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曲流河

曲流河

曲流河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41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等;曲流河的相关文献由85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胜和、国景星、胡光义等。

曲流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48.4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2.05%

专利文献>

论文:241 占比:49.49%

总计:487篇

曲流河—发文趋势图

曲流河

-研究学者

  • 吴胜和
  • 国景星
  • 胡光义
  • 单敬福
  • 尹艳树
  • 岳大力
  • 张宪国
  • 林承焰
  • 梁旭
  • 范廷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冰娥; 尹太举; 王杨君
    • 摘要: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曲流河发育,为了精确和高效挖潜剩余油,需要精细刻画储层构型。在海域稀井网条件下,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及水平井资料,采用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法,对曲流河储层复合曲流带S砂体进行解释追踪,然后进行单一曲流带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解剖河道内部点坝,对侧积体进行定量表征。研究认为:S砂体发育4条单一曲流带,单河道宽度为200~1000 m,点坝跨度为180~770 m;侧积层倾向为废弃河道方向,侧积层倾角为4~14°,侧积体水平间距为40~70 m,侧积体水平宽度为50~110 m,侧积层水平宽度为2~14 m,侧积层厚度为0.1~0.9 m。用实钻水平井资料对表征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此次研究结果较前人的经验公式计算更为精准,可为后期油田高效开发剩余油提供有效指导。
    • 叶小明; 刘小鸿; 张岚; 徐静; 李俊飞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地质研究向定量化发展,曲流河储层构型建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近10余年来曲流河储层构型建模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夹层建模方法的研究进展,将目前已有的侧积夹层建模方法归纳为基于面的建模方法、网格随机建模方法及等效表征方法3大类,对各类建模方法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曲流河储层构型建模在井区地下构型模式、不确定性表征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多种建模方法综合、高效数值模拟器的研发和应用等是其重要发展趋势。
    • 魏泽德; 李胜利; 张容基; 姚宗全; 闫永超; 章彤; 刘勇; 许文倩
    • 摘要: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是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基于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探究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及其展布规律,对该区今后油气滚动勘探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岩性以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组合为主,总体表现出“泥包砂”的特点;其中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具有近物源特征;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为跳跃悬浮式,水动力类型为牵引流;测井曲线可分为钟形、箱形和线形3类。综合岩性、粒度、测井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可识别出曲流河道、点坝、泛滥平原和废弃河道4种沉积微相。研究区沉积物源来自东北方向,曲流河展布特征主要受地形坡度、物源远近及粒度特征影响。曲流河由北东向南西延伸,且西南部的河道弯曲度有增大的特征,河道逐渐呈现网状分布特征,点坝砂体也更加发育;同时,西北部也出现了连片分布的曲流河沉积。因此,后续油气勘探优质储层的找寻应重点考虑西北部与西南部的点坝砂体。
    • 李晓辉;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志萍; 王启明
    • 摘要: 辫曲过渡型河流是发育于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河流类型。综合现代沉积类比、构造演化分析、岩心分析与地震正演,对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对馆陶组辫状河、曲流河与辫曲过渡型河流等3种沉积类型的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辽东湾坳陷东北部馆陶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由辫状河向曲流河逐渐过渡,其中在馆中段沉积期发育辫曲过渡型河流沉积。(2)辫曲过渡型河流具有水动力较强、垂向加积与侧向加积相复合、储层发育程度与成熟度适中、砂泥岩低频互层、测井曲线呈箱形与钟形相叠加的沉积特征。(3)相对于辫状河与曲流河储层,辫曲过渡型河流储层横向连通性好,垂向上间隔发育规模性泥岩夹层,具备更好的储盖组合条件,更有利于油气规模性聚集成藏。
    • 易志凤; 张尚锋; 王雅宁; 徐恩泽; 赵韶华; 王玉瑶
