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耕层

耕层

耕层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5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8370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农机科技推广、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科技与装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耕层的相关文献由1100位作者贡献,包括史东梅、郭文松、李玉义等。

耕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8370 占比:99.88%

总计:168576篇

耕层—发文趋势图

耕层

-研究学者

  • 史东梅
  • 郭文松
  • 李玉义
  • 王旭峰
  • 简建明
  • 逄焕成
  • 张学军
  • 张超
  • 散鋆龙
  • 胡灿

耕层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海伟; 孙光军; 李想; 李光雷; 王定斌; 杨静; 沈子霞; 邹光进; 张龙; 石屹; 王程栋
    • 摘要: 采集贵州烟区耕层土壤样品与剖面土壤样品,对土壤大量和微量养分元素含量的状况及其空间与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碳、氮、磷、钾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植烟土壤养分存在表层聚集的现象,耕层土壤氮、磷含量较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程度大于大量元素;部分土壤需要补充钾、钙、镁;耕层土壤的C∶N较高,C∶P和N∶P较低,且氮是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贵州烟区在施肥时应重点关注氮、钾和中量元素。
    • 杨学振; 葛选良; 刘晶; 范秀艳; 郑威; 张瑞富
    • 摘要: 为探究浅埋滴灌下秸秆不同还田年限玉米耕层土壤物理特性,于2021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开展大田试验,设秸秆全量还田0年(0a)、3年(3a)、5年(5a)和7年(7a)4个处理,分别在苗期、吐丝期和完熟期测定秸秆不同还田年限玉米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紧实度和产量。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连年还田能够改善0~3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且以秸秆还田7a最为明显;与秸秆还田0a相比,秸秆还田7a不同生育时期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最高分别降低了4.72%和21.50%,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则分别提高了6.12%和11.16%;产量与0~10、10~20、20~30 cm土层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紧实度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浅埋滴灌条件下,秸秆连年还田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同时提高土壤孔隙度、含水量。
    • 陈晓萍; 曹雪仙; 陈文伟; 唐旭
    • 摘要: 温度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不仅影响着作物的新陈代谢,而且对作物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新型温湿度数据采集器,在冬小麦生长期每隔15 min对土壤温湿度、地表温度和冠层温度同时进行持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土壤耕层、地表和冠层温度平均为12.8、12.5和11.7°C。整个生长期三者的最高与最低温差为16.0、32.4和46.2°C。在冬小麦进入成熟期的5月份三者的月平均温度均最高,土壤耕层、地表和冠层温度月平均最高值为20.8、21.9和22.5°C,而12月土壤耕层和地表月平均温度最低,为6.63和0.06°C。冠层1月平均温度最低,为7.86°C;在一天中冠层温度在5:00左右最低,平均7.85°C,地表最低温度推迟到6:00,平均10.2°C,耕层最低温度推迟到8:00,平均12.3°C,随后温度上升,到13:00冠层和地表温度达到日最高值,分别为18.0和16.3°C。耕层土壤日最高值推迟到16:00,平均12.3°C,然后温度慢慢下降,进入下一个循环。在小麦生长期土壤耕层温度与地表和冠层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尤其与冠层温度关系更为密切。整个生长期土壤耕层湿度平均44.5%,与温度变化规律相反,在整个生长期,2月份土壤湿度最高,平均49.7%,而4月份最低,最低平均值39.1%。耕层湿度在6:00左右最高,平均为44.8%,随后下降,到17:00达到最低,平均44.3%,然后慢慢上升,进入下一个循环。在小麦生长期土壤耕层湿度与土壤耕层、地表和冠层温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 闫伟; 代林玉; 肖时珍; 邰治钦
    • 摘要: 为白云岩地区石漠化防治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省施秉县典型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耕层为例,研究土壤耕层速效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进行丰缺评价.结果表明:白云岩地区土壤耕层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并表现出表面聚集特征.其中,0~10 cm、10~20 cm、20~30 cm 土层碱解氮含量分别有46.67%、60.00%和70.00%的样品处于极缺乏水平;有效磷含量分别有83.34%、66.67%和70.00%的样品处于丰富或适宜水平;速效钾含量分别有100%、100%和93.33%的样品处于极丰富或丰富或适宜水平.施秉县典型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地区土壤碱解氮含量整体处于极缺乏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处于适宜水平.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适量增施氮肥和减少氮元素高消耗作物的种植.
    • 黄涛; 车宗贤; 赵欣楠; 袁金华; 俄胜哲
    • 摘要: [目的]明确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现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和实现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GPS定点采集2011年和2017年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调查分析河西绿洲灌区土壤养分现状.[结果]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土壤偏碱性,全氮与有机质含量较低,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中等偏上.总体表现为,武威市与张掖市的土壤养分含量优于酒泉市与金昌市,随着耕种时间的推进,酒泉市土壤有机质下降趋势明显,张掖市的民乐县与武威市的天祝县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与速效钾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肥力维持较好.[结论]建议在酒泉市与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山丹县及金昌市金川区,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氮肥以追施为主,适量补充磷钾肥,通过优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增强土壤的可持续性.
