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773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河南林业科技、江西林业科技、林业科学等; 白花泡桐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国强、赵振利、翟晓巧等。

白花泡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12.66%

专利文献>

论文:773 占比:87.34%

总计:885篇

白花泡桐—发文趋势图

白花泡桐

-研究学者

  • 范国强
  • 赵振利
  • 翟晓巧
  • 乔杰
  • 李芳东
  • 恩特马克·布拉提白
  • 李科
  • 邓建军
  • 邓敏捷
  • 叶金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梦悦; 曹喜兵; 赵振利; 范国强
    • 摘要: 为研究WPR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叶片黄化中的作用,在泡桐全基因组水平上,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WP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进化分析、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基因结构、蛋白性质、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基因组中共存在16个WPR基因,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其中,12个基因具有种内共线性,9个基因与拟南芥具有共线性;所有WPR家族成员均含光响应、防御响应及激素响应元件。通过对植原体侵染后的转录组和互作蛋白分析,发现PfWEB3、PfWPRb2、PfWPRb3和PfPMI2可能与丛枝植原体侵染后泡桐叶片黄化有关。
    • 李顺福; 王慧敏; 房丽莎; 刘震
    • 摘要: 【目的】对短日照诱导的白花泡桐顶芽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其顶芽死亡的分子机制,为解决泡桐“冠大干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5°C恒温条件下,对白花泡桐1年生苗进行短日照(SD)处理,在高生长期(SDa)、高生长停止期(SDb)、顶芽死亡发生期(SDc)3个时期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11个差异基因的表达量,同时结合转录组信息进行验证。【结果】白花泡桐顶芽3个时期转录组测序共得到57.47 Gb数据,使用DESeq2软件进行3个时期样品间比较,共筛选出差异基因44397条,其中注释到7大数据库(NR、NT、GO、EggNOG、KEGG、UniProt、Pfam)的基因为37076条(83.51%)。3个时期的差异基因在KEGG上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对顶芽死亡发生的SDc时期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上差异基因的分析得出:脱落酸(ABA)激素信号的响应因子ABF下调表达,乙烯(ETH)激素信号的响应因子ERF1上调表达,油菜素内酯(BR)激素信号上编码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的TCH4和细胞周期特异蛋白基因CYCD3上调表达,这些基因与大多数植物芽休眠过程中表达情况不同。qRT-PCR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在基因表达量差异倍数上存在偏差,但整体趋势一致,可以证明转录组结果的可靠准确。【结论】白花泡桐顶芽死亡发生期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ABF、ERF1、TCH4和CYCD3基因的表达情况,使其在高生长停止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活动仍在继续进行,此时顶端分生组织分化的叶原基展开的幼叶脱落而无法形成芽鳞包裹,导致顶芽未向休眠芽方向发展而死亡。
    • 江小羊; 曹喜兵; 赵振利; 邓敏捷; 范国强
    • 摘要: 泛素结合酶(UBC)E2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病原互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花泡桐E2基因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染色体定位及分析其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白花泡桐基因组中含有56个E2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属于17个亚族。56个E2基因家族成员均含有外显子,而55个基因家族成员都含有内含子;53个基因家族成员都含有光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56个基因家族成员参与了28个基因重复事件,与拟南芥之间有41个共线性事件;PfUBC44、PfUBC45和PfUBC51可能与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该结果对研究白花泡桐E2基因家族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韩建霞; 曹喜兵; 刘海芳; 范国强
    • 摘要: 为探究白花泡桐TCP家族在调控丛枝病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对白花泡桐全基因组TCP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白花泡桐TCP家族有35个基因;所有家族成员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的基因数量有1~5个;同时,所有成员均包含基序1;顺式作用元件表明PfTCPs主要参与激素和光响应;结合丛枝病和干旱处理前后白花泡桐TCP的转录组分析,最终发现PfTCP17和PfTCP27可能在调控丛枝病发生和干旱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培育白花泡桐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 耿晓东; 陈叙仲; 蔡齐飞; 王艳梅; 李志; 侯博晨; 刘震
    • 摘要: 【目的】验证截干促进树冠生长,利于根系生长,进而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并探寻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与最佳截干高度,为优化传统的平茬接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 a生白花泡桐C23为试验材料,设置剪梢、1/3截干、2/3截干处理和对照(CK,不截干),当年观测树干地径、侧枝数量、侧枝长度和粗度、叶片数、光合速率、根系生长和分布等指标,翌年进行平茬接干,连续2 a观测树高、地径。【结果】截干处理能促进侧枝伸长和增粗生长,2/3截干处理的侧枝长度和粗度显著高于1/3截干、剪梢和对照(P1/3截干>剪梢>对照。截干后再平茬结果表明,2/3截干处理的树高和地径显著大于对照,平茬当年树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5和1.2倍,平茬后第2年为1.3和1.1倍。【结论】2/3截干促进泡桐侧芽萌发抽枝成冠,扩大树冠,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根系生长,吸收根数量增加,根冠比增大,扩大了根碳储量,使翌年平茬接干达到最大化。