    • 摘要: 正确认识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形态和规模,对井间砂体连通认识、流体运移路径分析及剩余油高效精准挖潜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源区现代白河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白河卫星影像的31个典型点坝砂体进行矢量化,建立点坝砂体规模参数的基础测量数据表,并通过坡降划分选取典型点坝曲流段进行刻画,在曲率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点坝砂体规模与河道宽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坡降越大,则河道宽度越小,曲率越小;点坝长度、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曲率下,其相关性有所差异,当曲率k小于2时,点坝长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790,点坝宽度与点坝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812,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414;当k为2~2.5时,点坝长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709,点坝宽度与点坝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883,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841。该研究结果对曲流河储层定量表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黄建廷; 李浩; 潘广明; 吴金涛; 黄奇; 赵澄圣
    • 摘要: 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下段NmⅡ-1237砂体为例,针对海上油田稀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分布问题,以曲流河沉积模式与定量知识库为指导,采用“层次分析、井震结合、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构型研究思路,利用保持储层结构的波形相控反演数据,精细刻画表征了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空间展布及其叠置关系,有效降低了井间储层构型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单一河道识别与划分的精度。分析了复合河道砂体叠置关系与砂体连通性,并总结了复合河道砂体内部单一河道砂体叠置模式,为油田开发井位部署与潜力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 姬安召; 王玉风; 张光生
    • 摘要: 为了解决曲流河物性参数沿着河道方向多变问题,通过封闭多边形区域到矩形区域的Schwarz Christoffel变换基本原理,建立不规则带状封闭曲流河边界映射到规则矩形区域边界的数学模型。采用高斯雅克比积分方法和牛顿迭代法,完成了从曲流河边界到矩形区域边界映射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根据映射边界参数,采用二维粒子群方法完成了平面井位映射数值计算。在地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考虑了映射规则和缩放比例问题。最后以X砂岩油藏为例,选择了该区域中38口井,建立的映射前后的地质模型,并对物性参数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比,采用Schwarz Christoffel映射后建立的地质模型及分析的物性参数更加符合地质规律。
    • 孙遥; 郭峰; 彭晓霞; 向佳; 张磊; 杨旭东
    • 摘要: 阐明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展布及其微观特征,对揭示油气差异富集规律,实现有利储层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阐明曲流河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延9储层为例,以岩心观察描述及取样分析为基础,综合运用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和常规物性分析,并结合测井资料宏观印证。结果表明:胡尖山油田延9发育曲流河相,主要包括河道(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及河漫滩微相。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构成的溶孔-粒间孔组合。可识别中细喉道、细喉道及微细喉道三种主要喉道类型。孔隙度主要集中在11.51%~18.87%之间,渗透率主要为(2.08~79.86)×10^(-3)μm^(2),属于中低孔-中低渗特低渗-中大孔细喉型储层。黏土矿物、硅质及钙质的胶结作用和机械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因,长石颗粒及部分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绿泥石膜对压实及胶结作用的抑制,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但当绿泥石含量超过0.3%时,物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 张宪国; 王涵巍; 张涛; 段冬平; 林承焰; 黄鑫
    • 摘要: 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是现代河流水利学研究关注的重要河流要素,不同于曲流河点坝和辫状河心滩,但在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鲜有关注。选取现代松花江典型河段,开展基于水动力学的沉积数值模拟,恢复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洪水期曲流河发生漫滩冲刷,串沟发育扩张,截弯取直,形成分汊河道及江心洲地貌;2)分汊偏移角、相对梯度优势可用于预测短期汊道存在的稳定性;3)串沟型江心洲形成于曲流点坝残余沉积之上,发育洲头侵蚀、洲尾加积、翼部双侧积,但垂向加积主要发育在顶部,不构成沉积主体结构。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曲流江心洲沉积模式,揭示了曲流河江心洲内部结构及分汊河道水动力特征,对现代河流治理和地下河流沉积储层刻画有指导意义。
    • 杨青; 汪利兵; 刘建华; 孟云涛; 姚元戎; 宋学锋
    • 摘要: 为了应对渤海P油田开发中面临的砂体分布模式不明确、井间连通性不明确、生产动态矛盾等问题,展开单砂体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为基础,充分利用岩心、钻井及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对油田地层进行精细划分。识别油田范围内的单河道砂体发育模式,总结出5种典型的砂体切叠模式。在此基础上,识别废弃河道、末期河道等沉积微相并进行边界刻画。利用水槽实验成功还原了其限制性曲流河的沉积过程,厘清了其沉积特点和发育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