    • 宋鸽; 史东梅; 蒋光毅; 江娜; 叶青; 张健乐
    • 摘要: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研究土壤管理措施对不同侵蚀程度坡耕地耕层侵蚀恢复作用,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调控和坡耕地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各指标的差异显著性,研究不施肥(CK)、施化肥(F)、施生物炭+化肥(BF)3种土壤管理措施对侵蚀0 cm(S-0)、侵蚀5 cm(S-5)、侵蚀10 cm(S-10)、侵蚀15 cm(S-15)、侵蚀20 cm(S-20)5个不同侵蚀程度坡耕地耕层土壤属性的恢复作用.[结果](1)随侵蚀程度增加,土壤砂粒含量由38.1%—42.4%逐渐增至44.2%—46.4%,土壤黏粒含量由12.6%—14.8%逐渐减少至9.6%—11.0%;与S-0、S-5、S-10相比,S-15、S-20土壤容重显著增大;S-10侵蚀程度下,土壤抗剪强度最大,在8.71—9.56 kg·cm-2之间;F、BF处理下S-15侵蚀程度的土壤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降幅均最大.(2)不同管理措施下坡耕地耕层土壤属性差异显著,BF处理下土壤砂粒含量小、黏粒含量最大,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CK(P<0.05),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显著高于CK、F处理;BF处理下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均最大,CK处理最小;与CK处理相比,BF处理土壤抗剪强度显著增大.(3)随侵蚀程度增加,土壤可蚀性K值显著下降,与S-0相比,S-20侵蚀程度下土壤可蚀性K值下降0.1960%—0.2192%;BF处理下土壤可蚀性K值最大,F处理次之,CK最小;S-10侵蚀程度下F、BF处理的K值均较CK增加幅度最大,分别增加0.0684%、0.1404%.[结论]施加生物炭+化肥在改善土壤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提高土壤蓄渗性能等方面较单施化肥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减轻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侵蚀,对侵蚀10 cm条件下的坡耕地耕作层(0—20 cm)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佳.
    • 梅楠; 谷岩; 李德忠; 梁尧; 袁静超; 刘剑钊; 任军; 蔡红光
    • 摘要: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对于黑土耕层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并综合土壤质量指数和产量提出评价指标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耕层容重、有机质、速效磷、pH构成,由全量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重要数据集(Important Data Set,IDS)和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分别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16、0.771,表明MDS可以替代TDS对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黑土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22~0.75之间,均值为0.53,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土壤质量指数随产量先增加后降低.黑土耕层保持较高土壤质量及产量的评价指标适宜范围分别为:容重为1.23~1.43 g/cm3,酸碱度(pH值)为4.74~6.96,有机质为33.14~35.81 g/kg,有效磷为122.46~136.06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诊断、提高黑土肥力及选择适合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及参数支撑.
    • 常程; 刘晶; 史磊; 韩雷; 赵海岩
    • 摘要: 不同秸秆还田耕作模式显著影响玉米耕层土壤状况及植株生长.本试验设置灭茬旋耕、深松+旋耕、深松+秸秆覆盖还田、深翻+秸秆扣埋还田4个处理,通过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关键时期0~40 cm耕层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玉米根系发育、植株氮积累量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松+旋耕、深松+秸秆覆盖还田、深翻+秸秆扣埋还田处理较常规灭茬旋耕均提高了0~40 cm耕层土壤播前含水量、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显著促进了玉米植株根系发育,从而提高了成熟期植株及籽粒氮积累量,最终获得高产,较常规灭茬旋耕产量增幅为5.3%~11.8%.本试验中深翻+秸秆扣埋还田处理的土壤质量提升及增产效果最佳.
    • 徐志莹; 陈波
    • 摘要: 多年的不合理耕作使耕层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导致耕地地力严重下降.针对土壤耕层的理化变化,提出一种土壤肥沃耕层创建模式,分析在沈阳市耕地中应用的综合效益,为提高沈阳地区的耕地地力提供参考.
    • 赵邦青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胶东半岛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耕层理化性状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壤培肥及小麦-玉米均衡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小麦和玉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1M0)、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还田(W0M1)、小麦和玉米秸秆均还田(W1M1).结果秸秆还田处理尤其是W1M1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幅达14.22%与33.25%;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W1M0处理通过提高穗粒数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W0M1则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更为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粒数的提高;各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以W1M1处理最优,增产幅度达18.51%.[结论]在胶东半岛地区,双季秸秆还田模式能够协同提高耕层土壤质量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