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体情感

个体情感

个体情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841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江汉论坛、父母必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JMS中国营销科学博士生论坛等;个体情感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於志文、王柱、蒋博文等。

个体情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41 占比:98.57%

总计:7955篇

个体情感—发文趋势图

个体情感

-研究学者

  • 於志文
  • 王柱
  • 蒋博文
  • 郭斌
  • 马超
  • COHEN
  • S.
  • 万传法
  • 万华颖
  • 上官云雪

个体情感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岳婷; 王茜茹; 陈红; 李梦婷; 刘海雯
    • 摘要: “双碳”背景下,全民低碳成为大势所趋,有效引导居民自愿减碳行为对加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动机理论,在印象管理动机视角下,构建个体情感因素对居民自愿减碳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运用535份江苏省城市居民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析个体情感因素对居民自愿减碳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个体情感因素的三个维度,即行为共情、自然共情、代际共情对自愿减碳人际行为和自愿减碳公民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然共情对自愿减碳素养行为起负向影响作用;个体情感因素三个维度通过印象管理动机间接作用于自愿减碳人际行为。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引导居民自愿减碳行为的相关政策建议。
    • 沈华
    • 摘要: 散文是一种侧重抒发个体情感,表达个体内心真实感受的文学体裁,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朱自清先生也说过,散文是“意在表现自己”。散文阅读就要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感。领会散文的情思先要辨别散文的类型。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各种类型的散文,如有写人记事的散文《背影》、写景抒情的散文《昆明的雨》、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还有哲理散文——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和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
    • 包艳萍
    • 摘要: 色彩是绘画的表现语言,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作用。油画艺术通过色彩的应用,给艺术创作赢得了更加宽泛的发展空间。分析著名的油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色彩与情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画家充分借助色彩表达的情绪性,给观赏者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欣赏者可以从色彩中读出画家的心灵之声。下面以经典作品为例,分析风景作品中的色彩,以理解色彩的灵性抒发在作品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 张阿利; 侯丹青
    • 摘要: 改编自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的58集电视剧《人世间》,自2022年初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引起了社会众多行业领域参与讨论,并在互联网和自媒体等平台持续发酵,从全民“热点”逐渐形成全媒体时代难得一见的公共话题“热潮”。究其原因,首先得益于该剧制作精良,导演、剧本、演员等“软件”同摄影、美术、声音等“硬件”相得益彰,共力打磨出了一部“精品”,这是有着作品和商品双重属性的电视剧之根基;其次是电视剧《人世间》所展现的宏大人文历史视野,115万余字的三卷本原著为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深厚底蕴,电视剧沿袭了小说中周家三代人生活变迁的主线,以个体情感史、群体生活史、集体社会史为经纬,铺陈出当代中国社会近5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再次,最为重要的是该剧艺术上的“高峰”品格,创作者承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融合了“家庭”“伦理”“年代”类型电视剧的特质,用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叙事建构,呈现出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生活“共情”、时代“共振”的“共同体叙事”[1]。
    • 王薇
    • 摘要: 当代美国非裔女诗人露西尔·克里夫顿,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中对20世纪美国黑人民族、黑人女性的生活和屈辱史都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摹。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之初,克利夫顿在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以身体为切入点,将身体作为汇聚个体情感、母女关系、民族传统的载体,使身体诗学成为克利夫顿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元素。本文分别从为身体歌唱、为身体哀伤、为身体再言说三个方面归纳克利夫顿身体诗学嬗变轨迹,进而认为,与早期诗作相比,克利夫顿的中期诗歌身体书写从热情与乐观转向悲伤与忧郁,后期诗作中的身体书写则更加体现出普世性和理性气质的创作特征,整体而言体现了克利夫顿从对抗走向包容的诗学转向。
    • 胡国平
    • 摘要: 我们通常所谓的散文,那种最明显区别于小说和诗的写作,似乎没什么清晰的特征。我们往往只能用“不是什么”来说明它是什么。这大概是因为,散文其实是文学创作中最接近于自由的甚至散漫的个体情感的缘故。散文不能采用虚构的形式。小说和诗都是虚构的产物,前者是情节的虚构,后者是语言的虚构。而散文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是真实的,书写的也是真实的经验或情感。
    • 古杰; 周素红; 宋广文
    • 摘要: 已有文献对社会隔离和犯罪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但主要聚焦于种族或族群之间的社会隔离,对个体活动联系和情感联系等方面的关注相对不足。文章以1148份在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居住3 a以上居民的问卷为数据基础,构建了社会联系、邻里联系、活动联系和情感联系相结合的社会隔离指标体系,在控制个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隔离与暴力侵害、入室盗窃、社区内扒窃和社区外扒窃四大犯罪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整体上,社会隔离与居民遭受犯罪侵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部分指标和特定犯罪类型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其中,1)与暴力侵害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仅有意见建议(负相关);2)与入室盗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社区内亲朋人数(负相关)、社区情感(正相关)和社区管理服务满意度(正相关);3)与社区内扒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社区内亲朋人数(负相关)、邻里是否相互串门(正相关)、邻里是否相互借东西(负相关)和居民对社区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正相关);4)与社区外扒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是否失业(负相关)、邻里关系和谐程度(正相关)、意见建议(负相关)和居民对管理服务满意度(正相关)。总的来看,不同衡量维度的社会隔离与社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居民对犯罪的警惕程度有关,从而导致其对居民遭受犯罪侵害概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随受侵害类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万华颖
    • 摘要: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关于学校仪式的研究开始呈现出日常化、精致化、微观化的趋势,日常仪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学者的视野中。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仪式无所处不在,儿童在仪式中通过各种表达意义的符号进行社会互动。通过重点观察学校日常生活中儿童团体的日常仪式,探究儿童主题的行动逻辑及情感体验,展现个体如何实现自我呈现,实现与他人、与社会的交流,使其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 徐广飞; 胡琴
    • 摘要: 影片《八月》以音响色调与文化记忆的缀合,对1990年代国企改革时的社会震荡和文化转轨进行了符号喻示;而无源音乐与个体情绪的互引,则触发了观众对工业文化的情感认同,指认了创作者有意识克制自我(创作)情感的内隐叙事形式.同时,影片还以有源音乐、人声与时代命运的无意识指涉,进一步表征了"国退民进"语境下社会集体的复杂情绪.该片多元、具体、富于文化内涵的声音符号,不仅在书写变革时代的文化社会学意义时给观影者带去了沉浸式的听觉体验,而且还为中国电影如何建立声音与影像有效互动的叙事机制提供了重要样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