扎,避免出现去骨瓣减压相关性脑积水及硬膜下积液
    • 龚敏; 熊波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老年HICH患者,均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观察7 d,统计硬膜下积液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查阅并记录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分析老年HICH患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HICH患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13例(16.25%);发生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未发生组,去骨瓣面积大于未发生组,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合并颅内感染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GCS评分低、去骨瓣面积大、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感染可能为老年HICH患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HICH患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风险较高,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术前GCS评分低、去骨瓣面积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人群,高效开展术后硬膜下积液防控工作,降低老年HICH患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
    • 徐秋香; 东娟; 王英娟; 张庆岭
    • 摘要: 硬脑膜下积液属脑积水的一种,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而形成。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是一种特殊的颅脑损伤,发生率不高。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出血起病急,病情凶险,预后较差,致死率高,多发于脑桥。现报道1例硬脑膜下积液、脑干出血案例,分析其因果关系,判断损伤程度。
    • 张丽艳; 吴晓月; 黄雪凤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9年7月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人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中相关指标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的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动脉瘤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有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 高杰; 黄贤键; 苏高健; 朱栋梁; 张杰华; 刘俊; 吴楚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时程持续引流(LCD)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同侧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DC后发生手术侧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14例sTBI患者[占同期收治的sTBI患者的19.7%(14/71)]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TT组),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例患者行LCD治疗(LCD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指标.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临床和影像学随访1年.结果 14例sTBI患者发生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时间为DC治疗后(15.6±7.1)d.LCD组和TT组患者硬膜下积液的消退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DC治疗后21.0 d(6.0 d)和69.0 d(65.3 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14例患者的硬膜下积液经治疗消退后均无复发,且无颅内感染发生.9例患者出现脑积水,其中LCD组4例、TT组5例.3例患者存在切口愈合不良,其中LCD组1例、TT组2例.结论 对于DC术后发生同侧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sTBI患者,LCD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尽早消除硬膜下积液,减少硬膜下积液引起的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加快患者的康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