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5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532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渤海湾盆地的相关文献由2915位作者贡献,包括蒲秀刚、周立宏、蒋有录等。

渤海湾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5 占比:64.43%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3.98%

专利文献>

论文:532 占比:31.59%

总计:1684篇

渤海湾盆地—发文趋势图

渤海湾盆地

-研究学者

  • 蒲秀刚
  • 周立宏
  • 蒋有录
  • 王永诗
  • 赵贤正
  • 陈世悦
  • 刘华
  • 金凤鸣
  • 肖敦清
  • 牛嘉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传炳; 庞雄奇; 马奎友; 庞宏; 火勋港; 付亮亮; 张心罡; 梁星如; 吴松
    • 摘要: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然而实际勘探中许多直井无法获得工业产能。以束鹿凹陷车城油田沙河街组“牙刷状”油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特征、隔夹层特征、盖层特征、油气来源及运移路径,综合分析了“牙刷状”油藏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并总结了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牙刷状”油藏富集于优势砂地比储层中,油藏间被盖层分隔成不同的压力系统,油藏内被相对致密的砂岩隔夹层分隔成一系列压力系统相同的储集单元;断层是“牙刷状”油藏成藏的平面运移及垂向运移主要通道。该地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原油充注是“牙刷状”油藏的主要油气来源,且该期充注的油气沿同期发育的断层运移至地表浅层并散失,使得油气层厚度随深度变浅逐渐减小;油气运移方向与优质储层展布方向大致垂直,导致油藏集中发育在油气运移方向上的断层圈闭中,形成了一系列“牙刷状”油藏。文章系统论述了“牙刷状”油藏的成因机制,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 陈扬; 胡钦红; 赵建华; 蒙冕模; 尹娜; 张晓贝; 许格非; 刘惠民
    •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质分析、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低压氮气吸附等技术,明确页岩纹层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为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沙四上亚段页岩按照成分可划分出4种在孔隙发育特征上具有差异性的纹层单元,总结出7种纹层组合类型。粒状方解石纹层+混合纹层+有机质纹层组合是沙四上亚段储集能力最好的纹层组合类型,同时发育较多的纳米孔和微米孔,纳米孔主要由混合纹层的粘土矿物晶间孔和粒状方解石纹层中的有机质收缩缝构成,微米孔主要由混合纹层内微裂缝和粒状方解石纹层边界处的微裂缝提供。泥晶方解石纹层+有机质纹层组合储集能力次之,纳米孔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纹层中的脆性矿物粒间孔构成,微米孔主要由纹层间薄弱面形成的微裂缝提供。页岩的储层物性受到埋藏压实作用、粘土矿物转化作用、方解石重结晶作用和有机酸溶蚀作用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纹层组合的页岩储层物性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 李冰娥; 尹太举; 王杨君
    • 摘要: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曲流河发育,为了精确和高效挖潜剩余油,需要精细刻画储层构型。在海域稀井网条件下,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及水平井资料,采用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法,对曲流河储层复合曲流带S砂体进行解释追踪,然后进行单一曲流带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解剖河道内部点坝,对侧积体进行定量表征。研究认为:S砂体发育4条单一曲流带,单河道宽度为200~1000 m,点坝跨度为180~770 m;侧积层倾向为废弃河道方向,侧积层倾角为4~14°,侧积体水平间距为40~70 m,侧积体水平宽度为50~110 m,侧积层水平宽度为2~14 m,侧积层厚度为0.1~0.9 m。用实钻水平井资料对表征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此次研究结果较前人的经验公式计算更为精准,可为后期油田高效开发剩余油提供有效指导。
    • 王建停; 樊爱萍
