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丙酮酸乙酯

丙酮酸乙酯

丙酮酸乙酯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基础医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06989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等;丙酮酸乙酯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管向东、姚咏明、寇秋野等。

丙酮酸乙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6989 占比:99.79%

总计:107210篇

丙酮酸乙酯—发文趋势图

丙酮酸乙酯

-研究学者

  • 管向东
  • 姚咏明
  • 寇秋野
  • 李晓红
  • 董宁
  • 盛志勇
  • 陈敏英
  • 于燕
  • 李贤均
  • 海春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霞婧; 毛肖肖; 朱芳芸; 小辉; 邵勇平; 郑凌
    • 摘要: 目的:评价丙酮酸乙酯(E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表型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MCAO组)和丙酮酸乙酯+大脑中动脉栓塞组(EP+MCAO组)。MCAO组和EP+MCAO组采用Zea-Longa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并在栓塞大脑中动脉90 min后拔除线栓,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或EP溶液。Sham组与其他两组在同一时间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后24、48、72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处死大鼠进行TTC染色检测脑梗死容积;取缺血侧脑组织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极化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MCAO组和EP+MCAO组NSS、脑梗死容积、IL-1β、IL-6、IL-10、BDNF浓度升高、iNOS和Arg-1表达上调(均P<0.05);与MCAO组比较,EP+MCAO组NSS、脑梗死容积、IL-1β、IL-6浓度降低,iNOS表达下调(均P<0.05),IL-10、BDNF浓度升高,Arg-1表达上调(均P<0.05)。结论:E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 杨靖丰; 黄龙; 陈建华; 易玉峰; 王新承
    • 摘要: 为了提高电解银催化剂催化乳酸乙酯选择性氧化制丙酮酸乙酯的性能,选用SiO_(2),α-Al_(2)O_(3)和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银基催化剂。系统地考察了催化剂的载体类型、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和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手段对负载型银基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证明了游离的Ag^(+)离子和带正电荷的银团簇Ag_(n)^(δ+)是该反应的活性物种,当载体类型为α-Al_(2)O_(3),银负载量为7.8%,焙烧温度为600°C时得到性能较佳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340°C、氧和乳酸乙酯物质的量比为1.4、液时空速(LHSV)为0.6 h^(-1)的条件下,乳酸乙酯的转化率为96.8%,丙酮酸乙酯的选择性达90.7%。经过100 h反应后的催化剂仍具有较高活性,通过原位烧炭可实现再生,具备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杨靖丰; 黄龙; 陈建华; 易玉峰; 王新承
    • 摘要: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O_(2)掺杂的Ag/α-Al_(2)O_(3)催化剂,采用XRD、N_(2)吸附-脱附、UV-Vis漫反射、H_(2)-TPR、NH_(3)-TPD和O_(2)-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ZrO_(2)掺杂量对催化剂催化乳酸乙酯选择性氧化制丙酮酸乙酯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rO_(2)的掺杂能够显著降低反应所需最佳温度,改善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同时有效降低催化剂的积碳概率;ZrO_(2)的最佳掺杂量为2%(w),在340°C、氧酯摩尔比1.4、液态空速0.6 h^(-1)的反应条件下,乳酸乙酯转化率可达97.8%、丙酮酸乙酯选择性可达90.7%,经100 h反应后,催化剂活性保持稳定。
    • 王秋玲; 沈罟; 丁芷萱; 王俊珊; 汪芳; 诸葛萦
    • 摘要: 目的 验证脂质体药物在心肌缺血区域的炎症靶向效应,探讨其减少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优势.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膜挤出法制备胺碘酮及丙酮酸乙酯(E P)脂质体,并对其进行粒径、包封率检查.通过阻断和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并通过缺血再灌注(I-R)前后心电图变化验证模型.尾静脉给药,考察荧光脂质体在I-R心肌中的炎症靶向效性;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考察胺碘酮脂质体对M I-RI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另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评估丙酮酸乙酯(EP)脂质体对M I-RI中凋亡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制备的脂质体药物粒径均匀,制备后24 h内药物渗漏不高于18%.在大鼠心肌I-R后可见心电图S T段及T波的缺血性动态演变,再灌注后心电图记录到了室性心动过速事件,其中I-R+胺碘酮脂质体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胺碘酮溶液组(1.5±0.96 vs 3.0±0.82,P<0.05).离体荧光成像显示,I-R+IR-775脂质体组荧光强度最高,即荧光脂质体药物可以靶向聚集到心肌缺血部位.与I-R+空白脂质体组和I-R+E P溶液组相比,I-R+E P脂质体组在48 h后显著降低了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了Bcl-2蛋白的表达,Bax/Bcl-2比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脂质体药物在M I-RI中具有显著的炎症靶向效应,脂质体载药结构增强了胺碘酮和EP对M I-RI的治疗效果.
    • 裴艳芳; 曹彦; 樊麦英; 韩小彤
