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结构

煤结构

煤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801152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洁净煤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探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北方七省区煤矿生态修复技术论坛、2004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等;煤结构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安宁、魏贤勇、秦志宏等。

煤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01152 占比:99.99%

总计:1801274篇

煤结构—发文趋势图

煤结构

-研究学者

  • 周安宁
  • 魏贤勇
  • 秦志宏
  • 葛岭梅
  • 谢克昌
  • 张玉贵
  • 鲜学福
  • 冯杰
  • 宗志敏
  • 曾凡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芳芳; 张小东; 平晓朵; 张硕; 刘晓
    • 摘要: 为了探究酸化预处理对煤的可抽提物组成及大分子结构的影响,采用HCl、HF对山西古交焦煤进行酸化脱矿物处理,并选取不同浓度的四氢呋喃(THF)对原煤(RC)及酸化煤(DC)进行溶剂抽提实验,借助色谱-质谱(GC-M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比分析了原煤、酸化煤的抽提物组成及抽余物的主要官能团和结构参数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溶剂浓度的增加,原煤和酸化煤的抽提率都有增大的趋势,酸化后,煤中矿物质显著减少,溶剂可渗性增大,抽提率明显增大,但酸化预处理对高浓度THF抽提率的增加效应不明显,原因在于高浓度THF溶剂已经能较大限度地抽提出焦煤中的可溶离组分,酸化预处理对可溶离组分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所以随着溶剂浓度的增高,原煤及酸化煤的抽提率差异呈现减小的趋势;酸化预处理后,煤样的富氢程度参数(I_(1))值明显减小,比原煤小了0.61,随着THF浓度的增高,原煤的I_(1)值先减小后增大,而酸化煤的I_(1)值先增大再减小,二者呈现完全相反的趋势;芳构化程度参数(I_(2))和富氧程度参数(I_(3))明显增大,其中I_(2)值是原煤的2倍,I_(3)值为11.82,几乎是原煤的3倍,且原煤经不同浓度THF抽提后,含氧指数I_(3)值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酸化煤表现出减小的特征;脂肪结构参数(I_(4))明显减小,仅为原煤的8%,其抽余物的I_(4)值均远远低于原煤抽余物;酸化煤抽提物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极大减少,降低幅度范围为83.14%~89.64%,脂肪烃相对含量显著增大,是原煤抽提物中脂肪烃含量的5~26倍,主要包括二十烷、二十二烷、二十三烷等直链烃,其中C_(19)—C_(23)占抽提物总成分的79.17%;芳香类物质未见于抽提物中,原煤中也仅见于100%THF抽提物中,相对含量变化不大。研究认为,酸化预处理对煤中的脂肪结构和含氧化合物影响较大,对芳香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
    • 李雪萍; 曾强
    • 摘要: 煤结构是各类煤相关研究的微观基础,光谱分析作为煤结构研究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其在煤结构研究中的进展对光谱分析方法的普及、应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煤结构已成为煤化工领域使用的常规方法,能够快速无损检测,对煤分子结构的破坏小,可为不同环境条件下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从光谱分析在煤质、大分子结构、煤中元素三个方面介绍光谱分析方法,主要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Raman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NMR)进行综述介绍,阐明其在煤结构研究中的发展历史、应用的关键研究结果及其意义。综合国内外煤结构研究中的多种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发现:目前研究并没有彻底解决煤结构特征及性质变化的问题,缺乏对煤结构光谱特征信息共性的总结,未能形成煤中官能团和元素的不同光谱信息数据库,存在光谱特征峰与煤结构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即在某波长存在特征峰但无法与煤中官能团匹配,或煤官能团受元素组成、键能等影响对多波长产生响应的问题。现阶段对原煤自然状态下结构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煤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单一的光谱分析方法不能全面分析煤结构特征,且对影响煤结构光谱特征变化因素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煤样的前处理和煤在萃取等过程中,前处理液和萃取剂对煤光谱特征的影响。展望光谱分析在煤结构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光谱分析与其他方法的联用以综合描述煤结构,如化学方法、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扫描轨道显微镜(STM)、质谱(MS)等方法的联用,定性、定量全面分析煤结构特征;多种条件下煤结构及光谱特征,现阶段应利用光谱分析方法研究煤在多种条件下的结构特征及性质变化,解决煤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对煤进行氧化、氢化、热解、燃烧、低温、液化、汽化等处理,分析过程变化和产物特征,有助于推测母体煤的结构,了解煤的性质,控制煤物理化学过程变化中的产物,获取煤的精细化学品;煤光谱分析特征信息库建立,网络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煤光谱分析特征信息库及可视化数据查询平台,实现多条件模拟假设,演示和探索煤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方法实现煤各类光谱数据的处理分析,增强光谱数据信息挖掘,提升数据有效性和实用性。
