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文效应

水文效应

水文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5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37208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7(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水文效应的相关文献由12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新兵、余新晓、李秀彬等。

水文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 占比:1.09%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7208 占比:98.83%

总计:37648篇

水文效应—发文趋势图

水文效应

-研究学者

  • 杨新兵
  • 余新晓
  • 李秀彬
  • 董智
  • 谷建才
  • 陈兴伟
  • 陈波
  • 鲁绍伟
  • 周长亮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志鹏
    • 摘要: 基于实验结果,量化不同河岸植被的水文影响与河岸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同植被覆盖下河岸的水文和力学数据被用来评估河岸的稳定性。基于在干旱时期收集的数据所进行的河岸稳定性分析表明,河岸上存在树木产生的力学和水文效应会使河岸的Fs增加32%和71%。草地产生的力学和水文效应会使河岸的Fs分别增加70%和减少10%。相对应的在非干旱时期下,树木产生的力学效应和水文效应分别使河岸的Fs增加46%和29%。草地产生的力学效应和水文效应使河岸的Fs分别增加49%和减少15%。研究结果表明,应根据水文以及力学效应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河岸植被。
    • 高群奇; 李辉
    • 摘要: 为寻求一种西宁寒旱黄土区防治浅层滑坡的护坡草本植物,本研究对3种植物条件的黄土边坡进行人工降雨试验,通过采集降雨过程中素土边坡模型、耐寒型麦冬草边坡模型和高羊茅边坡模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分析总降雨量、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对应时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两次人工降雨过程中,高羊茅边坡模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最长,耐寒型麦冬草边坡模型次之,素土边坡模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最短,高羊茅对坡体的渗透性影响最大。因此,相比纯素土和种植耐寒型麦冬草,西宁寒旱黄土区种植高羊茅能更好地固土护坡。
    • 朱家晸; 秦富仓; 李龙; 杨振奇; 张若曦
    • 摘要: [目的]针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公益林区主要人工林地林下枯落物层水文效应展开研究,以期为今后黄土丘陵区水源涵养林建设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内蒙古清水河县公益林区内5种主要人工林地林下枯落物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浸泡方法,利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5种林型的枯落物层总蓄积量变动范围在8.49~25.52 t/hm^(2)之间,总体趋势与厚度表现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油松林>落叶松林>山杏林>乔灌混交林;(2)5种林型总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为10.10~38.82 t/hm^(2),具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山杏林>油松林>落叶松林>乔灌混交林;(3)5种林型总有效拦蓄量变动范围为8.58~36.97 t/hm^(2),总体趋势与最大拦蓄量一致,具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山杏林>油松林>落叶松林>乔灌混交林;(4)5种林型枯落物层的动态持水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快速吸水阶段(0.5—2 h),吸水减缓阶段(2—6 h),稳定(饱和)吸水阶段(6—24 h)。[结论]阔叶树种的枯落物层持水能力要强于针叶林种,5种林型中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最佳的为针阔混交林。
    • 王建新
    • 摘要: 为阐明防护林带对防风、田间蒸发量、空气与土壤湿度、水平降水等水分因子的影响,了解防护林对区域小气候环境的改善作用,以陕西省榆林市沿黄土石山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带内的水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能有效降低蒸发力,提高农田林网间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阻拦降水径流,增加水平降水,改良田间土壤,提高作物单产。研究结果丰富了防护林有关水文特征的研究,同时也为榆林沿黄土石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森林恢复提供了借鉴。
    • 金钊
    • 摘要: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余年,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过度植被恢复产生的负效应也逐步显现,有关黄土高原高强度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问题引起讨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已进入一个节点性时期,但植被重建的终极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未来50—100 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环境效应与可持续性如何,目前缺乏前瞻性的科学认识。鉴于这一问题,本文对黄土高原近20 a大规模植被恢复和重建产生的生态、水文、侵蚀和气候效应进行了回顾,并对在甘肃庆阳南小河沟长期退耕还林和还草小流域持续开展近10 a的观测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长期自然和人为植被恢复背景下小流域的生态水文效应,最后从小流域视角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两阶段论。第一阶段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至今20 a,主要目标是增绿、控蚀、减泥沙,目前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为未来20—30 a,目标是稳绿、增水、促发展,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需要针对第二阶段的目标开展规划和研究工作,提高黄土高原生态质量的持久性和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
    • 周凌峰; 戴矜君; 黄艳萍; 张幸幸; 李紫叶; 韩琳; 章陈菲; 郭雅欣; 涂志华