    • 摘要: 揭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约束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油气盆地分析研究的一个热点,为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类型和沉积展布的控制作用,利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采用地层厚度的方法重构古地貌,分析研究区东二段不同沉积期次的古地貌特征,探讨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二段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东二上段和东二下段(SQ_(d2)^(L)和SQ_(d2)^(U));古陡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南部古缓坡上,而深洼区以浅湖泥沉积为主;从层序SQ_(d2)^(L)到层序SQ_(d2)^(U),盆地由强烈断陷转变为缓慢拗陷,盆地的分割性逐渐变弱,从而使得滨浅湖沉积区域不断增大,古缓坡的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向深洼区进积.研究认为,构造古地貌控制了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其分割性控制着湖盆面积的大小和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的规模.
    • 沈云琦; 金之钧; 苏建政; 李志明; 牛骏
    • 摘要: 目前,页岩油在北美地区已经实现了商业开发,中国页岩油的勘探开发也有了重大突破。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水平纹层/层理发育层段产量高于其他层段,推测水平渗透率大于垂直渗透率。针对中国陆相典型页岩油储层渗透率,应用压力脉冲衰减法,对水平渗透率与垂直渗透的变化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常压条件下,当层理缝发育时,水平渗透率高于垂直渗透率可达5个数量级;当层理缝不发育时,水平渗透率比垂直渗透率高20~50倍左右;当储层发育切穿层理的构造微裂缝时,水平渗透率与垂直渗透率相差倍数小于1;②围压条件下,与海相页岩油储层相比,陆相页岩油储层的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率变化更为复杂,其中水平渗透率对围压的敏感性更明显;③就水平渗透率与垂直渗透率之比而言,纹层状灰质页岩/纹层状砂质页岩、层状页岩和块状页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90.0,1.4~46.0和1.3~40.0;④潜江凹陷页岩油储层孔喉半径小,矿物组分复杂,发育硬石膏等特殊矿物,阻塞孔隙,使得江汉油田潜江凹陷页岩油储层渗透率比胜利油田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透率低10~100倍。
    • 宋明水; 王永诗; 王学军; 郝雪峰; 李友强; 陈冬霞; 王福伟; 王翘楚; 石学斌; 邹易
    • 摘要: 中国东部成熟探区已经整体达到高勘探程度阶段,选取适合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的评价单元,对于降低勘探风险、实现高效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层单元”是基于当前地质规律认识与勘探精细程度的成藏-地质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层单元界定与划分、层单元剩余资源潜力评价、层单元油气成藏规律分析和成藏模式、层单元优选与分类评价以及勘探部署。“勘探层单元”继承了系统论的思想,是勘探区带研究中的相控论和带控论的延伸和发展。它提出了一个将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区带、油气藏多个层次相统一的综合研究体系,其研究方法论体现了整体与个体的统一、系统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系统研究与精细表征的统一、预测性与实效性的统一。依据“勘探层单元”的研究思路,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含油气层系划分为9套勘探层系、193个勘探层单元,在综合考虑成藏过程和成藏特征的差异性及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将勘探层单元总结为20种类型,实现了地质认识与部署思路的精细化和立体化;开展基于“勘探层单元”的剩余资源精细劈分和勘探目标效益评价,明确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古生界潜山、古近系孔店组-沙四段下亚段等4大领域22个最优勘探层单元为近、中期增储和突破的重要方向,为高效勘探提供依据。
    • 许鹏; 牛成民; 李慧勇; 张鑫; 肖述光
    • 摘要: 近年来,渤海油田针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深层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开展了勘探实践,成功发现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目前,对于该气田优质裂缝型储集体发育控制因素认识不清,阻碍了下一步勘探进展。综合利用钻井岩芯、岩石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渤中19-6变质岩潜山裂缝型储层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是由太古宇变质花岗岩潜山为主体组成的立体网状裂缝型储集系统,上部形成风化裂缝带、内幕形成网状裂缝带的双层储层结构。上部风化裂缝带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型的双重特性,下部内幕裂缝带以裂缝型储层为主。潜山风化裂缝带和内幕裂缝带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均受控于3期构造活动的叠加作用,印支期以来是潜山裂缝的主要发育时期。由此建立了研究区太古宇潜山变质岩“优势岩性—多期裂缝”的成储模式。
