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专利文献631035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消化杂志等;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的相关文献由1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卫、刘卫平、李建勇等。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31035 占比:99.96%

总计:631308篇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发文趋势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研究学者

  • 徐卫
  • 刘卫平
  • 李建勇
  • 李敏
  • 高子芬
  • 刘翠苓
  • 宋永平
  • 宋腾
  • 应志涛
  • 张巧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刘韬; 梁伟翔
    • 摘要: 患者女,51岁,超声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个月;既往体健。查体:右侧乳晕旁触及2个卵圆形肿物,边界欠清,活动性可,大小分别约3.0 cm×1.5 cm及1.0 cm×1.0 cm,无触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成像(automatic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右侧乳腺见大小分别为30 mm×15 mm(1点处)及16 mm×12 mm(2点处)的2个类圆形低回声团,内部回声不均,边缘模糊,可见无回声区及少许点状强回声,纵横比<1,后方回声增强(图1A~1F);CDFI及三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能量(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 color Doppler energy,3D CDE)检查见病灶周边及内部少量彩色血流信号,Adler分级Ⅰ级;诊断为右乳多发低回声肿物,BI-RADS 4B类。双侧乳腺X线检查:右侧乳腺内上象限及乳晕区见不规则软组织影,诊断为右乳多发低回声肿物,拟BI-RADS 4C类。
    • 沈瑞; 雷艳花; 贾昊鹍
    • 摘要: 目的探讨1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DLBCL患者145例,依据深静脉血栓超声诊断结果分为VTE组(22例)和无VTE组(12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及两组复发率、无复发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差异。结果静脉置管、3~4个疗程化疗未完全缓解(non-CR)、D-二聚体≥1.44μg/ml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43、9.000、16.514,P0.05)。结论静脉置管、3~4个疗程化疗non-CR、D-二聚体≥1.44μg/ml均为DLBCL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S评分≥2分为保护因素。
    • 牛文验; 肖淑欣; 荆凡静; 宋伟; 王亚文; 薛宏伟
    • 摘要: 目的比较R-EPOCD(利妥昔单抗、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与R-CD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双表达淋巴瘤(DEL)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3例DEL病人的临床资料,17例接受R-EPOCD方案化疗,16例接受R-CDOP方案化疗,比较两种方案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可评估最终疗效病人28例,R-EPOCD组(n=13)的完全缓解率(CR)较R-CDOP组(n=15)高(84.6%vs 60.0%),但差异无显著性(χ^2=2.068,P>0.05)。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两组病人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POCD治疗DEL病人CR率不低于R-CDOP,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赵慧英; 管文雪; 马雅; 王戈; 张旭; 肖媛媛; 彭晓燕
    • 摘要: 目的 观察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玻璃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VRL的1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6岁;出现症状至最终平均确诊时间(6.1±3.8)个月.首诊诊断为葡萄膜炎12例(63.1%,12/19)、视网膜静脉阻塞2例(10.5%,2/19)、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5.3%,1/19)、伪装综合征疑诊PVRL 4例(21.1%,4/19).患眼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频域OCT检查,典型图像存盘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将PVRL OCT征象分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浸润、RPE下浸润、视网膜下液.结果 所有患眼均可见玻璃体细胞(100.0%,32/32).32只眼中,RPE浸润19只眼(59.4%,19/32),RPE下浸润16只眼(50.0%,16/32),外层视网膜浸润8只眼(25.0%,8/32),内层视网膜浸润16只眼(50.0%,16/32),视网膜下液4只眼(12.5%,4/32).结论 PVRLOCT征象可累及玻璃体和视网膜各解剖层次,表现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RPE浸润、RPE下浸润及视网膜下液;且同一患者可同时显示多种征象.
    • 侯强; 史玉叶; 桑威; 王春玲
    • 摘要: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病理、临床表型及预后都有明显异质性.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将DLBCL分为EZB、BN2、MCD、N1四个亚型或C1~C5五个亚型.新的分子病理分型从基因和分子层面对DLBCL进行了更深入的认识,使预后的判断更为准确,有利于临床筛选更精准的靶向治疗.