    • 于鹏峰; 苏攀; 刘佳薇; 钟毓秀; 徐俊; 苏胜; 胡松; 向军
    • 摘要: 研究了我国15种典型原煤的PL-Raman光谱,提出了3个能代表光谱特性的特征参数,建立了特征参数与水分、挥发分的质量分数以及燃烧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的定量关联,并提出了基于PL-Raman光谱分析的煤质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煤的荧光特性由水分和挥发分的质量分数共同决定,随着水分和挥发分质量分数的增加,荧光特性显著增强;特征参数与煤中的挥发分质量分数、碳氢质量比和燃烧特征温度间存在良好的数学关联,相关系数较高,可用于煤质特性和燃烧特性的快速检测。
    • 宋银敏; 滕英跃; 李娜; 何润霞; 刘全生; 王云飞
    • 摘要: 利用固定床获得胜利褐煤及盐酸洗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半焦.利用FT-IR、XPS、XRD和Raman等技术对所得半焦进行表征,以研究胜利褐煤及盐酸洗煤热解过程中微结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盐酸洗煤/焦中含氧结构含量相对较高.随热解温度升高,煤/焦中含氧结构所占比例降低.褐煤热解过程中,盐酸洗脱的矿物质会抑制芳环的有序化排列,同时促进褐煤中芳环簇的缩聚,造成煤焦晶体结构缺陷增加,并对煤焦中侧链的发展不利.
    • 陈健; 李洋; 刘文中; 江佩君; 曾建; 陈萍
    • 摘要: 岩浆侵入煤系地层导致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天然焦,降低煤经济价值,增加自燃和瓦斯突出风险,改变煤层气赋存条件,还被认为是地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绝灭的重要触发因素.为揭示岩浆侵入过程煤结构的变化规律,文章从煤层宏观结构构造到微观显微组分,从原始沉积结构的变化到新形成的特征结构,全面系统论述了岩浆侵入对煤结构的影响.岩浆高温、侵位压力、热液流体等因素导致煤层结构构造和煤显微组分发生显著改变,发育微孔裂隙、脱挥发孔或囊状结构、各向同性焦、各向异性焦、热解碳、石墨球粒和焦化沥青质等.受岩浆侵入影响煤层煤结构的变化规律是确定接触变质晕范围和气体赋存条件的科学基础,在热变质煤资源的安全开采和综合利用方面亦具重要现实意义.
    • 王越; 马亚亚; 莫文龙; 龚文涛; 马凤云; 魏贤勇; 樊星; 张书培
    • 摘要: 以酸洗和丰次烟煤为研究对象,依次采用石油醚、二硫化碳、甲醇、丙酮和丙酮/二硫化碳对煤样进行超声五级萃取,每级萃取物和萃余物分别记为Ei和Ri(i=1、2、3、4、5).通过对Ei及Ri进行FT-IR表征,借助分段分峰拟合手段分析了萃取产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五级萃取物的羟基氢键结构均以自缔合羟基氢键为主;在脂肪类物质中,除第三级萃取物E3以脂肪族?CH3和不对称的?CH2伸缩振动为主之外,其余几级萃取物均以对称和不对称的?CH2伸缩振动为主;E1主要以脂肪链末端?CH3的对称弯曲振动和?CH3、?CH2的不对称变形振动为主,说明石油醚主要将煤样中易于解离的化学键断裂;五级萃取中CS2溶解了更大比例的含脂肪侧链的芳香结构.各级萃余物所含官能团种类相同,说明煤样主体结构并未因逐级萃取而发生改变.萃取对残渣中芳香结构和羟基氢键结构影响较大.其中,酸洗煤样以苯环二取代为主,而萃取后以苯环四取代为主.萃取前,酸洗煤样中羟基氢键结构以羟基醚氢键为主,而萃取后转变成以自缔合羟基氢键为主.另外,分级萃取对含氧官能团和脂肪类官能团影响较小.对比红外结构参数发现,E1、E3及R5有较高的芳环缩合度,E4的脂肪直链较长、支链较少.
    • 谢以民; 续文振; 董宪华; 蔡连国
    • 摘要: 利用13C核磁共振(13C NM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五种煤结构进行表征,得到了煤中不同类型的碳含量,煤热解挥发分主要气体产率与煤中不同类型碳含量的关系,确定了CO2和CO的前驱体为煤中羧基碳和羰基碳,CH4和H2的前驱体为煤中甲基类组分。
    • 摘要: 近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气象局发布暴雪红色预警。作为当地重点保供企业,大唐双鸭山热电有限公司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超前部署,提前启动应急响应,全力保障发电供热稳定。该公司启动雨雪冰冻天气应急响应,合理安排调运计划,优化库存煤结构,加强计量、采制化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来煤"一车两过称",采样机"一车一清理",全力做好燃煤接卸、储存工作,确保"口粮"充足稳定供应。
    • 张晓云; 王飞; 李国省; 樊星; 于亚如; 赵云鹏; 魏贤勇; 马凤云; 余果
    • 摘要: 煤中有机质组成与分布的认知是煤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高分辨率质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煤中有机质的分子信息,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数据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更为全面地揭示数据间的关系.本研究对6种我国典型产煤区的中低阶煤样进行二级分级萃取(正己烷和甲醇),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仪(ESI-TOF/MS)对12组萃取物进行分析,探究煤可溶物中分子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R语言的统计学方法对12组萃取物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准确率为100%.在12组萃取物中,基于聚类分析的树图显示,正己烷对于烷烃和芳烃有较好的萃取效果,甲醇对含氧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基于聚类分析的热图显示,GC/MS分析得到的芳烃相对含量最高,且主要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ESI-TOF/MS检测到ON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这与ESI正模式易电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