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量子化学

量子化学

量子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6篇、会议论文210篇、专利文献131859篇;相关期刊529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火炸药学报等; 相关会议130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会议等;量子化学的相关文献由330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大喜、廖显威、邝代治等。

量子化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6 占比:1.04%

会议论文>

论文:210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31859 占比:98.80%

总计:133455篇

量子化学—发文趋势图

量子化学

-研究学者

  • 王大喜
  • 廖显威
  • 邝代治
  • 张复兴
  • 苏忠民
  • 冯泳兰
  • 李来才
  • 庾江喜
  • 苏宇
  • 龙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志强; 陈晔; 李宇浩; 施显赵
    • 摘要: 与菱锌矿伴生的高可溶性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会导致矿浆中含有大量钙(镁)离子,从而影响菱锌矿的浮选。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钙(镁)离子在菱锌矿(101)表面吸附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钙离子和镁离子会与清洁菱锌矿(101)表面发生较强的化学吸附,并且钙离子的吸附比镁离子更强。水化后的菱锌矿(101)表面也会与钙离子和镁离子发生吸附,但是吸附强度明显减弱。另外,钙离子在水化菱锌矿(101)表面的吸附会削弱菱锌矿(101)表面的水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消除菱锌矿浮选过程中难免离子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 于铭超; 王志鹏; 杨世颖; 杨德智; 吕扬
    • 摘要: 随着药物共结晶技术的发展,以筛选药物共晶配体为目的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方法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在药物共晶配体的预测和快速筛选中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有:①基于分子表面静电势的虚拟共晶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分子表面静电势来确定分子表面可能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为分子间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指导原则。②依据Hansen溶解度参数的设计理论,通过计算药物活性成分与共晶配体的Hansen溶解度差来对形成共晶的可行性进行预测,实现对共晶配体的快速筛选。③依据液相热力学理论的COSMO-RS计算模型,使用由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的屏蔽电荷密度结合快速统计热力学来计算溶液中化合物的化学势,为快速筛选共晶配体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该文旨在通过比较3种常用共晶虚拟筛查方法的优缺点,为虚拟共晶筛选在药物共晶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梁嘉麟; 卢俊逸; 江东骏; 王寒露
    • 摘要: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B3LYP+D3)计算了钨氧化物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氧化燃料油中芳烃硫化物的反应历程,讨论钨的配位结构对氧化脱硫反应机理的影响。采用简化模型如四配位的H_(2)WO_(4)模拟含氧空位的钨氧化物,六配位的H_(5)WO_(6)^(-)模拟完美晶体中的钨氧化物。对H_(2)WO_(4)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反应方式,一种是钨氧化物、双氧水和硫化物的协同反应,另一种方式是钨氧化物先与双氧水反应生成超氧化物,然后再与硫化物反应。从几何结构及能量分析得出,四配位的H_(2)WO_(4)更有利于双氧水活化并与硫化物进行协同反应,从而表现出优异的氧化脱硫性能,而H_(5)WO_(6)^(-)因空间位阻难以达到。
    • 刘熙; 张复兴; 何丽芳; 李达伟; 曾维鸿; 江叔沄; 贺霞; 盛良兵; 朱小明
    • 摘要: 合成了2个有机锡羧酸酯化合物三(邻溴苄基)锡噻吩2⁃甲酸酯(1)和三(邻溴苄基)锡肉桂酸酯(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1)H、^(13)C和^(119)Sn)、差热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1和2进行了结构表征,对其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均为单锡核结构,锡原子均为四配位的畸变四面体构型。体外抗癌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人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均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 燕芳; 张俊林; 毛莉程; 刘同华; 金伯阳
    • 摘要: 应用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THz-TDS)获取了两种互为异构体的糖类D-(+)-葡萄糖和D-(-)-果糖的太赫兹吸收谱,发现D-(+)-葡萄糖和D-(-)-果糖在0.3~1.72 THz频段内太赫兹吸收峰位存在明显区别,可以由1.41和1.66 THz两个吸收峰位鉴别D-(+)-葡萄糖和D-(-)-果糖。为研究D-(+)-葡萄糖太赫兹光谱吸收峰形成机理,首先构建了D-(+)-葡萄糖的单分子构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泛函,利用Gaussian09完成对D-(+)-葡萄糖单分子构型的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将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与实验谱对比发现,基于D-(+)-葡萄糖单分子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与实验谱差异较大。然后构建了D-(+)-葡萄糖晶胞构型,采用广义梯度近似中的PBE泛函,利用CASTEP软件完成对D-(+)-葡萄糖晶胞构型的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将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与实验谱对比发现,基于D-(+)-葡萄糖晶胞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与实验谱较为吻合。