    • 摘要: 为了研究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内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以利于景观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以9种常见景观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对不同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物未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52—2.76g·g^(-1),表现为菠萝蜜>吊瓜树>黄葛树>小叶榕>大红风铃木>白兰>高山榕>南洋杉>印度榕。(2)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量在浸水时间4 h内迅速增大,在浸水12 h时基本达到饱和。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R^(2)>0.93);枯落物在浸水2h内吸水速率变化最大,6h吸水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86)。(3)不同种景观植物表层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为1.45—1.67g·cm^(-3),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27.70%—42.54%,土壤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7.94—56.93t·hm^(-2),土壤层持水能力表现为吊瓜树>高山榕>小叶榕>印度榕>菠萝蜜>黄葛树>大红风铃木>南洋杉>白兰。(4)不同种景观植物土壤层初渗速率为0.4—3.25 mm·min^(-1),稳渗速率为0.15—1.75 mm·min^(-1),土壤入渗时间和入渗速率呈幂函数关系(R^(2)>0.90)。综合9种景观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表明吊瓜树、菠萝蜜水源涵养能力较好,建议校园景观植物可优先配置吊瓜树、菠萝蜜等植物。
    • 王佳欢; 杨新兵; 刘彦林; 赵小勇; 赵波; 史宝胜
    • 摘要: 探究弃渣与农田土不同混合比例下重构土体粒径特征和水文效应的差异,对于提高采石废弃地重构土体的结构稳定、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资源利用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采石场弃渣和农田土为重构基质,以0∶10(C_(1)),3∶7(C_(2)),5∶5(C_(3)),7∶3(C_(4)),10∶0(C_(5))体积比例混合,采用野外土柱模拟方法,探究不同配比下土壤粒径特征和水文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下弃渣含量越高,砂粒比重越大、黏粒和粉粒比重越小,砂粒比重最大为61.50%,分散度、偏度、峰态等群体特征参数变化分别为降低、升高、升高,不均匀系数显著降低,曲率系数在1~3波动,分形维数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土体结构朝不稳定方向变化。(2)混合土壤弃渣含量增大会引起容重变大、毛管孔隙和总孔隙数量减少、非毛管孔隙数量增加等土壤孔隙方面以及田间持水、毛管持水、饱和持水三者下降等土壤持水性能方面的变化,同时,初始入渗、稳定入渗、平均入渗等速率变化以及累计入渗量基本呈增加趋势,稳渗用时呈波动式变化。不同配比下土壤入渗模型拟合R^(2)≥0.856,RRMSE≤0.153,整体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_(5)入渗性能最好。(3)弃渣∶农田土以3∶7体积比例混合后的土壤在粒径结构和水文效应2个方面评价结果中表现最佳。
    • 秦美茵; 董春雨; 孙秀峰
    • 摘要: 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已为学界所公认。然而,在不同气象灾害条件下(如暴雨和干旱),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是否会有所放大,仍未得到充分研究。气候变化正导致许多地区极端气象气候事件增多,深入研究暴雨和干旱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江流域为例,基于SWAT水文模型,针对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对东江流域水文过程响应分别进行了日尺度和月尺度模拟,重点研究发生强降雨及干旱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用地和林地扩张对东江流域月径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得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加剧。发生强降雨时,城镇用地和林地扩张各自对日径流的增强和减弱效应显著,且影响效应随城镇用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发生不同程度干旱时,城镇用地和林地扩张对蓝、绿水资源总量的影响较小;发生中度干旱时,土地利用变化对蓝绿水资源的整体影响最大。
    • 张勇波; 谢江; 陈国云; 田耀华; 周会平
    • 摘要: 为了研究橡胶林的林冠截留特征,选取3个不同树龄阶段的橡胶林(7龄幼龄林、12龄中龄林和32龄老龄林)为研究对象,对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等林冠水文特征开展观测,并分析了林龄、叶面积指数及气象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的年穿透雨量分别为1087.90、846.27、730.55 mm,分别是年降雨量的61.34%、47.71%、41.19%;年树干径流量分别为524、809.16、912.80 mm,分别是年降雨量的29.54%、45.61%、51.46%;年林冠截留量分别为54.37、147.57、123.04 mm,分别是年降雨量的3.06%、8.32%、6.94%。总的看来,随着林龄增长,穿透雨量呈减少趋势,林冠截留量呈增加趋势。橡胶树叶面积指数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树龄橡胶林的林冠截留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气象因素中,降雨量对橡胶林的林冠截留量的影响最显著。
    • 邱聪; 秦倩倩; 郑大柽; 刘艳红
    • 摘要: 以北京市重度火烧迹地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基于原位采样法和室内浸泡法于2020年7—12月在对照样地和火烧样地采集凋落物样品并测定分析其现存量、持水量、有效拦蓄量等指标,探究林火干扰下凋落物的分解及水文效应,为更好促进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以及水土保持功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半分解和完全分解层凋落物平均现存量分别为16.18(叶占比>80%),31.88 t/hm^(2),平均厚度分别为2.77,2.79 cm;与对照相比,火烧后半分解层凋落物厚度及现存量分别降低39.35%,53.77%。(2)油松人工林半分解层凋落物平均自然含水率(41.94%)略高于完全分解层(36.07%),平均最大持水率为201.88%,其在7—9月低于完全分解层,10—12月则反之;半分解层凋落物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35.80,19.85 t/hm^(2),在8—12月均显著(P半分解层,未火烧>重度火烧,即凋落物水文效应受分解阶段和火烧干扰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