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性状

物理性状

物理性状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5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7028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中国烟草科学、作物研究、畜牧兽医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12届两岸三地优质鸡的改良生产暨发展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五届全国桃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等;物理性状的相关文献由155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冀衡、佟有恩、刘健等。

物理性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5 占比:1.27%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7028 占比:98.64%

总计:37538篇

物理性状—发文趋势图

物理性状

-研究学者

  • 周冀衡
  • 佟有恩
  • 刘健
  • 李强
  • 邓小华
  • 黄炎坤
  • 周清明
  • 李伟杰
  • 左右
  • 房兴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志力; 杨讯业; 吴琼; 赵志辉; 尹福泉; 郭广振; 高振华
    • 摘要: “海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国近些年研究开发的水稻新品种。“海水稻”秸秆是“海水稻”的副产品,是一种待开发的粗饲料资源,有必要对其饲用价值进行评估并根据饲用价值的动态变化确定适宜干燥时间。分析测定“海水稻”秸秆、普通水稻秸秆、玉米(Zea mays)秸秆、花生(Arachis hypogaea)秧和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营养成分,明确“海水稻”秸秆的营养地位;对干燥1、7、15、30、45、60 d“海水稻”秸秆样本进行物理性状测定、养分分析和品质评定,明确不同干燥时间下“海水稻”秸秆饲用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海水稻”秸秆养分含量在测定的粗饲料原料中最低,不同粗饲料原料的相对饲用价值为“海水稻”秸秆0.05),分级指数显著降低(P<0.05);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海水稻”秸秆饲用价值下降;综合养分含量、物理性状和粗饲料评价指数,在温度在35°C、相对湿度为78%条件下,保证饲用价值的“海水稻”秸秆的适宜自然干燥时间为收割后第15天。
    • 李燕培; 王静; 林佳琦; 肖世祥; 冯斗; 邓英毅; 禤维言
    • 摘要: 为揭示蕉园行间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解决香蕉园多年连作单种产生的土壤结构差、保水保肥力下降等问题,以桂蕉1号为材料,设置香蕉与甘薯间种和香蕉单作2种不同的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比较分析蕉园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至9月期间,与单作相比,蕉园间种甘薯可使土壤容重和固相组成降低,降幅分别为3.28%~9.97%、1.24%~3.76%;使土壤孔隙度、土壤液相、气相占比升高,提升的幅度分别为1.24~3.76、0.36~6.39、0.88~4.34百分点;对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组成,间种甘薯促进了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的团聚体转化,使>2 mm、0.25~2.00 mm粒级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5~13.01、0.60~21.69百分点,同时使土壤0.053~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等均显著高于单作,但团聚体破坏率(PAD)小于单作。研究结果表明,在蕉园行间间种甘薯可以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微团聚体向较大团聚体转变,具有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以及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结构的重要作用。
    • 周铭颖; 江智敏; 丁建冰; 秦凌; 蒋宇丽; 陈琳; 徐均华; 王卫民; 菅攀锋; 王新月; 邓小华
    • 摘要: 为明确稻茬烤烟上部烟叶的适宜采收成熟度,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在湖南江华烟区开展双因素田间试验,比较不同采收时间和叶位烤后烟叶的物理性状指标,并采用偏Eta;值对烤烟上部烟叶采收时间和叶位及其互作对烟叶物理性状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时间的推迟,上部烟叶单叶质量、叶质重下降,含梗率、叶片厚度、平衡含水率增加。采收时间对稻茬烤烟上部烟叶物理特性影响最大,采收时间、叶位及其互作对上部烟叶物理性状的影响效应分别为35.04%、29.98%、34.98%。湖南江华烟区上部烟叶适宜采收成熟度为叶片颜色黄绿至变黄50%、部分茸毛脱落、主脉变白、支脉变白50%、叶缘微卷曲、叶尖下勾和40%的叶片叶面出现成熟斑。建议该地区在现行的采收成熟度基础上推迟6 d左右采收为宜。
    • 张荣; 武永淑; 李菁; 安芳兰; 刘学荣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蹄疫疫苗的稳定性并打破国外佐剂垄断现象,研究近年来市面上不断出现的新型佐剂的性能,给口蹄疫疫苗生产厂家筛选国产新型疫苗佐剂提供数据支持,试验以南京威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Well佐剂和SEPPIC公司的ISA 201佐剂为研究对象,以目前口蹄疫疫苗生产厂家常规使用的ISA 206佐剂为对照,配制口蹄疫灭活疫苗后检测其物理性状、免疫效果及稳定性,从而评价佐剂效果。结果表明,Well佐剂和ISA 201佐剂的疫苗稳定性和免疫效果均低于ISA 206佐剂。
    • 林兆里; 张华; 阙友雄; 吴燕晶; 李诗燕; 罗俊
