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山

相山

相山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专利文献10055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城市地理、新闻爱好者、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山的相关文献由31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仙德、郭福生、周万蓬等。

相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00555 占比:99.84%

总计:100718篇

相山—发文趋势图

相山

-研究学者

  • 胡仙德
  • 郭福生
  • 周万蓬
  • 姜勇彪
  • 张树明
  • 杨庆坤
  • 刘林清
  • 吕川
  • 吴志春
  • 姜耀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龙; 张树明; 张鑫; 夏寅初
    • 摘要: 黑云母及绿泥石成分特征能够分别示踪寄主岩石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条件,为了探究相山南部花岗斑岩成岩成矿条件,对黑云母和蚀变绿泥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类型为铁质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浆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541~725°C、175~395 MPa,侵位深度6.4~14.4 km;黑云母氧逸度位于NNO(Ni-NiO)缓冲剂附近,指示具有较高氧逸度;岩石成因类型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物质来源于上地壳且逐渐受到幔源的影响;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属于富铁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249.7~272.2°C,属于中温热液作用范围。绿泥石化为铀成矿提供了铀源和吸附空间。
    • 曹珂; 朱鹏飞; 王文杰; 刘琳莹; 白芸; 孔维豪; 李晓翠; 孙璐; 何紫兰
    • 摘要: 文章基于三维地质建模与地学统计分析相关理论,在江西相山铀矿田主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认识基础上,运用地质建模软件SKUA-GOCAD,建立了居隆庵铀矿床的地形地貌、构造、地层和矿体三维数字模型,并开展了成矿有利信息定量提取分析。运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居隆庵铀矿床开展了“定位-定量-定概率”的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研究工作。通过对矿床定量预测获得了成矿高值区,圈定了5个靶区(3个A级靶区和2个B级靶区),并开展了资源量估算,计算出总资源量为10983 t。预测结果表明居隆庵矿床找矿潜力巨大,研究成果为该矿区的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相山盆地铀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找矿思路。
    • 刘龙; 张树明; 张鑫
    • 摘要: 传统地球化学判别图解能够较好地区分I-S-M-A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但对于高分异花岗岩的判别并不可靠。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岩石成因一直存在S型和A型的争议,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导致这一争议的原因所在。系统收集了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相关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高分异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判别及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结果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属于高分异花岗岩范畴(Zr/Hf<38,Nb/Ta<17)。地球化学判别图解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具有A型花岗岩演化趋势和A_(2)型花岗岩特征,为高分异A_(2)型花岗岩。相山火山侵入杂岩A_(2)型花岗岩可能的成因模式如下:中新元古代上中地壳变质基底,在燕山晚期强烈的拉张作用下,受上涌地幔物质加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A_(2)型花岗质岩浆,该岩浆经历了较强的结晶分异作用,最终形成高分异的A_(2)型花岗岩。晚期,壳幔混合作用明显,形成了与流纹英安岩、碎斑熔岩、花岗斑岩完全不同的石英二长斑岩。
    • 李光来; 龙伟康; 罗武平; 杨永乐; 刘晓东; 邬斌; 韦星林; 李成祥
