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渗储层

低渗储层

低渗储层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9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405162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海洋石油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三届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与井筒技术推介交流会、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低渗储层的相关文献由1322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晓娟、姚光庆、孙平贺等。

低渗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5162 占比:99.92%

总计:405504篇

低渗储层—发文趋势图

低渗储层

-研究学者

  • 任晓娟
  • 姚光庆
  • 孙平贺
  • 曹函
  • 孙卫
  • 杨浩
  • 周军良
  • 张伟
  • 张政
  • 李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石坚; 刘伟新; 王华; 尹楠鑫; 衡立群; 万琼华
    • 摘要: 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Y油田文昌组五段低渗储层特征及物性主控因素不明确、油田规模开发缺乏地质依据等问题,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芯物性以及全岩等分析化验资料开展储层物性特征及储层物性主控因素研究。Y油田文五段主要发育岩屑砂岩,其次发育长石质石英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依据储层物性分类标准,该段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物性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文五段沉积时期的构造抬升弱化了压实对储层的改造,改善了储层物性条件;沉积作用控制了不同微相中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进而影响了不同微相的孔渗性,并间接影响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成岩作用对储层改造的定量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起主导作用,其次是胶结作用,最后是溶蚀作用。研究成果夯实了对南海珠江口盆地Y油田文五段的储层特征及其物性控制因素的认识,为油田下一步规模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 翟亮; 魏杰瑞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目标区域内的常规测井、录井、气测等资料,在此基础上,以低孔渗储层岩性和油气水分布特征为研究出发点,结合测井物理原理与海上勘探井场时间紧的特点,研究低孔、低渗储层现场快速直观的测井定性解释方法。通过气测数据,建立了三角形气体组分图版,若呈现正三角形则为气层,反之则为油层;通过电阻率反演,考虑到井眼扩径会影响反演的准确性,需要结合钻井相关数据来进一步提高解释精度,以此帮助现场确定油气水层的划分。
    • 杨雪; 曾勇
    • 摘要: LH油田WZ区块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由于该区块M31_(下)和M32层的储层物性极差导致产油量低,为了对该井采取正确合理的增产措施,需要对M31_(下)和M32层岩心进行敏感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块M31_(下)和M32层具有弱速敏性、极弱水敏性、弱盐敏性、中等偏弱盐酸敏感性、中等偏强土酸敏感性。因此,建议在后期开采时应添加黏土抑制剂防止水敏,控制注水速率避免敏感性矿物的微粒运移以及选择合适的酸液体系。
    • 陈立强; 张启龙; 吴洪波; 李华朋; 王赞; 李佳旭
    • 摘要: 低渗储层在渤海油田占比较大,水力喷射压裂技术集水力射孔、分段隔离、喷射压裂于一体,受到海上压裂的青睐。为提高分段压裂储层改造体积,提高油气层采收率,本文基于二维裂缝诱导应力场模型建立了三维裂缝诱导应力场模型,从裂缝周围应力场的角度提出了裂缝间距优化方法。以渤海油田A井为例,由于受第一条裂缝产生的诱导应力场的影响,在距离第一条裂缝中心35 m以内的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较原始地应力发生反转,在距离第一条裂缝中心35~167 m的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较原始地应力发生转向。以最大水平主应力反转线35 m作为布置分段压裂间距的依据,既能保证裂缝间距较小,形成体积裂缝,又能使裂缝正常扩展,形成有效裂缝。本文模型对合理优化裂缝间距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 罗健; 张国栋; 胡文亮; 魏晓晗; 何玉春
    • 摘要: 东海盆地低渗油气资源丰富,但低渗储层又极其敏感,做好东海低渗储层保护是实现低渗油气资源良好开发的先决条件,为此东海盆地先后使用了两种钻井液体系,分别是反渗透水基泥浆和白油油基泥浆。为了明确两种泥浆体系对低渗储层的侵入特征,开展了(0.1~1)×10^(−3)μm^(2)、(1~5)×10^(−3)μm^(2)、(5~10)×10^(−3)μm^(2)三种类型低渗岩心侵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水基泥浆和油基泥浆均对岩心存在侵入现象,随着泥浆对岩心的侵入,引起不同程度电阻率的“低侵”和“高侵”特征,利用不同泥浆的侵入特性结合时移电阻率测井可以有效分析泥浆的侵入深度、流体性质以及可动水情况,为低渗储层井筒保护、油气层选段射孔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 宋鹏; 谢启超; 杨卫国; 王楠; 斯尚华