    • 摘要: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热打击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别置入不同温度设置(39°C,41°C,43°C)的细胞培养箱内进行热打击4h,或放入相同温度设置(43°C)的细胞培养箱内接受热打击不同时间(2h,3h,4 h)(时间点选取的依据——以上时间点是根据预实验的结果来选择的,预实验中43°C持续热打击5h时细胞大部分都出现坏死脱壁,崩解成细胞碎片),对照组(CONT)则始终置于37°C细胞培养箱中培养,然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取合适的热打击温度(43°C)及时间点(4 h),予以浓度为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然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镜下细胞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以43°C热打击4h组(HS组)细胞的形态变化最为明显;另外随着热打击温度的不断升高和热打击时间的不断延长,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降低,且与对照组(CONT)相比,均以43°C热打击4h组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最为显著(F=25.79,P<0.001),而且与热打击组(HS)相比,EP干预组(HS+EP)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高(P< 0.001).结论 EP可以明显减轻热打击对HUVECs增殖活性的影响,有助于缓解高热所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改变.
    • 裴艳芳; 曹彦; 王惠芳; 樊麦英; 韩小彤
    • 摘要: 目的 探讨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激活能否被丙酮酸乙酯(EP)抑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梯度(39、41、43 °C热打击4 h)及不同时间梯度(43 °C分别持续热打击2、3、4 h)的热打击条件,并将HUVEC分别置入相应条件的细胞培养箱内实施热打击,然后选取43 °C持续热打击4 h为最终实验条件,作为热打击组;在实施热打击时加入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同时设置常温对照组,将细胞同步置于37 °C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 IL-1β)的释放水平.结果 经不同条件热打击后,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而逐渐升高,以43 °C热打击4 h时升高最为显著,与常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54±0.08比0.97±0.17,P<0.05〕;而在EP干预后,HUVEC中NLRP3的表达水平及caspase-1的活化水平均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15±0.07比1.57±0.09,caspase-1活性:40.87±6.54比59.75±9.92,均P<0.05〕,且细胞上清液中IL-18及IL-1β的释放也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IL-18(ng/L):1.09±0.08比1.41±0.13,IL-1β(ng/L):1.38±0.10比2.02±0.10,均P<0.05〕.结论 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可以明显被EP抑制;EP的干预有助于减少热打击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 欧阳颖; 曾爱红; 张羚枚; 周瑞瑜; 唐淑敏; 阮扬皓; 李伍凤
    • 摘要: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是否对谷氨酸诱导的新生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7d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模型.将培养皿中成熟细胞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谷氨酸组和谷氨酸+丙酮酸乙酯组.通过MTT法及FDA/PI荧光双染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核染色法分析核形态学变化;通过Fluo-3/AM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通过H2-DCF-DA染色检测细胞内ROS含量;通过DHE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超氧阴离子含量;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和细胞浆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水平;通过抗氧化反应元件(ARE)诱导转录并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转录活性.结果:(1)丙酮酸乙酯可剂量依赖性(0.1~5 mmol/L)拮抗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P<0.05);(2)丙酮酸乙酯(2.5和5 mmol/L)+谷氨酸30 min可阻滞[Ca2+]i升高(P<0.05);(3)H2-DCF-DA染色中,谷氨酸+丙酮酸乙酯组ROS含量低于谷氨酸组(P<0.05);DHE染色中,谷氨酸+丙酮酸乙酯组超氧阴离子含量低于谷氨酸组(P<0.05);(4)与谷氨酸组比较,丙酮酸乙酯+谷氨酸组6 h后细胞浆内Nrf2降低,细胞核内Nrf2浓度升高,12 h仍显著升高(P<0.05);丙酮酸乙酯+谷氨酸组HO-1升高的时间较单独谷氨酸组早,且升高的幅度显著(P<0.05);丙酮酸乙酯组ARE诱导的萤光素酶转录活性显著增强.结论:丙酮酸乙酯能够抑制谷氨酸诱导的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死亡,其机制与通过抑制[Ca2+]i升高和激活Nrf2/ARE/HO-1通路而拮抗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 裴艳芳; 曹彦; 王惠芳; 樊麦英; 韩小彤
    • 摘要: 目的探讨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激活能否被丙酮酸乙酯(EP)抑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梯度(39、41、43°C热打击4 h)及不同时间梯度(43°C分别持续热打击2、3、4 h)的热打击条件,并将HUVEC分别置入相应条件的细胞培养箱内实施热打击,然后选取43°C持续热打击4 h为最终实验条件,作为热打击组;在实施热打击时加入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同时设置常温对照组,将细胞同步置于37°C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IL-1β)的释放水平。结果经不同条件热打击后,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而逐渐升高,以43°C热打击4 h时升高最为显著,与常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54±0.08比0.97±0.17,P<0.05〕;而在EP干预后,HUVEC中NLRP3的表达水平及caspase-1的活化水平均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15±0.07比1.57±0.09,caspase-1活性:40.87±6.54比59.75±9.92,均P<0.05〕,且细胞上清液中IL-18及IL-1β的释放也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IL-18(ng/L):1.09±0.08比1.41±0.13,IL-1β(ng/L):1.38±0.10比2.02±0.10,均P<0.05〕。结论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可以明显被EP抑制;EP的干预有助于减少热打击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