D-(+)-葡萄糖晶胞构型量子化学计算时,因较为全面的考虑了分子间的氢键及范德华力的作用,说明D-(+)-葡萄糖在1.41 THz处吸收峰的形成为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其次通过Materials Studio 2017软件指认了D-(+)-葡萄糖在1.41 THz吸收峰处的振转模式,发现D-(+)-葡萄糖在1.41 THz吸收峰主要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说明D-(+)-葡萄糖在1.41 THz处的吸收峰主要是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在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利用Multiwfn软件对D-(+)-葡萄糖晶胞进行RDG计算,利用VMD软件对D-(+)-葡萄糖晶胞中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的类型、位置和强度进行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能够敏锐地感知糖类物质结构的细微变化,并能够正确鉴别其同分异构体。
    • 傅静雯; 仲兆平; 许月阳; 薛建明; 朱法华; 黄佳伟; 徐元强; 林正根
    • 摘要: 为了解决燃煤加氯后汞形态转化规律不明的问题,采用了理论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热力平衡方程研究了煤加不同质量分数氯在燃烧过程中汞形态随温度升高的变化,其次在管式炉中进行了燃煤加不同质量分数氯促进汞形态转化的实验,最后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式,通过密度泛函模块B3LYP与赝势基组SDD组合研究3个汞-氯基元反应,获得各个基元反应反应物、过渡态与产物间的能垒,并在此基础上明确3个基元反应的反应过程,对5个温度点下各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氯添加量的增加,不仅提高了氯化汞的含量,而且氯化汞作为稳定相的范围也随之增大。原煤在分别添加0.015%Cl、0.030%Cl和0.045%Cl后,烟气中氧化态汞比例由24.0%分别提高至25.6%、27.0%和27.7%,与热力学模拟结果实现了相互印证。通过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拟合得到各反应在298~1500 K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常数的表达式,可为后期工程应用提供较为精准的理论指导。
    • 周玉林; 张复兴; 朱小明; 田婕; 徐赛男; 赵邠婕; 陈镜姣; 李芳芳; 邓欣
    • 摘要: 合成了2个有机锡杂环羧酸酯配合物:二(邻溴苄基)锡二(2-吡啶甲酸)酯(1)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3-吲哚丁酸酯(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1)H、^(13)C和^(119)Sn)、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配合物的结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和体外抗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配合物均为单锡核分子,锡原子分别为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和四配位的畸变四面体构型;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UH7)、人肺癌细胞(A549)、人表皮癌细胞(A43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抑制活性均比临床使用的顺铂强。
    • 刘祥; 朱珍珍; 付宇
    • 摘要: 利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丙炔醇乙氧基化合物(PME)、3-甲基-1-戊炔-3-醇(MPA)、1,1,3-三苯基-2-丙炔醇(TPP)、羟丙基炔丙基醚(PAP)、3-甲基丁炔醇(MBA)等5种炔醇化合物的分子轨道参数,从理论上探讨了炔醇结构与缓蚀作用之间的关系;将5种炔醇化合物与曼尼希碱配制成复合缓蚀剂,通过静态失重法测试了该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5种炔醇与曼尼希碱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缓蚀作用,在复合缓蚀剂中的缓蚀作用排列顺序为:TPP>PAP>PME>MPA>MBA,可以用炔醇化合物的最高占有轨道能量E_(HOMO)预测5种炔醇化合物的缓蚀性能。
    • 张可桂; 丁徐朋; 杨文忠; 葛峰; 云晶晶
    • 摘要: 合成了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和二(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两种新型螯合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对产物进行了结构确认,考察其在酸性介质中对Cu^(2+)和Ni^(2+)的吸附去除能力,并通过紫外光谱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探究其和重金属离子之间的螯合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和二(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去除效率随pH增大而提高。当溶液pH为7时,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对Cu^(2+)和Ni^(2+)的吸附去除效率为88%和90%,而二(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对Cu^(2+)和Ni^(2+)的吸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3%和95%。紫外光谱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均通过二硫代氨基与金属离子螯合,引入双羟基的二(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比单羟基的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的供电子能力更强。此外,二(4-羟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的对称性结构与金属离子螯合时能形成更稳定性螯合环,从而使其具备更强的螯合能力。
    • 摘要: 《分子催化》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报导有关分子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辟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研究快报及进展评述等栏目.内容侧重于络合催化、酶催化、光助催化、催化过程中的立体化学问题、催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催化剂表面态的研究及量子化学在催化学科中的应用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