    • 摘要: 下家岭稀土矿位于江西相山火山岩盆地,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在风化壳剖面各成分层中,球形风化层稀土元素最为富集。为了探索稀土元素在球形风化层的富集规律,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多种手段,重点对球形风化层中风化球体的主要稀土矿物开展了精细矿物学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原生褐帘石经改造后,发育了极其复杂的成分环带,衍生出多个富含稀土的“相”,根据硅、镧、铈等主要元素的含量差别,可初步划分为:高硅高镧富稀土相(SiO_(2):11.51%~19.77%,La_(2)O_(3):12.69%~17.54%,Ce_(2)O_(3):6.80%~8.49%,∑REE_(2)O_(3):46.14%~61.34%)、低硅高镧富稀土相(SiO_(2):0.58%~6.78%,La_(2)O_(3):21.09%~24.64%,Ce_(2)O_(3):4.45%~6.34%,∑REE_(2)O_(3):68.96%~81.52%)以及低硅高铈富稀土相(SiO_(2):0.45%~1.79%,La_(2)O_(3):12.89%~19.16%,Ce_(2)O_(3):20.66%~26.59%,∑REE_(2)O_(3):67.65%~77.6%)三种不同类型,这些相各自成分变化均较大,成分均一性较差。分析后认为,这种富稀土的特征,可能部分因为钍的放射性衰变使得富钍褐帘石发生蜕晶化并体积“肿胀”,“肿胀”后的褐帘石更容易让流体通过,同时α衰变还可以让矿物内部发生电离,可能会对带有电荷的稀土络合物产生吸附作用,从而造成稀土元素富集。不同富稀土相的形成,则可能是因为在风化作用的不同阶段,上部淋积下来的稀土种类不同导致。当低硅高铈富稀土相形成后,则会进一步被流体溶蚀分解,以供给下层稀土成矿。
    • 张川; 叶发旺; 武鼎; 王建刚; 郭帮杰
    • 摘要: 蚀变矿物组合对热液型铀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相对于航空或航天成像光谱,地面成像光谱在小范围矿床尺度的蚀变精细识别方面更具优势.为研究江西相山铀矿化热液蚀变组合特征,利用HySpex地面成像光谱仪获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的钻孔岩心成像光谱数据,针对铀矿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水云母-萤石型和碱交代型,分别从蚀变单矿物和蚀变矿物组合两个角度分析和提取他们的诊断性光谱特征,建立了光谱识别标志.发现伊利石具有光谱多型特征,按特征波长位置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类.水云母-萤石型铀矿化蚀变组合包含高岭石、高岭石+地开石、蒙脱石和Ⅰ型伊利石,碱交代型铀矿化蚀变组合包含绿泥石、碳酸盐、绿蒙混层、赤铁矿和Ⅱ型伊利石;基于光谱匹配模型和岩心填图结果对两类铀矿化段蚀变结构进行了分析,铀矿化中心由近及远分别具有蒙脱石→Ⅰ型伊利石→高岭石+地开石→高岭石和碳酸盐→赤铁矿+绿泥石→绿蒙混层→Ⅱ型伊利石的分布特征,均存在流体的叠置改造作用;通过岩心成像光谱编录及三维建模表明,两类伊利石具有空间上的上、下分带特点,这预示着两种铀矿化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上述研究为相山地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一定参考.
    • 魏欣; 吕川; 陶尔侃
    • 摘要: 济河口地区位于江西省相山矿田西部,邹家山和居隆庵矿床的中间过渡部位。前人认为该区的矿体主要以"邹家山"式规律赋存,重点对NE向断裂进行揭露。近年来随着钻探揭露,笔者首次提出济河口地区矿体赋存规律更倾向于"居隆庵式",即铀矿化受断裂和火山岩组间界面变异部位控制但基底并未扰动,矿体集中分布在碎斑熔岩与流纹英安岩界面"S"型凹兜底部。NW向济河口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控矿断裂,该断裂与火山岩岩性界面联合控制铀矿化的产出,两者复合处是第一有利成矿部位,而流纹英安岩与基底片岩界面与济河口断裂复合部位是第二有利成矿部位。第二有利部位将是相山西部未来深部找矿的主要方向,其内外侧的花岗斑岩是有利找矿标志。
    • 魏欣; 吕川; 陶尔侃
    • 摘要: 济河口地区位于江西省相山矿田西部,邹家山和居隆庵矿床的中间过渡部位.前人认为该区的矿体主要以"邹家山"式规律赋存,重点对NE向断裂进行揭露.近年来随着钻探揭露,笔者首次提出济河口地区矿体赋存规律更倾向于"居隆庵式",即铀矿化受断裂和火山岩组间界面变异部位控制但基底并未扰动,矿体集中分布在碎斑熔岩与流纹英安岩界面"S"型凹兜底部.NW向济河口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控矿断裂,该断裂与火山岩岩性界面联合控制铀矿化的产出,两者复合处是第一有利成矿部位,而流纹英安岩与基底片岩界面与济河口断裂复合部位是第二有利成矿部位.第二有利部位将是相山西部未来深部找矿的主要方向,其内外侧的花岗斑岩是有利找矿标志.
    • 唐瑞; 欧阳菲; 罗先熔; 郑超杰; 汤国栋; 刘攀峰; 蔡叶蕾; 杨笑笑
    • 摘要: 为在江西相山矿田游坊地区实现找矿突破,在该区开展地电提取测量工作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研究发现:异常明显受断裂控制,主要沿控矿断裂及断裂交汇处展布;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各微量元素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据此得出相应的元素组合:F1因子(Ti-V-Mo-Th-U)、F2因子(As-Pb-Sb)、F3因子(Co-Ni);铀钍比的空间分布与AMT推测基底深度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推测主要受火山岩厚度的控制.综合地电提取元素异常特征和相山矿田成矿规律,建立综合地质—地电化学找矿模式,并在研究区内圈定出两个相应的靶区,其中1号靶区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