    • 摘要: 为明确机械收获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以消除蔗农对大型机械收获系统对甘蔗耕层土壤严重压实的顾虑。以广西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2种处理,研究机械收获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贯入阻力、抗剪强度、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在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间均无显著差异。蔗沟0~20 cm土层,机械收获后,土壤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显著提高,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下降。同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过程中,机具行走对蔗沟土壤造成压实,但对蔗垄土壤影响不显著。蔗垄土壤紧实度在垂直梯度上存在2个明显交替变化的界面,0~20 cm土层以人工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20~40 cm土层以机械收获的土壤紧实度较高。第1年宿根季和第2年宿根季人工收获处理蔗茎产量均高于机械收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固定道技术下,甘蔗机械收获对蔗垄土壤物理性状和宿根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规范甘蔗机械收获操作,减少大型机械对蔗地土壤压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小晶; 李莹; 洪子豪
    • 摘要: 猕猴桃是眉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总栽培面积达到2.013万hm^(2),2021年总产量51万t,总产值58.5亿元,猕猴桃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但是,由于近几年追求高产,化学肥料大量投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养分组成失调,物理性状变差,猕猴桃品质有所下降。当前,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对土壤肥力、产品品质提升,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有机肥资源利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杨学振; 葛选良; 刘晶; 范秀艳; 郑威; 张瑞富
    • 摘要: 为探究浅埋滴灌下秸秆不同还田年限玉米耕层土壤物理特性,于2021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开展大田试验,设秸秆全量还田0年(0a)、3年(3a)、5年(5a)和7年(7a)4个处理,分别在苗期、吐丝期和完熟期测定秸秆不同还田年限玉米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紧实度和产量。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连年还田能够改善0~3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且以秸秆还田7a最为明显;与秸秆还田0a相比,秸秆还田7a不同生育时期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最高分别降低了4.72%和21.50%,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则分别提高了6.12%和11.16%;产量与0~10、10~20、20~30 cm土层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紧实度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浅埋滴灌条件下,秸秆连年还田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同时提高土壤孔隙度、含水量。
    • 韩继荣; 翟俊; 刘娜; 刘协广; 郭献辉; 王志奇
    • 摘要: 一、选用高产优质品种选用国家(省)审定的强筋小麦品种,如西农20、锦绣21、郑麦1860、郑品麦8号、华伟305、中麦578、郑麦366、郑麦7698、西农979、丰德存5号等。二、整地及土壤药剂处理整地耕深28 cm以上,玉米秸秆要细碎,做到掩埋严实,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耕层做到上虚下实,表土细碎,保证耕层有良好的物理性状
    • 赵敏; 李洪琴; 刘天骥; 李彬斌; 宋明; 顾夕章; 李太元; 万新生
    • 摘要: 饲料料型不仅影响饲料的物理性状,而且影响动物的摄食、生长及饲料转化。近年来,膨化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膨化饲料的发展。膨化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各有优劣势,但实际养殖中人们更多关注鱼的生长速度,而忽视其对鱼体的内在影响。本试验探究粗蛋白质水平相同的膨化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对斑点叉尾[鱼回]形体指标及其组织结构等的影响,旨在为[鱼回]鱼实际生产中对饲料料型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指导,以推进[鱼回]鱼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 秦立厚; 刘琪璟; 孙震; 徐振招; 斯庆毕力格
    • 摘要: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森林群落,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对阔叶红松林内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加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明确阔叶红松林的养分循环和物质流动提供依据。选取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30个常见乔灌树种和16个凋落叶性状,采用野外分解袋法和室内样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其与凋落叶性状的关系。1年的野外分解实验表明,30个树种的凋落叶重量损失率表现出较大差异。不同树种凋落叶的重量损失率在20.56%—92.11%之间,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质量损失率最低,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质量损失率最高。不同生活型树种的凋落叶在质量损失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以灌木树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最高,小乔木次之,乔木树种质量损失率最低。Olson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k以红松最低,瘤枝卫矛(Euonymus verrucosus)最高,分别为0.24和1.64。不同树种分解50%和95%所需的时间分别在0.43—2.86年,1.83—12.37年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均能反映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其中以凋落叶厚度、氮含量(N)、磷含量(P)、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与氮含量的比值(L∶N)、木质素与磷含量的比值(L∶P)与凋落叶分解速率k的相关性较高,说明利用凋落叶的某些物理、化学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