    • 杨晓利; 王政军; 高文中; 赵忠新; 马乾; 王琦; 张红臣
    • 摘要: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深层碳酸盐岩潜山广泛分布,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具有洼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在多个构造带多个层系均获得勘探发现。近年来随着勘探的深入,在斜坡带和下倾部位部署的多口探井落空,深层潜山勘探陷入停滞。为进一步明确潜山勘探潜力与勘探方向,在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基础上,从供烃窗口与供烃方式、优质储层类型、圈闭类型三大成藏要素入手,开展成藏条件再评价与成藏主控因素再认识。南堡凹陷深层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储层物性好,优质烃源岩发育,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受供烃方式和供烃窗口、圈闭类型和储层等多重因素控制,油气藏类型多样。供烃窗口控制油气成藏,圈闭类型决定油气藏类型,受多期岩溶作用产生的断裂裂缝—表生岩溶和裂缝—埋藏岩溶形成优势储层控制富集高产。通过成藏条件的综合评价,明确了南堡1、2号构造带斜坡区和洼槽区残丘潜山、南堡2号和南堡3号构造带寒武系内幕潜山是下步重要勘探方向。通过地质研究与勘探技术的集成应用,分类评价了一批有利勘探目标,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勘探获得了整体突破,取得了较好勘探成效。
    • 刘海涛; 甘华军; 李宏军; 赵长毅; 杨润泽; 李志胜; 马恒
    • 摘要: 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迄今为止发现了多个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相关的原生油气藏,展示了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东部渤海湾盆地及南华北地区古生界遭受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异常复杂,该领域持续增储上产面临与生烃成藏、资源潜力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与技术难题。立足渤海湾盆地北部,以煤系烃源岩精细地质评价、多层系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及残留盆地原生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研发为重点,重新认识渤海湾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藏地质特征,评价勘探潜力。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既生气又生油,尤其是太原组更利于煤中富氢组分形成和保存;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证实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更早进入生油门限和生气门限,具有更好的生油和生气潜力;生烃范围比原有认识扩大,黄骅坳陷大港探区石炭—二叠系总生气量达56.17万亿m^(3),生油总量20.63亿t,提升了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潜力。基于油气藏解剖与油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潜山多元内幕油气差异富集模式,提出靠近输导通道附近的优势厚层储集体、断层转折部位、低角度逆冲断裂输导体是潜山内幕油气藏优势运聚区,有效支撑油气勘探部署。
    • 安邦; 李宝刚; 王伟锋; 沈跃; 孙艺飞; 历鑫
    • 摘要: 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或盖层受到剪切作用影响而产生在盖层中的弱变形构造带,是主断裂面形成前的变形程度较弱的构造带。研究发现,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和八面河断裂趋势带是由一系列雁列式排列小断层带组成的,具有上宽下窄,下部收敛于主走滑断裂的特点。由于浅层没有主断层显现,故也称这种构造带为隐性断裂带,其形成机制和变形程度不同,发育的圈闭数量、圈闭性质等特征不同,富集油气的能力也有差异。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王家岗和八面河断裂趋势带都形成于基底断裂走滑—伸展双重作用,前者走滑—伸展运动方向夹角为40°~50°,后者夹角为20°左右。前者处于断裂带发育的幼年期,变形程度较弱,趋势带宽度小,断裂密度小;后者处于断裂带发育的青年期,变形程度强,趋势带宽度大,断裂密度大,形成与断裂相关的圈闭数量多,油气聚集能力高于前者。根据断裂趋势带演化阶段、发育特征和源藏匹配关系,认为断裂趋势带变形强度是控制油气富集程度的关键因素。王家岗断裂趋势带成藏模式为“幼年期弱变形—单洼供烃成藏模式”,八面河断裂趋势带成藏模式为“青年期强变形—双洼供烃成藏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