    • 摘要: 根据岩石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储层孔喉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长6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10.88%,渗透率平均值为0.90×10^(-3)μm^(2),属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储层平均分选系数为2.36,平均变异系数为0.20,平均中值半径为0.20um,储层孔喉分布不均匀,孔喉半径较小。根据压汞参数中的排驱压力、中值半径、退汞效率及汞饱和度等,将该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分为Ⅰ类、Ⅱ类、Ⅲ类,长6储层以Ⅱ类孔隙结构为主。
    • 成涛; 马勇新; 周伟; 刘鹏超; 惠增博; 葛家宇; 陈佳; 封从军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岩性总体以厚层泥岩夹低渗粉砂岩为主。为实现东方气田天然气持续开发利用,亟需明确低渗储层“甜点”展布特征。以东方气田莺二段Ⅰ气组为例,综合应用三维地震、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在明确沉积微相控制低渗储层“甜点”展布的基础上,开展“甜点”预测;优选纵波阻抗、含水饱和度、渗透率、产能等参数开展分类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二段Ⅰ气组低渗含气储层(“甜点”)的纵波阻抗小于5.6×10^(6)(kg/m^(3)·m/s),“甜点”可划分为3类:Ⅰ类、Ⅱ类“甜点”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临滨砂坝主体;Ⅲ类“甜点”呈片状分布,分布于临滨砂坝边缘。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储层纵波阻抗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可以通过该方法的合理应用有效厘定各类“甜点”的平面展布,从而为油气田持续开发提供指导。
    • 冯高城; 姚为英; 匡腊梅; 陈凯; 冯钊; 张云鹏; 张雨; 马良帅; 熊俊杰
    • 摘要: 我国南海存在储量规模较大的深层砂岩油田,采用常规开发技术的单井产量无法满足海上油田开发的经济门槛要求,以致于有效动用储量困难。以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H油田深层系储层为例,通过地质特征与压裂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基于排驱压力的储层分类方法,拟解决储层改造后天然渗流空间极限增容表征的难题。针对薄互层状储层压裂存在的裂缝起裂困难与过度延伸等问题,通过综合地震、测井、实验、工艺等数据,研究了岩石综合三维脆性指数表征方法,建立了组合控缝高压裂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表明:组合控缝高工艺和薄互层状储层特征相适配,压裂造缝可有效起裂与适度延展,增强了天然储集体与压裂缝之间的油气渗流能力,单井产能大幅度释放,产能增幅有效期相对较长。研究成果为海上低渗透油田大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 杨丽; 彭志春; 刘薇; 覃利娟; 张翥
    • 摘要: 文昌X油田是南海西部海域近几年新发现的低渗油田,目的层珠海组二段储层岩性变化大、局部胶结致密、非均质性强、成岩现象丰富、受成岩作用改造明显。文中根据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衍射、碳氧同位素分析等实验资料,系统研究了文昌X油田珠海组二段低渗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类型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成岩序列约束下的孔隙演化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过程,成岩早期机械压实作用是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孔隙起保护作用;中成岩A期烃类注入导致酸性环境形成,长石等不稳定矿物大量溶蚀,储集空间得到极大改善;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起破坏作用,储层孔隙度从38%降低为14%。该研究为文昌X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 金智荣; 张华丽; 陈佳豪; 吴飞鹏
    • 摘要: 渗吸采油是低渗、超低渗储层有效开发方式之一,明确动、静态渗吸采油特征差异,评价影响渗吸效果的主控因素敏感性一直是该类储层渗吸采油研究的核心。基于低渗储层基质岩心,开展了动、静态渗吸对比实验,分别评价了初始渗透率、孔隙结构、渗吸压力、裂缝、边界条件及渗吸介质等因素对低渗储层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静态渗吸实验方法下,随着渗吸压力的增大,采出程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结构越好,较高初始渗吸速度的持续时间越长,渗吸驱油效率越高;随着初始渗透率、渗吸表面积及界面张力的变大,渗吸采收率呈上升趋势。(2)在动态渗吸实验方法下,采出程度、驱油速度与渗吸压力呈正相关趋势,其余因素对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与静态渗吸驱油规律基本一致。(3)相较于静态采收率,动态采收率在渗吸-驱替的协同作用下明显更高;此外,驱替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程度与渗透率、孔隙结构、渗吸压力以及岩心端面开放程度呈正相关趋势,与表面活性剂溶液界面张力呈负相关趋势。该研究成果对低渗储层渗吸采油方式优化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