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性状

化学性状

化学性状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7264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烟草科学、长江蔬菜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八届优质鸡的改良生产暨发展研讨会、2003年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等;化学性状的相关文献由26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世荣、邓小鹏、倪治华等。

化学性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7264 占比:99.91%

总计:107361篇

化学性状—发文趋势图

化学性状

-研究学者

  • 郭世荣
  • 邓小鹏
  • 倪治华
  • 刘超杰
  • 吴建钢
  • 周向平
  • 喻杰
  • 姜永雷
  • 朱伟锋
  • 李运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雪
    • 摘要: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设施蔬菜生产中,棚室基本是连年种植不歇茬的,导致土壤恶化问题非常普遍而且日趋严重。棚室土壤恶化主要包括物理性状恶化、化学性状恶化和生物性状恶化。现针对上述类型分别作以分析。1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主要指土壤板结。1.1土壤板结的表现土壤结构被破坏出现板结,表现在:表层土壤越来越硬,土壤通透性差,不渗水或渗水慢.
    • 贺国祥; 张杰; 孟会生; 洪坚平
    • 摘要: 【目的】探明木醋液不同浓度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规律,为木醋液更好地应用于植物生长、土壤改良及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木醋液处理(木醋液原液,木醋液1∶20稀释液,木醋液1∶60稀释液)对不同土层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与对照(蒸馏水)相比,土柱10 cm与20 cm处,木醋液原液对土壤微生物量碳转化产生抑制作用,微生物量碳含量较CK处理降低50%以上;浓度1∶20和1∶60木醋液较原液处理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经土柱渗透后的木醋液能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土柱30 cm处,浓度1∶20木醋液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CK显著增加61%。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木醋液的杀菌效果降低。木醋液入土2 h后,在土层10 cm处,原液处理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菌落数量杀菌率最大,杀菌率均在95%以上;在30 cm处,杀菌率降低,且处理菌落数大于CK,浓度1∶20和1∶60木醋液处理真菌数量分别较CK增加40.2%和26.8%。施用木醋液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的变化最显著,木醋液原液处理有效磷含量较CK增加70.2%。【结论】木醋液原液具有优异的杀菌和改良土壤的效果。
    • 秦立厚; 刘琪璟; 孙震; 徐振招; 斯庆毕力格
    • 摘要: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森林群落,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对阔叶红松林内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加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明确阔叶红松林的养分循环和物质流动提供依据。选取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30个常见乔灌树种和16个凋落叶性状,采用野外分解袋法和室内样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其与凋落叶性状的关系。1年的野外分解实验表明,30个树种的凋落叶重量损失率表现出较大差异。不同树种凋落叶的重量损失率在20.56%—92.11%之间,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质量损失率最低,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质量损失率最高。不同生活型树种的凋落叶在质量损失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以灌木树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最高,小乔木次之,乔木树种质量损失率最低。Olson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k以红松最低,瘤枝卫矛(Euonymus verrucosus)最高,分别为0.24和1.64。不同树种分解50%和95%所需的时间分别在0.43—2.86年,1.83—12.37年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均能反映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其中以凋落叶厚度、氮含量(N)、磷含量(P)、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与氮含量的比值(L∶N)、木质素与磷含量的比值(L∶P)与凋落叶分解速率k的相关性较高,说明利用凋落叶的某些物理、化学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 何松; 王小燕; 薛杨; 宿少锋
    • 摘要: 通过2018年4月和9月对海口市美舍河湿地上、中、下游底泥沉积物进行取样,研究沉积物化学性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以期为美舍河湿地公园的管理与湿地功能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美舍河沉积物整体偏酸性,pH为6.58;4月份下游pH显著高于中游、上游Ⅰ和上游Ⅱ,而9月份各采样断面间无显著差异;9月份上游Ⅱ的pH显著高于4月份,增幅为13.0%,而9月份下游pH则显著低于4月份,降幅为16.6%.(2)4月份下游有机碳(S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样断面,9月份上游Ⅰ和下游的SOC显著高于上游Ⅱ和中游,同时上游Ⅰ在两次采样间存在显著差异,9月份较4月份显著增加65.4%;(3)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以及重金属铜(Cu)、铅(Pb)和锌(Zn)含量整体上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中游TP含量和下游Cu含量在两次采样间存在显著差异,9月份TP含量较4月份显著增加76.9%,9月份Cu含量较4月份显著降低13.0%.(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与Cu及Z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SOC、TN及TP含量与各重金属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合分析沉积物的污染系数以及潜在风险发现,美舍河沉积物属清洁水平、较低潜在风险;同时,美舍河富营养化较轻,总体未受重大污染,具有较优质的环境,底泥符合农用标准;此外,需加强上游的污染源控制.