    • 朱秀红; 王明昆; 张威; 于宏; 张雅梅; 茹广欣
    • 摘要: 探究葎草不同器官对白花泡桐生长的化感影响,为减轻林下葎草对泡桐生长的负面影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纸上发芽法,配置不同质量浓度的葎草茎、叶、苞片浸提液(0.100、0.075、0.050、0.025 g/mL)和不同配比的种子,通过探究葎草不同器官对白花泡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评价葎草各器官的化感潜力。结果显示:高浓度葎草苞片浸提液对于白花泡桐生长发育的抑制效果最强,低浓度的茎、叶、苞片浸提液对白花泡桐生长发育都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浸提液整体表现为低促高抑;白花泡桐种子:葎草种子的比值越小,葎草种子对白花泡桐种子的化感抑制效果就越强,通过对比聚类分析结果和化感效应指数,葎草各器官浸提液化感作用由强到弱表现为苞片>叶片≈茎>种子。
    • 赵晓改; 李冰冰; 吕钰洁; 徐赛赛; 董洋; 赵振利
    • 摘要: 为揭示泡桐抗逆机制,以8 a生白花泡桐的形成层和韧皮部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研究了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抗逆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测序结果表明,二、四倍体泡桐的Clean reads与泡桐参考基因组序列的比对率分别为91.47% ~91.79% 和92.08% ~92.50%,且测序质量较好.可变剪接预测分析发现,外显子可变剪切数量最多,且四倍体泡桐中的可变剪切异构体多于二倍体.抗逆性相关基因的筛选研究结果中共鉴定到3138个与抗逆性相关的差异基因(1929个上调,1209个下调),并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采用qRT-PCR技术对随机8个差异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趋势均与测序结果一致.为了进一步研究抗逆相关基因的功能,对泡桐和其他11个物种的多酚氧化酶(PPO)基因序列进行了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泡桐与其他物种的PPO基因差异较大,表明泡桐可能是通过PPO基因倍增和丢失的差异变化来响应逆境胁迫.
    • 朱秀红; 李职; 蔡曜琦; 崔明康; 茹广欣
    • 摘要: 为探究白花泡桐幼苗在不同程度干旱、盐及盐旱交叉胁迫下的生长发育及适应机制,以白花泡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盐胁迫浓度及干旱程度,研究白花泡桐幼苗株高、生物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膜脂过氧化物、渗透调节物质以及抗氧化酶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CK)相比,在盐、旱及其盐旱交叉胁迫下,白花泡桐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光合色素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呈上升趋势.(2)在盐胁迫、盐旱交叉胁迫下,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受到干旱胁迫时,SOD、POD活性增加,CAT活性下降.(3)在盐胁迫下,随着盐含量的升高,白花泡桐幼苗可溶性蛋白(SP)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在干旱、盐旱交叉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可得出结论,盐旱双重胁迫对白花泡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并不是单一胁迫的简单叠加,而是表现出交叉适应性,盐旱双重胁迫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盐胁迫对白花泡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 林榕华
    • 摘要: 在毛竹林中混种白花泡桐,经适量开放空间,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6 a林龄白花泡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分别达9.7~9.8 m和15.4~16.5 cm,单株材积0.0870~0.1033 m^(3),生长良好,在毛竹林冠层中处于中高层,占据相对稳定的生长空间。混种白花泡桐的竹林与毛竹纯林相比,平均胸径、产笋量、产材量和现存竹材量均有显著提高。毛竹林混种白花泡桐改善了竹林结构,开拓了白花泡桐种植空间,能够提高竹林生产力。
    • 孙华乐; 翟晓巧; 曹喜兵; 邓敏捷; 赵振利; 范国强
    • 摘要: 为研究二倍体白花泡桐在四倍体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iTRAQ)以及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分析了四倍体泡桐及其二倍体亲本叶片中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并通过与转录组的关联,筛选与四倍体形成相关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共鉴定到696个蛋白质,其中,有75个差异表达,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其主要富集在液泡、 胞浆和非生物刺激响应等40个基因本论条目中.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表明,其主要参与35个代谢通路,包括光合作用、 植物病原相互作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过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关联分析,筛选到9个与倍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基中4个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分别是镁螯合酶H亚基、V型H+转运ATPase亚基A、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5b.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