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旁肌

椎旁肌

椎旁肌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387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临床医学、颈腰痛杂志、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第十二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等;椎旁肌的相关文献由516位作者贡献,包括廖维宏、张强、李应玉等。

椎旁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1.0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3387 占比:98.94%

总计:13531篇

椎旁肌—发文趋势图

椎旁肌

-研究学者

  • 廖维宏
  • 张强
  • 李应玉
  • 王正国
  • 乔培柳
  • 倪文飞
  • 刘丹
  • 唐占英
  • 徐华梓
  • 李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帅; 王连成; 张书豪; 李富丽; 董佳兴; 张亚杰
    • 摘要: 背景:国外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表面肌电研究报道结果尚有争议,急需相关研究来完善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电理论体系.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静息状态下脊柱两侧椎旁肌肌电变化规律,并对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比值与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距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天津医院脊柱侧凸专病门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所有患者在站立位静息状态下用T7550表面肌电记录仪记录脊柱两侧椎旁肌均方根值,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侧凸患者冠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案的实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天津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参与研究的患者及监护人对测试及试验过程均知情同意.结果 与结论: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静息状态下主弯凸侧与凹侧均方根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患者凸侧椎旁肌的均方根均值大于凹侧的均方根均值;顶椎凸侧椎旁肌均方根值显著大于凹侧;②患者站立位静息状态下凸凹侧均方根值比值与Cobb角具有强的正相关性(r=0.620,P=0.003);与顶椎偏距有中等强度相关性(r=0.443,P=0.044);与冠状面平衡距离无相关性(r=-0.430,P=0.052);③结果 说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维持身体站立位时凹凸侧椎旁肌肌张力明显不平衡,凸侧肌张力更强,且在顶椎区域最为明显;椎旁肌凸凹侧均方根值比值随Cobb角、顶椎偏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侧凸加重、顶椎偏离中线越远,维持躯干于直立状态所需的凹凸侧肌肉张力差异越明显.
    • 徐森明; 覃兴乐
    • 摘要: 多裂肌位于脊柱区的最深层,由许多块分开的小肌肉组成,对称地分布在脊柱两侧,是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它在腰部最发达,并且具有丰富的感觉受器,是脊柱最重要的稳定肌。多裂肌按解剖层次可分为浅层和深层,其中浅层多裂肌主要参与脊柱的背伸及旋转运动,深层多裂肌则主要参与维持脊柱的稳定。
    • 郭昱; 杨物鹏; 郭贵宏
    • 摘要: 目的:探讨MRI测量椎旁肌相关参数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胸腰椎OVCF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将≤4分为非严重组(n=42);>4分为严重组(n=34);另同期选取因腰背痛入院的骨质疏松或骨量减低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n=28);比较三组椎旁肌MRI参数差异。结果:(1)相对肌肉面积:非严重组(268.38±60.03);严重组(225.00±64.57);对照组(277.79±53.01)对照组与非严重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与严重组、严重组与非严重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脂肪变性比例:非严重组(7.84±3.92);严重组(11.05±7.36);实验组(6.72±2.58)对照组与非严重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与严重组、严重组与非严重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面积的减少或脂肪的增加会导致更严重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柳扬; 郝敬东; 刘鹏; 胡三保; 梁兵鑫; 薛博琼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情况以及疼痛对生活的影响。于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腰椎前凸顶椎和上端椎位置、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于腰椎MR影像测量L_(5)S_(1)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比例(fat infiltration rate,FIR)。分别按SS是否小于<35°、顶椎是否位于L_(4)中心以下、上端椎是否位于L1以上、椎旁肌FIR是否≥10%分组,比较不同分组因素各组间疼痛性质的差异。结果:SS<35°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SS≥35°组(34例vs.18例),椎旁肌FIR≥10%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椎旁肌FIR<10%组(36例vs.16例)。持续性腰痛组SS<35°、椎旁肌FIR≥10%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持续性腰痛组(34例vs.9例;36例vs.1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椎旁肌FIR≥10%与持续性腰痛存在显著相关性(P=0.021,OR=4.390)。结论: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特征和椎旁肌脂肪化与非特异性腰痛的持续发作可能相关,对于脊柱矢状位序列和椎旁肌形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原发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并为改善临床诊疗手段提供参考。
    • 赵苛宇; 包天链; 杨物鹏; 王永江; 高峰; 张沁昕; 刘昊; 陶晓阳; 张廷鑫; 高岗; 周权
    • 摘要: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多由机体长期维持不良姿态导致腰椎结构应力分布紊乱,引起脊柱主被动稳定系统失衡,最终造成椎旁肌及周围骨组织退变所致。本文介绍了DLS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的关系、DLSS与椎旁肌退变的关系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与椎旁肌退变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LSS的治疗与康复提供借鉴。