    • 冉辉; 李佼
    •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肥料相比传统农家肥在农作物增产方面效果更加明显,人们越来越重视化肥的使用,忽视了秸秆等农家肥的使用.尤其是秸秆,农民对其处理的方式主要是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所以应采取措施改善这一情况.基于此,本文简要概括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及秸秆还田技术,以期秸秆还田技术能得到广泛推广.
    • 靳志丽; 陈梦思; 邵兰军; 喻杰; 周向平; 王锡春; 袁芳
    • 摘要: 为掌握烟区土壤化学性状特征,2015年对永州市79个种烟乡镇689个植烟土壤取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烟区土壤pH偏高,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丰富,分别有92.6%的土壤有机质和91.6%的CEC处于中等级别以上水平,植烟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土壤pH、有机质和CEC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将烟区划分为2大特征区域,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及土壤保育.
    • 靳志丽; 陈梦思; 邵兰军; 喻杰; 周向平; 王锡春; 袁芳
    • 摘要: 为掌握烟区土壤化学性状特征,2015年对永州市79个种烟乡镇689个植烟土壤取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区土壤pH偏高,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CEC)丰富,分别有92.6%的土壤有机质和91.6%的CEC处于中等级别以上水平,植烟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土壤pH、有机质和CEC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将烟区划分为2大特征区域,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及土壤保育。
    • 代方秀; 杜杏蓉; 李运国; 邓小鹏; 姜永雷; 赵正雄; 王娜
    • 摘要: 通过分析连作条件下云南省3种植烟土壤(红壤、水稻土、紫色土)的化学性状指标及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旨在进一步剖析烤烟连作障碍机制,指导烤烟种植布局优化.结果表明,连作5年导致3种植烟土壤的化学性状和酶活性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pH值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降低,而脲酶、磷酸酶活性增强.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种植烟土壤的部分化学性状指标与酶活性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过氧化氢酶活性与pH值、全钾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全磷、有效磷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蔗糖酶、脲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或P<0.01),脲酶活性与pH值之间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磷酸酶活性与pH值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与全磷、有效磷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总体而言,3种植烟土壤经连作5年后,以紫色土的化学性状和酶活性变化幅度最小,对连作的响应相对最低.
    • 杜杏蓉; 李运国; 邓小鹏; 李军营; 姜永雷; 童文杰; 欧阳铖人; 赵正雄; 王娜
    • 摘要: 为探明不同类型植烟土壤对连作的响应差异,以云南的红壤、水稻土和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分析烤烟连作5年土壤化学指标、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5年后,与轮作处理比较,水稻土和红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pH、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紫色土仅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3种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脲酶活性不同程度增加,但紫色土增加不显著;水稻土的蔗糖酶活性显著下降,红壤和紫色土则变化不明显.3种类型土壤均以变形菌门、蓝细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等5个菌门为优势菌群.连作5年后,不同类型土壤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与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紫色土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轮作处理最为相似,其ACE和Shannon指数在3种土壤中变幅较小.综合比较来看,烤烟连作对紫色土的主要生化指标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说明紫色土对烤烟连作响应相对不敏感.
    • 陈花; 王建军; 王建武; 相微微; 赵敏
    • 摘要: 为了缓解农业生产中化肥大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板结、肥力流失和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试验以菌糠作为土壤改良剂,将不同比例的新鲜菌糠或发酵菌糠与化学肥料配施加入土壤中,测定土壤的pH以及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并对不同配方下的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壤改良配方,为科学改良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随着菌糠施入量的不断增大,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均呈递增趋势;与施入量相当的新鲜菌糠相比,发酵菌糠处理的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均较高,其中,有机质含量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他发酵菌糠、新鲜菌糠、化学肥料相比,发酵菌糠112.5 g+化学肥料1g的处理组对土壤肥力的改善能力最高,与空白对照相比,该处理下,有机质含量提高250%,有效磷含量提高190.8%,速效钾含量提高176.2%,碱解氮含量提高90.1%,且均达到显著水平,该处理下的土壤pH值虽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菌糠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且发酵菌糠的效果优于新鲜菌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