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氟维司群

氟维司群

氟维司群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22450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世界临床药物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乳腺癌学组第五届乳腺癌重庆论坛等;氟维司群的相关文献由533位作者贡献,包括余俊、张亚卓、张小兵等。

氟维司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2450 占比:99.95%

总计:222570篇

氟维司群—发文趋势图

氟维司群

-研究学者

  • 余俊
  • 张亚卓
  • 张小兵
  • 高华
  • 卢伍党
  • 张贵民
  • 曹莹
  • 王九成
  • 余惟平
  • 李储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发布时间:2021-12-31]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商品名:艾瑞康)上市。该药联合氟维司群,适用于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 孙华阳; 刘文颖; 孙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孕激素受体表达对氟维司群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取晚期乳腺癌应用氟维司群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孕激素受体阴性者纳入观察组50例,孕激素受体阳性者纳入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年龄、Ki-67、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PF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Ki-67、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P>0.05)。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RR)、临床获益率(CBR)较对照组低(P=0.043);观察组PFS较对照组短(P=0.03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雌激素受体阳性接受氟维司群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孕激素阳性者比孕激素阴性者临床疗效好、PFS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刘泽玉; 陈润; 王洪贵; 郑咏池; 陈凤玲
    • 摘要: 目的挖掘并评价氟维司群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比例报告比值(PRR)法挖掘氟维司群ADR信号。结果ROR法和PRR法分别检出362个和338个有效的ADR信号,所得信号强度(即ROR值和PRR值)基本重合。经二次筛选后得到信号204个,其中新ADR信号191个,主要集中在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肿瘤(包括囊状和息肉状,32个),各类检查(27个),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24个),各类神经系统疾病(12个),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11个)。信号强度(由高到低排列)排名前5的首选术语分别为PIK3CA活化性突变、CA15-3升高、雌二醇升高、胸壁转移、胸腔转移。结论临床应重视该研究中通过ROR法、PRR法检测的氟维司群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新的ADR信号,促进氟维司群安全使用。
    • 胡高波; 朱瑞; 金湛; 魏自太
    • 摘要: 目的探究冬凌草甲素(Ori)逆转乳腺癌MCF-7细胞对氟维司群(Ful)耐药的机制。方法在体外诱导构建乳腺癌获得性Ful耐药细胞株MCF-7/Ful;采用MTT法检测MCF-7细胞和MCF-7/Ful细胞的相对细胞活力,Ori对MCF-7/Ful细胞的抑制率;采用CompuSyn软件分析Ori和Ful的协同效应;将MCF-7/Ful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Ful组(5μmol/L)、Ori组(8μmol/L)、Ful(5μmol/L)+Ori(8μmol/L)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情况。采用MCF-7/Ful细胞制备裸鼠移植瘤耐药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Ful组(80μmol/g)、Ori组(50μmol/g)、Ful(80μmol/g)+Ori(50μmol/g)组,计算肿瘤质量和抑瘤率,验证Ori在体内的耐药逆转作用。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当Ful≥10μmol/L时,MCF-7/Ful细胞的相对细胞活力显著高于MCF-7细胞(P<0.05),耐药性显著增强;Ori对MCF-7/Ful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Ful联合使用对MCF-7/Ful细胞的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逆转耐药效果显著增加。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Ful组比较,Ful+Ori组细胞中PI3K、Akt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Ful+Ori组裸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显著下降,抑瘤率为(63.90±4.11)%,较Ful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Ori可以逆转乳腺癌MCF-7细胞对Ful的耐药性,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 蓝福胜; 王晓英; 刘晓玲
    • 摘要: 为考察不同含量TT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的影响,建立氟维司群微生物计数方法。方法分别将试验菌稀释至适宜浓度,添加含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1%TTC的TSA或SDA,同时以不添加TTC的TSA或SDA作为对照,观察试验菌菌落颜色和生长状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通则1107进行氟维司群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显示:含0.0005%TTC培养基对试验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且对细菌的指示性良好;氟维司群微生物计数取1∶10供试液1 mL按倾注法(含0.0005%TTC培养基),各试验菌的回收率比值均在0.5~2.0之间。因此,含0.0005%TTC培养基有利于氟维司群建立科学、高效的微生物计数方法。
    • 唐丹; 袁进
    • 摘要: 目的 对比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失败后使用氟维司群与依西美坦进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肿瘤科收治的72例一线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氟维司群组和依西美坦组,每组36例.氟维司群组给予剂量为500 m g(每28天肌内注射1次)、依西美坦组给予剂量为25 mg(每天口服1次)进行二线内分泌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临床获益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不良事件.结果 氟维司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依西美坦组,临床获益率明显高于依西美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维司群组患者注射部位反应较为常见.2组患者均出现乏力、潮热、头痛、恶心、关节疼痛等Ⅰ ~ Ⅱ级不良反应.结论 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采用氟维司群的疗效优于依西美坦,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 史奇峰; 朱雄林; 靖一专; 曹丹丹
    •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氟维司群联合瑞博西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新洲院区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进行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晚期患者15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以氟维司群治疗,观察组予以氟维司群联合瑞博西林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和随访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获益率(CBR)和客观缓解率(OR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在乏力、关节痛、潮热、肢体麻木、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在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方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PFS)(24.74±3.43个月)和总生存期(OS)(35.87±5.26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PFS(17.19±2.62个月)和OS(25.28±4.29个月)(P<0.05).结论 老年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联合瑞博西林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获益率和客观缓解率,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安全性较好.
    • 程晓云
    • 摘要: 目的 探析高剂量氟维司群在雌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中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44例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晚期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与实验组(22例),予以对照组患者低剂量氟维司群治疗,予以实验组高剂量氟维司群治疗.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PFS时间较长(P0.05).结论 予以雌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高剂量氟维司群治疗,疗效显著,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阎瑾
    • 摘要: 目的 探究在曾接受过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氟维司群的疗效.方法 37例曾接受过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疗效,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观察治疗安全性.结果 37例患者的中位治疗时间为20周,中位PFS为3.7个月[95%CI=(0.85,7.51)].首次评估时,37例患者均未出现完全缓解(CR),仅1例(2.70%)为部分缓解(PR),19例(51.35%)为稳定(SD),17例(45.95%)患者进展(PD)出现时间为初次评价疗效时.其中客观缓解率(ORR)为2.70%,疾病控制率(DCR)为54.05%,临床获益率(CBR)为43.24%.不同转移部位数量、既往化疗线数患者的PF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部位数量越多、既往化疗线数越多的患者PFS越短.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部位数量、既往化疗与否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曾接受过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氟维司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 李双双; 吕佳琦; 李媛; 赵玙璠; 滕玉鸥; 李明媛
    • 摘要: 制备帕布昔利布(Pal)和氟维司群(Ful)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s,CLs),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以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和(2,3–二油酰基–丙基)–三甲胺为膜材,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帕布昔利布和氟维司群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CLs),HPLC法测定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激光粒度仪考察脂质体粒径和电位的分布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结果表明:Pal-Ful-CLs的平均粒径为(182.13±3.56)nm,多分散系数为0.18±0.02,表明分散度良好;Pal-Ful-CLs的电位为(57.1±2.6)mV,阳离子脂质体表面的正电荷有利于脂质体在体系中的均匀分散和稳定;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脂质体呈圆形且粒径与粒度仪测定结果一致.本研究制备的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粒径均一、分散稳定并且工艺重现性好,作为药物共同递送载体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