    • 王伟; 周红海; 陈龙豪; 陆延
    • 摘要: 腰部多裂肌对于维持腰椎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研究及病理形态学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形态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多裂肌的角度探讨腰部疾患的诊治,为腰部疾患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张晓辉; 韩晓峰; 廖八根
    • 摘要: 目的应用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连续性选取在我中心穿戴Rigo-Chêneau款支具的Rigo E型AIS患者20例,于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应用高频超声测量患者脊柱凹凸侧上端椎、下端椎和顶椎3个标记点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厚度,以及椎旁肌厚度和横截面积,计算上述各参数凹凸侧比值;X线获取患者胸腰弯Cobb角,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顶椎椎旁肌上述各参数凹凸侧比值与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①干预前组内比较:凸侧3个标记点的浅筋膜和椎旁肌厚度均小于凹侧,凸侧上端椎、顶椎椎旁肌横截面积均小于凹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肌骨超声可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AIS患者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干预后浅筋膜、椎旁肌厚度、椎旁肌横截面积凹凸侧比值整体上更趋平衡。
    • 刘刚; 田野; 陈华江; 袁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椎旁深层肌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1例C_(5-6)单节段CSM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31例作为对照组。在C_(4-7)节段的MR图像上测量椎体横截面积(vertebral cross sectional area,VCSA),双侧头长肌(longus capitis,LCap)、颈长肌(longus colli,LC)、多裂肌(multifidus,MF)、颈半棘肌(semispinalis cervicalis,SSC)、头半棘肌、头夹肌(splenius capitis,SpCap)和颈夹肌的总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和功能性CSA(functionalcross-sectional area,FCSA),并计算其与相应椎体CSA的比值。结果C _(4-5)节段,研究组MF和SSC的FCSA/CS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_(5-6)节段,研究组LCaP+LC和MF的FCSA/CSA、FCSA/VCS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SC、SSCaP、SpCaP+SPC的FCSA/CS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_(6-7)节段,研究组LCaP+LC、MF、SpCaP+SPC的FCSA/CSA、FCSA/VCS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SC、SSCaP的FCSA/CS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节段CSM患者的责任节段和尾侧端颈深部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明显增加并伴有LCap、LC和MF萎缩,责任节段头侧端MF和SSC存在脂肪浸润增加。
    • 向守坤; 武永刚; 张弘来; 班辰昊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旁肌退变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后引流量的相关性,分析术后引流量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对术后引流量进行预测并采取早期针对性措施。方法 回顾性筛选和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腰椎MRI检查及PLIF的10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MRI中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使用SPSS 27.0统计软件对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节段数、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与PLIF术后引流量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不同年龄、术中失血量、合并糖尿病、手术节段数、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节段数、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与术后引流量呈正相关,性别、民族、BMI、合并高血压、竖脊肌脂肪浸润与术后引流量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示F=86.749,P<0.001,决定系数R~2=0.804,检验拟合度高,自变量中手术节段数、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结论 PLIF术后引流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术前多裂肌退变的影像学参数与术后引流量呈正相关性。
    • 张雯双; 王玲; 郎昭; 闫东; 郭安忆; 程克斌; 李凯; 黄朋举; 程晓光; 刘亚军
    •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定量CT(QCT)和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CSE-MRI)对社区人群椎旁肌肉脂肪含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对117名社区志愿者进行腰椎QCT和CSE-MRI扫描。选取L2椎体下终板层面,分别测量竖脊肌和腰大肌的CT脂肪百分数(CTFF)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绘制直方图观察CTFF和PDFF的分布,绘制相关性散点图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计算CTFF和PDFF测量值间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探讨CTFF和PDFF之间的一致性。同一肌肉CTFF和PDFF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竖脊肌、腰大肌的CTFF与PDFF测量值呈正相关(r=0.939,P<0.001;r=0.899,P<0.001)。Bland-Altman分析示竖脊肌、腰大肌CTFF与PDFF测量结果之间均具有较高一致性,差值均数分别为0.05%、0.06%。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显示竖脊肌、腰大肌CTFF与PDFF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21、-0.406,P=0.830、0.690)。结论:QCT和CSE-MRI对椎旁肌肉脂肪百分数的定量测量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和较好的一致性,QCT可用于评价椎旁肌肉脂肪浸润程度,未来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