    • 刘依; 贺鹏程; 马盼盼; 冯慧; 罗敏娜; 李欣妍; 雷豆; 刘海波; 牛凡; 王晓宁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采取单独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或RCHOP方案化疗后联合累及野放疗(IFRT)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临床分期为Ann Arbor Ⅰ~Ⅱ期、非大包块型、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7.0岁(范围:20~83岁);男性患者为39例,女性为29例.根据患者接受RCHOP方案化疗后是否联合IFRT治疗,将其分为RCHOP联合IFRT治疗组(n=22)和RCHOP单独治疗组(n =46).对2组DLBCL患者的随访均截至2020年2月28日.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二者预后,并且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采用x 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曲线,并且计算其5年OS和PFS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5年OS和PFS率,以及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或临床经验及文献资料提示有临床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本研究RCHOP联合IFRT治疗组和RCHOP单独治疗组DLBCL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2组DLBC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1.0个月(23.5~47.0个月).2组患者的5年OS和PFS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率:94.1%比89.9%、x2=0.279、P=0.598,PFS率:88.2%比77.1%、x2=0.782、P=0.376).③对本研究68例DLBC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50 U/L(HR=27.033,95%CI:2.256~323.916,P=0.009),Ki-67表达水平≥90%(HR=12.067,95%CI:1.917~75.955,P=0.008),初治疗效未达到客观反应(OR)(HR=0.247,95%CI:0.065~0.935,P=0.040)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已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Ann Arbor Ⅰ~Ⅱ期、非大包块型DLBCL患者,联合IFRT治疗并不能改善其预后.RCHOP化疗联合IFRT对DLBCL患者的确切疗效及预后,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
    • 李敏; 张秋露; 赵炜; 黄欣; 宫丽平; 史秦峰; 刘翠苓; 高子芬
    • 摘要: 目的 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922例DLBCL病例中,29例(3.15%)检测到MYC、BCL2和(或)BCL6基因断裂,其中25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4例为MYC合并BCL2基因断裂,11例为MYC合并BCL6基因断裂;4例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以C-MYC表达≥40%、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41例(58.68%)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以C-MYC表达≥70%及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2例(5.64%)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DHL患者中,22例C-MYC表达≥40%且BCL2表达≥50%,其中9例C-MYC表达≥70%且BCL2表达≥50%.709例患者检测了 P53蛋白表达,其中101例(14.25%)为突变型,13例(1.83%)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大片段缺失.结论 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DLBCL中的发生率较低,基因结构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
    • 张丹丹; 张岚; 周军; 姜国忠; 李盼; 张延平; 王冠男; 赵武干; 李文才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 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大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瘤,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 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 许娟; 杨文秀; 冯江龙; 濮珍红; 杨光; 沈丹丹
    • 摘要: 目的:检测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在伴有C-Myc/Bcl-2蛋白共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DLBCL with C-Myc/Bcl-2),又称双表达淋巴瘤(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DEL)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上述3种基因重排与DE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为DLBCL的病例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和Bcl-2蛋白表达的情况,从中筛选出39例C-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65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 C-Myc、Bcl-2和Bcl-6基因的重排情况,普通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 RNA,EBER)的表达水平.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ISH检测的基因重排结果进行分组,分为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和阴性组及双打击淋巴瘤(double hit lymphoma,DHL)和三打击淋巴瘤(triple hit lymphoma,THL)组,对实验数据进行Fisher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曲线,生存分析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比较生存曲线,预后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共39例C-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病例被纳入研究.3种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发生C-Myc,Bcl-2及Bcl-6基因重排者检出率依次为23.08%(9/39)、23.08%(9/39)及30.77%(12/39).C-Myc基因重排与Bcl-2或Bcl-6重排同时检出者(即DHL)3例,3种基因重排同时检出者(即THL)2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HGBL)(包括 DHL 及 THL)占 12.80%.39例DEL中,Bcl-2及Bcl-6基因重排在生发中心细胞型双表达淋巴瘤(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GCB-DE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生发中心细胞型双表达淋巴瘤(non-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non-GCB-DEL)(P<0.05);HGBL 也主要发生在non-GCB-DEL中.C-Myc基因重排和HGBL检出率在<60岁的病例中明显高于≥60岁的病例;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阳性表达率为53.84%(21/39),在 non-GCB-DEL(16/23)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 GCB-DEL(5/16)(P<0.05),而在 C-Myc基因重排、Bcl-2基因重排和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以及阴性组DEL之间,p65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39例DEL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患者的生存状况明显差于阴性者,而C-Myc和Bcl-2基因重排阳性与阴性组之间、HGBL与其余的DEL之间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差异.C-Myc与Bcl-2基因重排阳性与阴性组之间、HGBL与其余的DEL之间的临床分期、性别、原发部位、骨髓累及、IPI指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EBER表达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DEL病例中有较高的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而且与患者年龄和Hans分型有关,不同的基因重排发生与DEL的临床过程和预后有一定影响,Bcl-6重排与DEL的不良预后有关,应该常规进行3种基因重排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李静; 王玉川; 陈陆霞; 林锦镛
    • 摘要: 目的 总结眼附属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A-DLBCL)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 8年12月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OA-DLBCL患者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观察OA-DLBCL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特征.18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各临床特征与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23例OA-DLBCL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43~82岁,中位数为65岁;左眼14例,右眼8例,双眼l例;肿物位于眼眶14例,泪腺2例,泪腺及眼眶3例,泪囊及眼眶1例,结膜1例,结膜及眼眶l例,眼睑皮肤l例;影像学检查可见附属器或眼眶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MRI显示肿物信号强度与眼外肌或脑灰质接近;中心母细胞变异型21例,免疫母细胞变异型2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6例、非GCB亚型17例;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及B细胞淋巴瘤蛋白2基因双表达2例,非双表达21例.18例随访患者随访时间为25~156个月,中位数为48个月.随访资料显示原发性OA-DLBCL患者5例,继发性OA-DLBCL患者13例;Ann Arbor分期ⅠE期5例,ⅢE期1例,ⅣE期12例;随访期间8例患者生存,10例患者死亡.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71.4%和41.7%.Log-rank检验显示Ann Arbor临床分期、年龄与OA-DLBCL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关(x2=7.448,8.804;均P<0.01);而性别、肿物大小、分子分型、Ki-67增殖指数和是否有骨侵犯与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无关(均P>0.05).结论 OA-DLBCL主要发病于老年群体,单眼发病率较高,眼眶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分子分型多为非GCB亚型,Ann Arbor分期和年龄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